学科分类
/ 13
247 个结果
  • 简介:经皮椎弓根脊柱外固定术是用脊柱外固定器治疗脊柱疾病,主要是指经皮置人椎弓根螺钉,于体外安装支架,通过体外加压促使椎体形态恢复,并予以固定,以维持脊柱的正常形态功能。随着生物力学和材料学的发展,经皮椎弓根脊柱外固定技术近年来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由最初简单的脊柱骨折的治疗,发展到现在多种脊柱疾病的治疗,主要有脊椎骨折整复外固定、椎体感染、脊柱矫形和诊断性腰痛外固定等。现就经皮椎弓根脊柱外固定器的发展历史、临床应用及主要优缺点等作一综述。

  • 标签: 脊柱疾病 外固定器 综述文献
  • 简介:机体长期高血糖状态是导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糖状态通过在体内的糖基化作用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形成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心脑血管病变、骨质疏松症等.高度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GlycosylateEndProducts,AGE)是这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重要环节,其作用机理在于AGE改变了部分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1].令人关注的是,AGE也被认为是一种衰老分子,在健康人群中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在组织中积累,参与衰老过程[1,2].由于糖尿病和衰老均可以导致骨质疏松,而AGE又能同时参与这两种疾病的病理过程,据此推测AGE有可能是老年性骨质疏松和糖尿病骨质疏松的共同致病因素.

  • 标签: 高度糖基化终产物 骨质疏松 AGE AGE抑制剂 骨细胞生物学 骨微结构
  • 简介:大量维生素K2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展示了其在维护广泛人群骨健康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本文根据文献,从维生素K的种类、分布、来源、人体存在的维生素K2匮乏、维生素K2在人体骨代谢中的作用机制及常见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应用等方面做了较全面的综述,为包括日趋凸显的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及其他更广泛人群的骨亚健康的预防及治疗策略提供较完整的认识及新的方法途径。

  • 标签: 维生素K2 骨质疏松 营养补充
  • 简介:一、破骨细胞破骨细胞(osteoclast,OC)是由单核/巨噬形成的一种多核细胞,细胞家族中的单核细胞祖细胞融合后形成的一种多核细胞,巨噬细胞变成具有骨吸收能力的OC必须要有骨髓基质细胞/成骨细胞(osteoblast,OB)的存在[1].骨髓基质细胞/OB表达两个促进OC生成所必须的分子:一个是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colony-stlimulatingfactor,MCSF),另一个是激活核因子NF-κB受体的配体(receptoractivatorofnuclearkappaBligand,RANKL)[2].在骨髓基质细胞和OB的存在下,M-CSF和RANKL分别OC前体细胞上各自的受体结合并诱导其分化为成熟的OC.

  • 标签: 破骨细胞 MAPK信号转导 OC 骨髓基质细胞 核细胞 OB
  • 简介:笔者综述了部分干预措施在稳定钙平衡和骨代谢以及防治骨量丢失方面的作用。空间飞行中提高钙的摄入量和补充维生素D,通过增加骨化三醇水平,能防止血清钙水平升高,维生素K能抵抗骨形成的减少。然而,目前还没有防止空间飞行航天员发生骨质疏松的有效药剂。在尾吊成年大鼠模拟失重动物模型中,应用双膦酸盐能够防护胫骨的松质骨量丢失,睾酮和维生素K2通过防止骨吸收增加和骨形成减少,能够对抗后肢的BMD下降。然而,这些药剂是否能够防止尾吊模拟失重大鼠引起的皮质骨骨量丢失尚不清楚。因此,除了补充钙、维生素D、维生素K,有待寻找有效的兼具抑制吸收和促合成代谢的药物来维持空间飞行中航天员的钙平衡和骨代谢,从而防护骨量丢失。

  • 标签: 骨形成 骨吸收 失重 模拟失重 骨质疏松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MRI的轴向扫描影像确定主动脉在左胸弯脊柱侧凸患者和正常患者体内的位置,并对两者的位置进行比较。在右胸弯脊柱侧凸患者的前路融合固定手术中,螺钉的放置位置靠近主动脉,其依据主要是因为主动脉位于椎体左侧的后外侧。但是,目前还没有研究对左胸弯脊柱侧凸患者的主动脉位置进行评估。

  • 标签: 脊柱侧凸患 主动脉 位置关系 左胸 动脉位置 前路融合
  • 简介:胸腰段脊柱活动度大,解剖结构又不如下腰椎坚强,决定了该段骨折是常见的创伤性骨折之一,占所有脊柱骨折的30%~60%。Whitesides指出脊柱的稳定指的是能够承受压力而不会发生进行性的畸形及神经损害,根据这个定义所有的胸腰段骨折均为不稳定的。引。因此胸腰段脊柱发生骨折后需通过早期坚强的内固定为其愈合提供条件。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综述文献
  • 简介:随着对颈椎疾病研究的深入和微创理念在骨科领域的广泛运用,包括经皮内窥镜下颈椎椎间盘切除术(PECD)在内的多项脊柱微创外科技术正受到关注并被用于颈椎等脊柱疾病的治疗。PECD是治疗颈椎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法之一,其具有医源性损伤小、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及术后康复快等优点[1],因此备受关注并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90年代,Bonaldi等[2]首次应用经皮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颈椎椎间盘突出症,之后逐渐扩大应用至各种颈椎疾病。Yeung[3]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研制出第3代脊柱内窥镜系统(YESS)。随着内窥镜设备的更新及发展,工作通道内窥镜广泛应用于颈椎椎间盘切除术,各种手术器械通过工作通道在内窥镜下实现可视化,医生在清晰的视野下选择性地使用YAG激光或显微镊等清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4]。目前PECD主要有前路和后路2种入路,本文就近年PECD不同入路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颈椎 椎间盘移位 内窥镜检查 外科手术 微创性 椎间盘切除术 经皮 综述文献
  • 简介:股骨干中下段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发生四头肌粘连,致膝关节屈伸活动受限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给病人生活,工作带来不便。我院自1987年起对50例股骨中下段不稳定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同时,应用医用硅胶膜衬垫预防四头肌粘连,尤其股中间肌和股骨干的粘连,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 标签: 硅胶膜 股四头肌粘连 股中间肌 切开复位 膝关节粘连性僵直 股骨干中下段骨折
  • 简介: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发病率约为59.89%;如果并发骨折,约有20%的患者在1年内死亡,50%终身致残.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骨质疏松及其并发症,已成为一个社会性的健康问题而备受医学界关注。多年来研究人员为深入研究成骨破骨平衡生理生化原理、骨丢失的病理生理机制,筛选防治骨丢失的药物,复制了许多动物模型,常见到国内外有关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的文献报道。由于不同动物与人类在解剖生理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 标签: 骨质疏松动物模型 复制 病理生理机制 人口老龄化 生活质量 健康问题
  • 简介:胸腰段(T11~L2)脊椎由于解剖结构的特殊性而使其容易发生损伤:①胸椎较为固定,胸腰段成为活动的腰椎固定的胸椎之间的转折点,躯干活动应力集中于此。②胸椎生理后凸,腰椎生理前凸,胸腰段为两曲度的衔接点,肩背负重的应力集中部位。③关节突关节面的朝向在胸腰段移行。以上3个特点构成胸腰段脊柱损伤发生率高的内在因素。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综述
  • 简介:目的探讨多节段脊柱骨折(MSF)的诊断表述手术治疗.方法总结Scofix器械治疗的46例MSF,按ASIA分级、感觉运动评分、伤椎椎体中央高度及后凸畸形矫正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46例MSF,累及椎体100个节段,关键损伤部位骨折类型以爆裂骨折和骨折脱位为主(82.6%).平均随访2.5年.脊髓不完全性损伤病例的ASIA分级分别提高了1~2级,感觉运动评分行t检验,B、C级术前随访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脊髓完全性损伤病例(A级)的ASIA分级无改善,感觉运动评分未达到显著性差异,但分别平均提高19.3分和15.9分.结论MSF的诊断表述应明确多节段骨折的关键部位及骨折的性质(按关键损伤部位排序)、脊髓损伤的程度,以便于临床比较;固定节段应根据骨折类型,选择不同的固定节段.

  • 标签: 多节段脊柱骨折 诊断 手术治疗 临床分型 脊髓损伤
  • 简介: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最早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美国科学家PeterAgre于1988年在研究人类红细胞时发现。最初被命名为类通道整合膜蛋白(channel-likeintegralmembraneprotein,CHIP28),1991年10月Carbrey等[1]第一次证明了CHIP28为AQP,确认了其通透水分子的功能,

  • 标签: 水孔蛋白脂类 脊髓损伤 水肿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椎间隙感染的诊断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5月~2005年7月收治的原发性椎间隙感染19例(其中胸椎4例、腰椎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所有患者均无椎间盘手术病史及脊柱封闭或穿刺史,纳入诊断均靠术中术后病理确诊。全部病例均因非手术治疗无效后行病灶清除、植骨并内固定术。术中病灶清除后局部应用抗生素,术后继续抗感染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明显缓解,体温正常。术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的9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19例中仅有l例术后脓液细菌培养结果提示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其余均为无菌生长。所有病例术后病理结果均提示有中性粒细胞、浆细胞或巨噬细胞浸润,考虑炎性改变。随访13~42个月,平均25个月,均无复发。影像学检查示椎体序列良好,植骨节段均骨性融合,无内固定器松动、断裂。术前误诊为“脊柱结核”8例。结论MRI有利于原发性椎间隙感染的早期诊断,但确诊需以病理为准;病灶彻底清除、植骨并加强内固定有利于治疗该疾病,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 标签: 胸椎 腰椎 感染性骨疾病 诊断 外科手术
  • 简介:20世纪80年代初,Patel等首次以金属网格板状的形式将钛网引入矫形外科,用于颚面骨重建髋臼置换手术。一直以来,钛网常被用于治疗骨缺损,对钛网进行合理的剪裁塑形后将其填充骨块,并移植于目标区域提供支撑作用。1986年,HarmsBiedermann发明了第1件钛脊柱内置物,将其设计成椭圆网格状柱形体,作为一种脊柱垫圈,为植骨块提供支撑,该技术明显提高了脊柱植骨融合率,同时使得自体取骨产生的髂骨、胫骨或腓骨植骨块骨折或塌陷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

  • 标签: 颈椎 内固定器 设备失效 综述文献
  • 简介:蛋白质组学是继基因组学后提出的新兴学科。它以组织或细胞的全部蛋白质结构功能为研究对象。近年来蛋白质组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已得到广泛应用。蛋白质组学在成骨细胞代谢、破骨细胞代谢以及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的研究中取得较大进展,从而在探讨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机制,提供其早期诊断标志物的筛选以及寻找其治疗药物靶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标签: 蛋白质组学 质谱 骨质疏松症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 简介:目的按照无应力遮挡原理,设计一种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新型的无应力遮挡的外固定器,使其取得更佳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该外固定器治疗22例尺骨鹰嘴骨折患者.结果22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1.5年,骨折解剖对位,愈合,功能完全恢复,无任何并发症和后遗症.结论本外固定器不仅具有微创、固定可靠、早期关节活动及无须行内固定取出术、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等优点,同时还具有设计原理新颖,拓展性强等特点.从骨折治疗的进展看,无应力遮挡外固定器疗法将成为主要方法之一.

  • 标签: 无应力遮挡 外固定器 治疗 尺骨鹰嘴骨折 肘关节内骨折
  • 简介: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otalenblocspondylectomy,TES)是日本学者T0mita等首先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在后路脊柱器械固定的情况下进行整块椎板切除和整块椎体切除的手术技术,以整块的形式将存在于一个“脊椎间室”内的肿瘤及其周围的卫星微病灶完整切除,以避免术后局部复发。

  • 标签: 脊椎肿瘤 椎板切除术 矫形外科手术 综述文献
  • 简介:在行胸腰椎椎体肿瘤根治和病灶清除术、椎体爆裂性骨折前路减压术等术式后,如何有效地进行脊柱前柱重建是脊柱外科的一个难题.传统的髂骨块植骨存在稳定性不足、取骨区并发症多、骨融合率欠佳等问题.各种人工椎体在临床的应用可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但操作复杂,且对多节段椎体重建应用受限.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随着椎间界面融合理论的兴起,一种垂直放置的钛网椎间融合器(titaniummeshcage)得以开发和投入临床使用.我们从2001年1月起开始应用钛网融合器进行胸腰段脊柱重建,取得一些初步经验,报告如下.

  • 标签: 钛网融合器 胸腰椎前路重建术 内固定器 胸椎原发性肿瘤 腰椎转移性肿瘤 椎体骨折
  • 简介:目的观察全麻下应用GlideScope视频喉镜进行气管插管的成功率及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评价其在颈椎外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68例择期或急诊颈椎手术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I-Ⅱ级,随机分为2组(n=84):Glidescope喉镜组(G组)和纤维支气管镜组(F组)。在快速静脉全麻诱导后分别用GlideScope视频喉镜和纤维支气管镜经口腔插管,记录插管操作时间、次数和并发症,并测量诱导前(T1)、诱导后(T2)、插管时(L)、插管后lmin(T4)、气管插管后3min(T5)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平均动脉压(MAP)。结果G组84例患者中,78例一次插管成功,4例二次插管成功,2例插管失败,改为纤维支气管镜插管,插管成功率为97.6%;F组84例均成功插管。气管插管过程中2组的HR、SBP、DBP、MAP平稳,而且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lideScope视频喉镜插管迅速,成功率高,心血管反应轻微,操作简便,便于携带,适合颈椎外伤患者应用管理气道。

  • 标签: 颈椎 脊柱疾病 喉镜检查 支气管镜检查 插管法 气管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