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线粒体DNA拷贝数(mtDNAcn)与肝癌发生风险的关联。方法以东风-同济队列2008年基线调查纳入的27 009名东风汽车公司退休职工为基础,剔除基线DNA缺失、现患恶性肿瘤、失访的人群后,以5%的比例按年龄、性别分层随机抽取子队列人群1 173名,同时选取随访至2018年12月31日队列中发现的全部新发肝癌患者(共154例,其中4例已入选子队列)共同组成肝癌的病例队列。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病例队列人群基线外周血mtDNAcn水平。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和加权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mtDNAcn与肝癌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研究对象1 323例。研究对象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0.3年。限制性立方样条显示,外周血mtDNAcn与肝癌发生风险之间呈“U”型关联(P非线性<0.001)。将研究对象按子队列人群mtDNAcn的四分位数进行分组,调整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吸烟、饮酒、锻炼、体重指数和慢性肝炎史发现,与Q2亚组人群相比,Q1亚组(HR=2.00,95%CI:1.08~3.70)和Q4亚组(HR=4.11,95%CI:2.32~7.26)人群肝癌的发生风险均显著增加,未发现Q3亚组人群肝癌发生风险显著增加(HR=1.05,95%CI:0.54~2.05)。年龄、性别、吸烟、饮酒、慢性肝炎史与mtDNAcn在影响肝癌的发病风险上无交互作用(P交互>0.05)。结论基线外周血mtDNAcn水平过高或过低均可增加肝癌发生风险,其作用通路有待更多机制研究进一步阐明。
简介:摘要:广东某火力发电厂计划建设2个120m直径的圆型贮煤场,以保证雨季燃烧干煤的需要。结合常规圆形贮煤场结构形式以及施工经验,对基础及上部结构形式进行方案论证,以达到受力合理、整体性能好、结构安全,同时满足整体造价最低的效果。本文详细论证了堆煤区和挡煤墙的基础形式、挡煤墙上部结构形式以及各种方案组合的造价。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接受辅助生殖治疗的母亲孕期抑郁与子代早产和低出生体质量的关系。方法运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生殖中心行辅助生殖治疗且成功分娩的不孕患者单胎妊娠病历资料,共376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别分析孕前、早、中、晚期抑郁及孕期新发抑郁与子代早产和低出生体质量之间的关联。结果孕前、早、中、晚的抑郁检出率分别为20.0%(75/376)、23.0%(83/363)、11.2%(41/366)、8.8%(31/354)。孕前、早、中期抑郁与早产之间的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孕晚期抑郁(RR=2.18,95% CI=1.02~4.65,P=0.040)及孕期新发抑郁(RR=2.03,95% CI=1.01~4.05,P=0.046)与发生子代早产的风险呈正相关。孕前、早、中、晚期抑郁及孕期新发抑郁与低出生体质量之间的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辅助生殖助孕患者孕晚期抑郁及孕期新发抑郁可能是导致早产的重要危险因素,但孕期抑郁与发生低出生体质量的风险无显著关联。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病对我国中老年人跌倒伤害风险的影响。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以2011年基线调查募集的13 670名≥45岁中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并追踪至2018年,其中45~59岁中年人7 443例(54.45%),≥60岁老年人6 227例(45.55%)。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同年龄人群慢性病种类、患慢性病数目及与其他暴露因素的交互作用对中老年人跌倒伤害风险的影响。结果调整混杂因素后,与未患慢性病的中年人相比,患呼吸系统疾病和关节炎使跌倒伤害风险分别增加21%(HR=1.21,95%CI:1.02~1.45)和27%(HR=1.27,95%CI:1.12~1.43);与未患慢性病的老年人相比,患肾脏病使跌倒伤害风险增加26%(HR=1.26,95%CI:1.03~1.53)。中老年人群患慢性病数与跌倒伤害风险存在剂量-反应关系(χ2=133.61,P<0.001),且是线性关系;与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完好和无跌倒伤害史的非慢性病中老年人相比,女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损和有跌倒伤害史的中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跌倒伤害风险分别增加了64%(HR=1.64,95%CI:1.43~1.89)、66%(HR=1.66,95%CI:1.39~1.99)和158%(HR=2.58,95%CI:2.24~2.97)。结论患慢性病数与我国中老年人跌倒伤害风险呈正向线性关系,女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损和有跌倒伤害史的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是重点干预的高危人群,建议及时将跌倒伤害预防窗口前移至中年期。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我国老年人临终前的失能发展轨迹。方法利用2002-2018年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中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数据拟合纵向项目反应理论(LIRT)模型,通过其中的难度阈值参数分析我国老年人ADL失能顺序;进而拟合混合效应模型分析老年人临终前失能水平的变化轨迹。结果共纳入2002年进入队列的5 817名老年人,其中男性占41.81%,基线年龄为(86.80±12.40)岁,随访时间M(Q1,Q3)为4(3,8)年。LIRT分析结果显示,基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DL)中难度阈值参数最低的是洗澡部分受限(0.41±0.05)、最高的是室内移动完全受限(6.19±0.16);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ADL)中难度阈值参数最低的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部分受限(-3.01±0.07),最高的是探访邻居完全受限(1.51±0.07)。失能发展轨迹中,临终前男性较女性平均失能水平更低(P<0.001),独居老人较非独居老人失能水平更低(P<0.001);文盲老人失能水平高于非文盲老人(P<0.001)。失能水平随时间的线性变化率与二次项系数的估计值分别为0.231(P<0.001)与0.002(P<0.001)。结论我国老年人失能过程存在一定的规律性,IADL失能早于BADL,失能项目中下肢为主的项目比上肢为主的项目易失能,复杂项目比简单项目易失能。失能轨迹的增速会随时间加快,对失能人群的干预重点应放在女性、非独居、文盲老年人上。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梗阻对结直肠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以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选取2003年1月—2014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普外科的结直肠癌患者1574例,其中194例发生术前肠梗阻。首先对194例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进行临床特点描述,然后对1574例结直肠癌队列通过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术前梗阻是否为总生存期短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对梗阻和非梗阻病例进行匹配,匹配可能同时影响梗阻和预后的混杂因素,然后分析总生存期差异。结果194例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肿瘤位于左半和右半分别为60.3%(117例)和37.1%(72例),55.7%(112例)的患者肿瘤直径大于5 cm,中位生存时间39.7月,95%CI为(28.3,60.4)。多因素COX分析,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发现术前是否梗阻是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1.41,95%CI:1.01~1.97)。经过倾向评分匹配梗阻组和非梗阻组分别纳入140例和560例患者,两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2.4、116.3个月(P<0.001),梗阻患者总生存期显著差于非梗阻患者。结论术前梗阻是结直肠癌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是因为梗阻性结直肠癌手术难度大、根治率低所致。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健康体检人群回顾性纵向监测队列,探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05至2019年期间,北京市体检中心接受至少5次常规健康体检且首次检查无颈动脉粥样硬化者3 344例的健康成年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 714例(占51.25%),男性、女性平均年龄分别为47.14岁、47.56岁。建立回顾性纵向监测队列,对随访期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情况进行采集,以Cox回归模型分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在随访时间5.17年内,2 038例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占60.94%,男性、女性分别为66.69%、54.9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偏高(60岁HR=18.973,95%CI:12.353~29.139)、女性(HR=0.639,95%CI:0.582~0.701)、高血压(HR=1.166,95%CI:1.047~1.298)和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低(HR=1.011,95%CI:1.009~1.013)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相关。结论年龄、性别、血压和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沙地区职业人群腰围和高尿酸血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纳入2014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连续体检4年及以上的70家单位共1 197例员工。以2014年1月1日—12月31日的体检数据作为基线数据,2015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的数据作为随访数据。按照四分位数间距,将受试者根据腰围分为4组:第1四分位数(Q1),男性<77 cm,女性<68 cm;第2四分位数(Q2),77 cm≤男性<82 cm、68 cm≤女性<73 cm;第3四分位数(Q3)82 cm≤男性<87 cm、73 cm≤女性<78 cm;第4四分位数(Q4):男性≥87 cm、女性≥78 cm。其中Q1为对照组,Q2、Q3、Q4为暴露组。对总人群、男性人群、女性人群分别建立3个模型,模型Ⅰ不调整混杂因素,模型Ⅱ调整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的混杂(男性人群和女性人群不调整性别),模型Ⅲ调整年龄、性别、体质指数、高血压、空腹血糖、血肌酐、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混杂。采用Cox回归分析比较不同腰围水平人群4年内发生高尿酸血症的风险比(HR)和调整风险比(aHR)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1 197例研究对象平均随访(2.05±1.18)年,共随访2 448人年。总人群4年共发生高尿酸血症208例(女45例/男163例),4年累积发病率17.4%(女6.4%/男33.3%),发病密度84.9/1 000人年(女31.8/1 000人年,男157.6/1 000人年)。Q1~Q4组分别随访626、609、629、584人年,4年发生高尿酸血症15、30、59、104例,4年累积发病率分别为5.5%、9.2%、20.8%、32.8%,发病密度分别为24.0/1 000人年、49.3/1 000人年、93.8/1 000人年、178.1/1 000人年。与Q1组相比,Q4组高尿酸血症发生风险增高,HR(95%CI)为2.70(1.81~4.04),P<0.05。总人群调整了混杂因素后,高尿酸血症的aHR(95%CI)为2.12(1.39~3.24),P<0.05。按照性别分层并调整混杂因素后,这种风险仍然存在,与Q1组相比,男性人群和女性人群Q4组高尿酸血症的aHR(95%CI)分别为1.91(1.18~3.09)和2.93(1.14~7.56),均P<0.05。结论随着腰围的增加,单位职工高尿酸血症的发病风险增高。
简介:摘要出生队列是研究生命早期暴露对健康结局影响的重要工具,但目前缺乏有力支撑孕前暴露特别是父系暴露对生殖健康和妊娠结局影响研究的大型队列平台。重庆市孕前生殖健康与出生结局队列研究是起始于孕前阶段,同等关注男女双方的环境、心理、行为等暴露因素对生殖健康和不良妊娠结局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项目于2019年正式启动,计划招募有生育意愿的育龄夫妇20 800人。通过随访,调查志愿者2年内是否自然受孕。对进入妊娠期的女性志愿者,在孕早、中、晚期进一步随访,并对分娩的子代随访至2岁,监测早产、低出生体重、出生缺陷、神经功能发育障碍等结局发生情况。各阶段分别采集相应的数据信息和生物样本,包括精液、外周血、尿液、胎盘、脐带、脐带血、口腔拭子等。截至2022年1月,已纳入志愿者8 698人,分布于重庆市所有38个区/县。本队列建设目标是成为涵盖父母双方的前瞻性大样本孕前出生队列,将以独特的设计和更加全面的视角阐明全生育周期特别是孕前期暴露因素对生殖健康和不良出生结局的影响及机制。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国成年人睡眠状况与肾结石风险之间的关联。方法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的长期随访数据,剔除基线自报患有慢性肾病、恶性肿瘤、睡眠时间为极端值的研究对象,共纳入501 701人。研究收集的睡眠数据包括失眠症状、白天嗜睡情况、午休习惯、打鼾情况和睡眠时间;并根据失眠症状、白天嗜睡情况和睡眠时间构建睡眠评分(0~3分)。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各睡眠因素、睡眠评分与肾结石风险的关联。结果研究对象随访(10.7±2.2)年,随访期间首次记录的肾结石病例共12 381例。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与没有对应失眠症状者相比,有入睡困难或过早醒来症状者的肾结石风险比(HR)分别为1.12(95%CI:1.06~1.18)和1.06(95%CI:1.00~1.12)。使用安眠药、白天嗜睡、午休习惯、打鼾与肾结石风险均不存在统计学显著的关联。与每日睡眠时间≥7 h者相比,<7 h者发生肾结石的HR=1.13(95%CI:1.08~1.18)。与睡眠评分为3分(睡眠质量最高)者相比,睡眠评分为2、1、0分者对应的HR值分别为1.08(95%CI:1.03~1.13)、1.16(95%CI:1.10~1.23)、1.19(95%CI:1.03~1.37)。结论中国成年人中有失眠症状或睡眠时间短者的肾结石风险增加。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绝经分期、年龄等相关因素对北京市社区女性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影响。方法基于社区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北京协和医院中年女性卵巢衰老队列”中完成2次及以上抑郁焦虑症状评价、已绝经、未使用激素治疗、35~64岁之间的受试者纳入本研究的资料分析。主要结局变量为受试者的抑郁焦虑症状,通过医院抑郁焦虑量表进行评价。统计学分析方法采用广义估计方程。结果经由2006至2014年的随访,最终纳入430例受试者、2 533次随访资料。在生殖衰老分期的各分期阶段抑郁症状发生率均高于焦虑症状;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发生率,与生育期晚期[分别为14.5%(19/131)和3.1%(4/131)]相比,在绝经过渡期及绝经后期均升高,+1c期最高[分别为20.6%(155/751)和8.8%(66/751)],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本研究未发现绝经分期与抑郁焦虑症状有统计学相关性(P均>0.05)。抑郁症状发生率在≥60~<65岁年龄段最高[20.8%(74/355)],焦虑症状发生率在≥50~<55岁年龄段达到最高[8.2%(62/754)],但年龄与抑郁焦虑症状也无关(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体质指数高、低教育水平、健康状态差是抑郁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健康情况差、失眠、早醒是焦虑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1)。结论抑郁和焦虑症状在绝经过渡期和绝经后期比生育期晚期更常见,其中抑郁症状比焦虑症状更普遍。有必要对围绝经期女性筛查和评估抑郁焦虑问题。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父亲在母亲受孕期间使用抗抑郁药与子代早产、畸形、自闭症谱系障碍和智力残疾之间的关系。设计利用回归方法和阴性对照进行观察性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地点瑞典全国。参与者收集母亲在2005年7月29日以后受孕,并于2006—2007年出生的170 508名儿童,随访至2014年,儿童年龄为8~9岁。该队列中3 983名儿童的母亲受孕期间(即从受孕前4周到受孕后4周)父亲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164 492名儿童作为对照组,父亲未使用抗抑郁药物;2 033名儿童作为阴性对照组,受孕期间父亲未使用,但在母亲怀孕期间使用抗抑郁药(即从受孕后4周到分娩)。主要观察指标早产、出生时诊断畸形、自闭症谱系障碍和智力残疾。结果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显示,与母亲受孕期间父亲未使用抗抑郁药物的对照组相比,受孕期间父亲使用抗抑郁药物与早产[调整比值比(OR)= 0.91,95%可信区间0.79~1.04]、畸形(调整OR= 1.06,95%可信区间0.90~1.26)不相关。Cox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受孕期父亲使用抗抑郁药物与自闭症[调整风险比(HR)=1.13,95%可信区间0.84~1.53]、智力残疾(调整HR=0.82,95%可信区间0.51~1.31)不相关。在母亲怀孕期间父亲开始抗抑郁治疗的儿童中,所有结果都相似,除了智力残疾的调整HR有增加(调整HR=1.66,95%可信区间1.06~2.59)。与母亲怀孕期间父亲开始抗抑郁治疗的2 033名儿童相比,受孕期间父亲开始抗抑郁治疗的3 983名儿童在早产、畸形、自闭症方面没有差异,但是智力残疾方面表现出风险降低(调整HR=0.49,95%可信区间0.26~0.93)。结论母亲受孕期间父亲服用抗抑郁药物对于子代早产、畸形、自闭症或智力残疾等4种主要不良结局是安全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入住ICU时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RDW)与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患者全因病死率的关系。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2001—2012年),从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MIMIC-Ⅲ,v1.4)中提取首次入住ICU的成人(年龄≥18岁)C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90 d是否死亡进行分组,将所有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并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同时,按照四分位数间距法将RDW分成四组。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各组患者28 d和90 d累积生存率变化情况,并采用log-rank检验加以检验。运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揭示RDW和CA患者全因病死率之间的关系。结果依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853例成人CA患者。整体人群年龄(67.26±15.84)岁,男性为534例(62.60%),SOFA评分(6.13±3.70)分。与存活组(n=410)比较,死亡组(n=443)患者年龄、SOFA评分、RDW、阴离子间隙、肌酐以及血磷值较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肾损伤和脓毒症的比例较高,ICU住院时间较长;而动脉血氧分压、血红蛋白以及血总钙值较低,冠心病和急性心肌梗死的比例较低,总住院时间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不同RDW分组CA患者28 d和90 d累积生存率不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入ICU时RDW升高是CA患者28 d全因病死率(HR=1.399,95%CI:1.014~1.930,P=0.041)和90 d全因病死率(HR=1.433,95%CI:1.064~1.929,P=0.018)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DW升高是CA患者28 d和90 d全因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子,可作为一种临床指标来预测CA患者不良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