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 CAG方案在老年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入组本院收治的老年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共 5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的患者采取传统的化疗方案,观察组选择 CAG方案。比较两组血小板恢复的时间、中性粒细胞恢复的时间、治疗前后患者癌因性疼痛评分、 KPS评分、整体疗效、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血小板恢复的时间、中性粒细胞恢复的时间、治疗后患者癌因性疼痛评分、 KPS评分、整体疗效均优于对照组, P< 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比较则不存在明显差异 P> 0.05。结论: CAG方案在老年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中的效果确切,可提高治疗效果,减轻疼痛和提高健康状况。
简介:目的探讨驻苏某飞行部队泌尿系结石发病和年龄及职业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整体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驻苏某部队飞行团及场站1056名男性官兵进行了B超筛查。结果随着官兵年龄增大泌尿系结石患病率逐步升高。飞行团组479人中患泌尿系结石者47例(9.81%);场站组577人中患泌尿系结石者25例(4.33%),两组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飞行团组和场站组比较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飞行团组的饮食中高蛋白量明显多于场站组,每日饮水量少于场站组,训练时间多于场站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飞行部队官兵在饮食结构上适度减少高蛋白的摄入,多食膳食纤维,在训练和生活中多饮水,同时加强宣教尽量避免高温环境下各项操作、减少析水量,可预防飞行部队人员泌尿系结石发病率,减少非战斗减员,提高飞行部队战斗力。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总结中医整体观及阴阳五行在消化系疾病的经验,为以后临床上更有效治疗消化系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4月近两年来本院门诊观察定期随诊病人33例的消化系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归性分析。通过西医先进的现代检查技术,将疾病进行明确判断,包括致病的机理、临床病理的特征、病情的演变规律和发病的原因等。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医整体观及阴阳五行进行证论治。观察记录上述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临床症状如面色萎黄、肢倦便溏、腹胀纳呆、懒言食少、内脏下垂、乏力神疲等轻重程度及临床治疗效果,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患者临床症状面色萎黄、肢倦便溏、腹胀纳呆、懒言食少、内脏下垂、乏力神疲等程度分别为(3.71±1.11)分、(3.88±1.23)分、(4.21±1.32)分、(4.18±1.25)分、(3.57±1.29)分、(3.64±1.25)分;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面色萎黄、肢倦便溏、腹胀纳呆、懒言食少、内脏下垂、乏力神疲等程度分别为(2.47±0.29)分、(2.46±0.25)分、(2.39±0.27)分、(2.63±0.32)分、(2.55±0.11)分、(2.24±0.23)分。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面色萎黄、肢倦便溏、腹胀纳呆、懒言食少、内脏下垂、乏力神疲等程度明显轻于治疗前(P<0.05)。经治疗患者中治愈者18例(54.55%),好转者9例(27.27%),无效者6例(18.18%),临床总有效率为81.82%。结论通过本此实验可知西医先进现代检查技术结合中医整体观及阴阳五行进行辩证论治突破实现了中西医在深层次相结合关键,中心指导思想为阴阳五行说及中医的整体观念,进一步证实现代中医临床消化系疾病的确诊治疗模式需在中西医合理结合下进行审病、辨证、治病。能有效减轻患者面色萎黄、肢倦便溏、腹胀纳呆、懒言食少、内脏下垂、乏力神疲等临床症状,显著提高临床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病情,提高其生活质量,减少疾病带来的危害,值得应用于临床治疗。
简介:目的:分析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诱导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感染特点,并探讨抗感染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1月我院60例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医院感染部位、病原菌特点及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结果:能够明确感染部位42例(占70.00%),不能明确感染部位者18例(占30.00%),前三位常见的感染部位是呼吸道(占45.24%)、血液(占14.29%)及肛周(占9.52%);病原菌检出36株,革兰阴性杆菌占58.33%,革兰阳性球菌占30.56%,真菌占11.11%.降阶梯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升阶梯治疗组,病死率低于升阶梯治疗组,发热持续时间短于升阶梯治疗组(RP〈0.05).结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初次诱导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感染部位不明确患者占有较高比例;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升阶梯治疗可能延误抗感染时机,延长感染控制时间及增加感染相关病死率,亚胺培南为基础的降阶梯抗感染治疗能够取得满意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在经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治疗泌尿系结石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自 2018 年 1月至 2020 年 1月的 50例在我院进行输尿管钬激光碎石治疗的泌尿系结石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参照组与实验组,各为 25例。其中常规护理为参照组护理方法,综合护理干预为实验组护理方法,并对两组泌尿系结石患者护理后一次碎石成功率、手术相关指标、护理满意度等进行对比。结果:在护理后手术相关指标方面,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且存在显著差异( p< 0.05);实施护理后,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 92.00%及一次碎石成功率为 88.00%,参照组护理满意度为 64.00%及一次碎石成功率为 60.00%.实验组护理满意度及一次碎石成功率优于参照组,二者存在明显差异( p< 0.05)。结论:在对于经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治疗的泌尿系结石患者护理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方式,有助于患者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在临床护理中值得积极推广与应用。
简介:目的观察小剂量阿糖胞苷(Ara-C)、高山尖杉酯碱(HHT)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同时使用的预激方案治疗低增生性、老龄及继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转化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应用CHG方案治疗AML初治7例,难治或复发3例,既往曾接受DA/HA方案化疗,MDS转化为AML2例,若第一疗程不缓解可重复使用两疗程,方案与第一疗程相同,如仍未缓解停用。结果12例患者中8例患者接受一个疗程,4例患者接受二个疗程治疗。完全缓解5例(41.7%)部分缓解4例(33.3%),有效率75.0%。大部分患者出现了可以耐受的轻微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结论小剂量Ara-C和HHT方案联合G-CSF的预激方案治疗AML安全有效,而且不良反应少。
简介:目的研究去甲氧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效果。方法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3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采用掷骰子的方式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6例患者,观察组给予去甲氧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红霉素与阿糖胞苷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缓解率为90.9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30%,且观察组的一年复发情况为16.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8.78%,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采用甲氧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进行治疗,效果更好,能够使得患者得到更好的疗关键词去甲氧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急性髓系白血病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自我效能护理干预理念在泌尿系结石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我院选取76例泌尿系结石术后患者,将其随机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针对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针对观察组给予自我效能护理干预方法,从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与GSES自评量表评分指标予以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20例(52.64%),护理后患者GSES自我效能评分(2.46±0.24)分;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6例(15.78%),护理后患者GSES自我效能评分(3.82±0.11)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自我效能护理干预理念的渗透的确可对泌尿类结石术后患者的恢复产生积极影响,由此改善患者病症,加速康复,故而值得在临床护理中予以推广。
简介:目的:观察Mn2+对庆大霉素导致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系的损伤有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用庆大霉素作用于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系(HK-2),造成肾损伤模型,MTT法检测Mn2+对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分光光度法检测Mn2+导致的SOD、LDH活力和NAG酶含量的改变;电镜观察Mn2+作用后HK-2细胞微结构改变.结果:Mn2+可使庆大霉素损伤的HK-2细胞增殖活力增加,降低LDH酶活力,减少NAG酶含量,升高SOD酶活性,减轻细胞线粒体肿胀程度和减少溶酶体膜的破裂.结论:Mn2+对庆大霉素导致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系的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轻细胞氧化损伤、降低线粒体肿胀程度、保护溶酶体的完整性和减少溶酶漏出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为泌尿系结石患者应用自拟四金三子二石川琥汤的治疗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收入的68例泌尿系结石患者,以奇偶数法分为对照组(西药)与观察组(自拟四金三子二石川琥汤),对比两组治疗结果的可行性。结果 经对比,观察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较对照组优,P<0.05。结论 将自拟四金三子二石川琥汤运用在泌尿系结石患者中,可以促进其病情的好转,值得在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脊柱侧弯合并脊髓栓系综合征采用脊髓栓系松解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院2019年12月到2020年12月治疗的脊柱侧弯合并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110例,均行脊髓栓系松解术治疗,采用脊柱侧凸研究委员会患者问卷表(SRS-22)对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在活动功能、疼痛症状、自身形象、精神健康、生活质量总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
简介:目的通过建立小鼠原位肝癌模型。检测荷瘤小鼠外周血髓系抑制性细胞(MDSC)的比例和血清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水平,探讨其在肝癌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小鼠原位肝癌模型,分离荷瘤小鼠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荷瘤小鼠不同时间外周血MDSC的比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荷瘤小鼠血清TGF—β1水平。以同期正常小鼠作对照。结果荷瘤小鼠外周血MDSC比例明显升高:对照组、模型组7、14、21d外周血MDSC的比例分别为(3.5±2.2)%、(9.4±2.6)%、(16.4±5.6)%、(25.3±11.3)%,除模型组7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荷瘤小鼠血清TGF—β1水平明显升高:对照组、模型组7、14、21d血清TGF—β1水平分别为(4.9±1.4)、(14.1±6.0)、(24.0±3.3)、(9.2±1.2)ng/ml。除模型组21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MDSC的比例与血清TGF-β1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564,P〈0.05)。结论随着肿瘤的进展,外周血MDSC的比例明显升高,且与血清TGF—β1水平呈明显正相关,提示荷瘤小鼠外周血MDSC的比例与肿瘤的生长进展密切相关,MDSC通过分泌TGF—β1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可促进肿瘤的生长与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