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一例右位心患者行心脏冠脉搭桥及瓣膜置换手术后的护理体会。结果对于比较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患者,我们的日常护理工作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对于右位心患者的护理尤其如此,所述案例更是合并了心脏专科比较常见的两个大手术,在增加护理工作难度的同时,对于护理工作的要求也相应提高。随着责任制护理的不断发展,我们在护理特殊疾患时应该做到更加个性化、具体化,所以在针对该案例的护理过程中包含以下项目针对患者特殊病情的相关疾病护理;针对患者出现的特殊心理特征的心理护理;对患者及家属的相关健康教育;患者术后的康复护理。结论在针对右位心患者的护理工作中有着不同于普通案例的要求以及注意事项,应适当加以区别来提高个别案例的护理水平,从而有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妊娠合并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0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住院治疗的7例妊娠合并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血培养、超声心动图、诊治经过及母婴结局等资料。对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1)本单位同期妊娠合并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率为0.27‰(7/25 832)。7例患者年龄(26.0±2.7)岁,均有先天性心脏病史;发病孕周为(28.7±6.6)周,主要表现为心脏杂音、发热、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和肺部湿啰音。合并贫血7例,低蛋白血症7例,低氧血症6例,肺动脉高压5例。5例血培养阳性。(2)超声心动图发现赘生物主要位于肺动脉瓣(4例)、三尖瓣(3例)、右心室流出道(3例)。4例经胸部X射线片诊断为脓毒性肺栓塞。(3)所有患者进行静脉抗生素治疗。1例孕中期发生胎儿宫内死亡,行剖宫取胎术;5例孕晚期行剖宫产术;1例孕晚期经阴道分娩。4例住院期间行心脏手术治疗,其中2例心脏手术与剖宫产同期进行,2例在剖宫产术后行心脏手术;3例本次入院未行心脏手术。(4)7例患者住院26 d(12~76 d)。6例治愈,1例患者产后自动出院后死亡。6例新生儿中1例发生窒息,家属放弃治疗死亡,其余5例存活。随访5年(3~10年),这些儿童的生长发育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妊娠合并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少见且病情危重,需尽早诊断,制定最优治疗方案,降低母婴病死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右冠状窦(ALCA-R)致心原性晕厥患儿的临床特点并总结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研究,入选2015年11月至2018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确诊为ALCA-R致心原性晕厥的住院患儿,对其临床表现、心肌损伤标志物、影像学特征及治疗转归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4例女童,发病年龄7~14岁。临床症状为运动性晕厥伴急性心肌梗死(4例)、急性左心衰竭(3例)、心跳骤停(1例)。4例患儿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均明显升高;心电图异常均表现为左主干闭塞;超声心动图仅1例提示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可能;全部经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确诊为ALCA-R,左主干走行于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并受压狭窄(即主肺动脉间型);2例患儿经心脏核磁共振成像亦证实为主肺动脉间型ALCA-R,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肌延迟强化。2例行冠状动脉去顶手术,2例予保守对症治疗限制活动。随访12~43个月,4例患儿随访期间无心血管事件反复出现,预后良好。结论对于运动性晕厥伴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心电图出现左主干闭塞表现的青少年,应注意冠状动脉的先天发育异常,尤其是ALCA-R应引起儿科医生的重视;一旦确诊应避免剧烈活动,及时手术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动脉导管支架置入术在动脉导管依赖性右心发育不良综合征(HRHS)患儿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行动脉导管支架置入术的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4例为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PA-IVS)伴HRHS,3例为室间隔完整的危重肺动脉瓣狭窄伴HRHS。以同医院同期行外科Blalock-Taussig(B-T)分流术的9例PA-IVS伴HRHS患儿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重症监护时间、病死率等临床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动脉导管支架置入术患儿年龄和体重与B-T分流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7~100)]比17(1~142)日龄,U=31.000,P>0.05;(3.8±1.1)比(3.7±1.3)kg,t=0.272,P>0.05]。动脉导管支架组手术时间[(108±7)比(160±49)min]、重症监护时间[(3.4±1.0)比(6.3±4.5)d]、总住院时间[(10.3±1.0)比(26.3±1.0)d]均明显低于B-T分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04、-8.692、-7.822,P均<0.05)。动脉导管支架置入后经皮血氧饱和度较术前明显改善(0.723±0.125比0.926±0.005,t=-6.044,P<0.05)。动脉导管支架直径为3.5~4.0 mm,支架长度为16~21 mm。动脉导管支架组患儿无血管损伤、急性血栓、导管痉挛及死亡,随访期间无支架移位、狭窄发生。9例B-T分流组患儿围术期死亡3例。动脉导管支架组3例肺动脉闭锁患儿分别在术后6、9、9个月时行肺动脉瓣切开术及双向Glenn手术。结论对于动脉导管依赖性HRHS患儿,动脉导管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可行、有效、安全、微创的手术方法,可作为早期外科B-T分流术的替代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外科手术治疗的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IE)和左心IE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分析右心IE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行外科手术治疗的右心IE患者的临床症状、超声心动图、病原学、治疗及短期临床转归,并与同期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左心IE患者进行对比。结果纳入64例右心IE和62例左心IE患者。与左心IE组相比,右心IE组先天性心脏病更常见(75.0%比50.0%,χ2=8.416,P=0.004),更容易出现较大的赘生物(≥20 mm)(50.0%比14.5%,χ2=17.602,P<0.001)。不同于左心IE赘生物多累及心脏瓣膜,右心IE心室内膜赘生物更常见(53.1%比3.2%,χ2=38.422,P<0.001)。在右心和左心IE患者中最常见的病原菌均是草绿色链球菌(37.5%和46.8%),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右心IE组中更常见(15.6%比4.8%,χ2=3.960,P=0.047)。右心IE组中88.9%(8/9)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敏感。所有患者均进行外科手术和术后4~6周的抗感染治疗。左心IE组比右心IE组更容易出现住院期间并发症(29.0%比12.5%,χ2=5.256,P=0.022)。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是右心IE最常见的易患因素。草绿色链球菌是IE最常见的病原菌。相比于左心IE,在右心IE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更常见,抗感染联合外科手术治疗有较好的短期临床转归。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经剑突下和经右胸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MG)的治疗效果,评估前者在切除胸腺治疗MG上的彻底性、安全性和可操作性。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50例MG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试验组采用经剑突下切口胸腔镜手术,对照组采用经右胸胸腔镜手术,双盲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评分、切除胸腺和前纵隔脂肪的标本总重量,以及两组的中转开胸率、MG危象发生率。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分组间差异用χ2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性别、年龄、MG分型、胸腺瘤分期、肿瘤大小等术前一般临床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手术出血量[(26.8±18.9)ml]明显少于对照组[(41.6±20.1)ml](P=0.01);试验组切除手术标本总重量要明显大于对照组[分别为(70.1±26.0)g和(49.8±9.4)g,P=0.01];且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分别为(3.8±0.9)d和(4.8±2.1)d]及术后引流胸水总量[分别为(521.2±319.4)ml和(923.6±797.4)ml]明显小于对照组(分别为P=0.025,P=0.023);术后5 d内对比,试验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试验组1例患者及对照组2例术后发生MG危象。结论经剑突下胸腔镜入路比经右胸胸腔镜入路胸腺切除更加彻底,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术后引流减少,有助于术后快速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心脉隆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理收集我院2012年3月-2014年5月收治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B组、C组三组,A组给予心脉隆注射液治疗,B组给予常规治疗,C组给予常规及心脉隆注射液治疗。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血气分析、心功能、肺动脉压力的变化及治疗时间和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B、C组的总体疗效、显效率、血气分析、心功能指标均明显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B、C组的平均治疗时间均少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的总体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显效率、血气分析、心功能指标均明显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治疗时间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脉隆注射液虽然单独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竭患者的疗效较常规治疗方法差,但配合常规治疗后,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简介:摘要观察主动脉球囊反搏装置(IABP)在急性右室心梗中出现心源性休克应用IABP治疗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将16例急性右室心梗患者出现心源性休克进行IABP治疗,比较前后的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率、尿量等变化。结果IABP循环支持治疗后较治疗前患者平均动脉压、尿量、心率明显提高而中心静脉压明显降低结论对急性右室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尽早进行IABP治疗具有明显的循环支持治疗效果,以便为进一步的冠脉再灌注治疗争取时间并能明显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处理策略和母婴结局,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OVID、EMbase、ScienceDirect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提取临床资料,分析妊娠合并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赘生物位置、血培养结果、治疗策略和母婴结局等。结果纳入15篇文献,共18例患者。患者年龄为(27.7±4.8)岁,发病孕周为(27.8±6.9)周。发热(14例)、咳嗽(12例)、贫血(8例)、气短或呼吸困难(8例)是最常见的症状。心脏听诊时7例可闻及杂音,其中6例为收缩期杂音,1例未明确杂音类型,5例明确心脏听诊无杂音。9例合并肺栓塞和5例合并心力衰竭。危险因素主要为先天性心脏病(10/18)和静脉药瘾史(6/18)。赘生物附着位置以三尖瓣居多(10/18),其次为肺动脉瓣(4/18)。血培养阳性率高(15/16),主要包括葡萄球菌(9/15)及链球菌(3/15)。处理策略上,多以剖宫产适时终止妊娠,针对心内膜炎方面,在应用足量足疗程抗生素的基础上,11例患者行心脏手术,术式主要包括赘生物清除术、瓣膜修复或置换术以及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等,根据患者的孕周、病情和心肺功能等具体情况决定手术在终止妊娠之前、之后或同期进行。18例患者全部存活,新生儿1例死亡(妊娠28周时行剖宫产分娩,因重度窒息死亡)。产妇随访情况基本良好。结论妊娠合并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少见且病情复杂,需及早诊断并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给予足量足疗程抗生素、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以及终止妊娠的时机,对于母婴结局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我院发现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男,28岁,近几年来活动后呼吸困难,易感冒。近一月症状加重,心前区疼痛,心率120次/分,律齐;查体心前区隆起,心界向左扩大,肝脾未及,双下肢不肿;听诊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Ⅲ/Ⅳ级连续性双期杂音,无震颤。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X胸片示右心室增大,肺血管增多。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显示主动脉窦及升主动脉内径上限值,肺动脉主干偏宽。左心及右房增大,右室饱满,肺动脉瓣冗长,瓣口流速快,关闭欠佳,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回声偏强,关闭欠佳,三尖瓣柔软不厚,回声纤细,启闭良好。室间隔与左室后壁不厚,回声均匀,运动幅度较大,室壁运动欠协调,未见明显矛盾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