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为了探讨风廓线雷达资料的可用性,对2013年9月—2015年10月青岛站和济南站的风廓线雷达与L波段探空雷达测风数据进行相关、误差及有效样本比率分析。结果表明:(1)济南站和青岛站绝大多数高度层00:00和12:00风廓线雷达与L波段探空雷达的水平风速显著正相关,通过α=0.05及以上信度检验;(2)济南站00:00和12:00,晴天1.5km以上及雨天0.64km以上大多高度层风廓线雷达的水平风速比L波段探空雷达偏小约2m·s^-1,且当风廓线雷达与L波段探空雷达水平风向差≤20°时,有效样本比率基本在70%以上,资料质量很高;(3)青岛站00:00和12:00,6.48km以下大多高度层风廓线雷达探测的水平风速比L波段探空雷达偏小2-4m·s^-1,水平风速资料可用,但当2部雷达风向差≤20°时,有效样本比率仅为20%,海陆风及2种仪器的布设距离是水平风向差异的主要原因。

  • 标签: 风廓线雷达 L波段探空雷达 误差分析 有效样本比率
  • 简介:利用改进型PSU/NCAR中尺度模式,以常规观测资料作为初值,较好地模拟了1993年“5.5”.黑风暴过程的重要影响系统中尺度飑线的主要特征,即近地面风场切变线,与切变线相伴的风核、狭窄强对流带、强水平温度、气压梯度带以及上述特征带(线)的形成、迅速增强的时间和移动方向,并模拟出这是一条基本无降水的“干”飑线。飑线垂直结构的初步模拟揭示,飑线温度水平剧烈变化及垂直上升速度中心都在对流层低层的700hPa(地形高度在850hPa),垂直环流随高度向后倾斜。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模拟与沙尘暴相联系的中尺度系统,大气湿过程也许不十分重要。

  • 标签: 黑风暴 中尺度飑线 模拟
  • 简介:姚江平原位于浙东北,处宁绍平原东部,跨上虞,余姚、慈溪、宁波市江北、镇海五县(市、区)。流域总面积3008平方公里。其平原部分呈东西长条形浅盆状,地势由西北、北往东南、南倾斜,面积2041平方公里。姚江平原是我省粮棉重点产区和工业基地之一。年工农业总产值近90亿元。一、洪涝灾害及评估

  • 标签: 宁绍平原 洪涝灾害 流域总面积 粮棉 治理策略 浙东
  • 简介:气候工程技术可以被视作可替代传统减排措施的备选项,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管理和CO_2移除两大类技术。两类气候工程技术与传统减排方法的空间、时间、成本、不确定性和风险等方面都具有一些差异性。气候工程技术手段改变了传统的国际气候制度构建基础,产生了一些新的治理问题。对该问题的科学研究,有重要的科学、政策和国际气候外交意义。

  • 标签: 气候工程 地球工程 CO_2移除 太阳辐射管理 减排 气候变化
  • 简介:生态环境危机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工业革命明显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同时也加速了生态环境危机的出现。文章论述了工业革命与生态环境危机的关系,以及人类认识它的历程,阐述了生态学对认识生态环境危机的作用,提出了根治生态环境危机的途径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指出了应该遵循的原则和整治思路。最后,就有关根治生态环境危机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 标签: 工业革命 生态环境危机 生态学 治理途径
  • 简介:大气加热率强度与结构是驱动全球大气环流的关键因素,实际加热率分布与云三维结构密切相关。作者使用三维蒙特卡洛辐射传输模式,模拟计算了云分辨模式所得3个典型三维云场的加热率廓线及通量;定义了两个参数来同时描述加热率廓线的垂直分布和强度,通过与独立像素近似算法对比,定量统计分析了高分辨率下云三维结构对辐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分辨率条件下云三维结构对加热率廓线和通量影响十分显著,且不同结构云场所体现的影响各具特点,提出需要考察现有大气模式中云三维结构对当前所用加热率计算方案的订正方向。

  • 标签: 云三维结构 加热率廓线 辐射传输
  • 简介:根据IPCC全球气候变化情景,分析了石羊河流域未来可能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对流域河川径流量的影响。利用宏观经济水资源模型,研究了不同径流变化情景对石羊河流域治理规划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若石羊河流域未来径流量减少15%,对流域现状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经济影响将分别为29.8%和7.2%。石羊河综合治理可提高流域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能力,减小气候变化对流域社会经济的影响。

  • 标签: 石羊河流域 流域治理 气候变化 影响
  • 简介:本文首先分析了黄河的治理开发现状,指出21世纪黄河治理面临的形势和问题;进而根据多年的科学研究,提出了21世纪治理开发黄河的战略措施;最后,展望了21世纪黄河的发展前景

  • 标签: 黄河 治理开发
  • 简介:本文在以滞后时间为权重的经典尺度化时间滞后法(SLAF)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方法,将滞后预报与控制预报之间差值场的均方根误差(RMSE)作为尺度化因子,构成集合预报成员,对比分析经典SLAF和改进SLAF方法对2007年4月23—24日广东地区一次飑线过程集合预报试验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改进SLAF方法预报的各变量RMSE值有所降低,成员间离散度普遍增加;改进SLAF方法对强降水中心位置及降水强度的预报均优于经典SLAF方法。另外,多组加扰变量试验结果表明,对位温进行扰动的预报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变量;不同的扰动变量对预报结果的影响不同,正确地选择扰动变量可明显提高预报效果。

  • 标签: 飑线 SLAF 中尺度系统 集合预报
  • 简介:以近期发表的《1962—2014年秦岭主峰太白山地区积雪变化和成因分析》为例,结合已发表的其它科技论文,从论文选题、资料整理、分析方法、论文撰写、图表设计选择、期刊选择和申请科研项目几个方面,总结个人撰写科技论文的一点体会,供业务服务一线科技工作者参考。

  • 标签: 论文选题 论文写作 项目申请 太白山 积雪变化 成因分析
  • 简介:利用宜春站风廓线雷达资料和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对2014年6月19-22日江西省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1-2.5km高度的西南急流增强或减弱与下游降水的增强或减弱有较好相关性,其中,较低层1-1.5km高度的西南急流增强与下游降水增强关系更为密切;-3.5km高度的西南急流增强且风速大于12m/s的较强急流向下层传递,与下游降水增强有较好对应关系,且对降水加强指示提前量约为2h.2)1km高度以下的水平风在垂直方向上的风切变(AV)增大为8m/s以上有利于下游降水增强,当AV为12-20m/s时,降水明显增强,且△V增大较降水增强提前1-3h;1km或0.7km高度以下△V的增大与下游降水的增强关系较为密切,而1km或0.7km高度以上△V增大与下游降水增强关系并不明显.3)指数M、J的大小与下游区域降水量总体呈正相关关系.当指数M、J增大至峰值,且急流指数脉动增强、频率增大时,下游区域降水也将出现峰值,且指数峰值出现较降水峰值提前1-3h.4)0.5-2.5km高度的暖平流增强,暖平流的厚度越大,且暖平流之上伴有冷平流加强,越有利于下游区域降水增强;km高度以下暖平流逐渐减弱,对应下游区域降水也逐渐减弱;km高度以下由冷平流控制,降水则减弱停止.

  • 标签: 暴雨 风廓线雷达资料 西南急流 风垂直切变 温度平流
  • 简介:利用常规观测、雷达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路径相似台风"派比安"(2006)和"威马逊"(2014)的前部飑线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地面辐合线和边界层辐合系统为台前飑线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条件,持续强盛的东南急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能量输送。低层暖、高层冷且具有较大垂直温差的特征为台前飑线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热力不稳定条件,而强的CAPE积累和释放有利于对流强度的加强。高空槽并入台风倒槽有利于延长飑线的生命史。台前飑线从垂直风切变相对较弱的区域移入较强的区域有利于其组织和发展,反之则不利于其组织和维持。台前飑线移动路径前方存在水汽辐合有利于其发展,反之则不利于其维持。

  • 标签: 台前飑线 垂直风切变 物理量 生命史
  • 简介:为加快推进我省“十二五”重点项目的建设.近日,省发改委下达我局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气象规划编制前期费.主要用于对我省中小河流、山洪地质灾害等易发区1105个自动气象站站址勘选以及通迅传输普查.天气雷达站址、净空条件和前期电磁环境测试,与国土资源厅、水利厅等部门开展易发地区基本资料收集、调查。规划编制和论证、项目前期工作调研等。

  • 标签: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规划编制工作 自动气象站 项目前期工作 山洪地质灾害 水库除险加固
  • 简介:利用2010年夏季祁连山地形云探测试验期间的风廓线和气球探空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检验资料变化趋势的一致程度和资料的偏离程度。同时,用风廓线资料分析了祁连山区一次明显的降水天气过程的风场演变。结果表明:(1)风廓线雷达探测资料总体上能反映风向的变化,具备监测祁连山地形云近地面风向变化的能力;(2)风廓线雷达探测的风速误差较大,尤其是1400m以下误差更大,在使用时应注意。

  • 标签: 风廓线 误差 检验 地形云 探测
  • 简介:适应性治理通过边学边做,针对各地方的社会经济条件、自然生态系统、地方知识文化等基本特征,基于一个动态、自下而上和自组织的过程不断测试和修正制度安排与知识体系,形成一个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循环过程。通过内蒙古3个地区案例的对比分析研究,基于对其气候变化风险和社会脆弱性的评估,发现其在气候变化影响下形成的不同程度的社会脆弱性正是源于不同的草原利用机制和基于此的社会合作机制。正是因为3个案例地的牧民有着不同的社会资本和社会记忆,所以他们面对极端天气导致的自然灾害时,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式,有的牧户可以依赖于社会资本移动牲畜来渡过难关,有的牧户则可以在嘎查范围内重启社会记忆,通过合理安排草场利用和移动牲畜提高自身的抗灾能力,而有的牧户则只能通过买草料独立抗灾。这样不同的结果有力证明了适应性治理在提升这些地区气候变化应对能力方面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地区层面引入适应性治理,可以满足各利益相关方的需求,有利于自然、社会及管理的多学科协同,与“未来地球计划”的协同设计、协同实施和协同推广理念不谋而合,是“未来地球”思想在气候变化适应研究中的实践。

  • 标签: 适应性治理 社会脆弱性 恢复力 草原保护 社会记忆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分析2014年7月31日傍晚发生在呼和浩特市的一次飑线天气过程。分析表明,本次飑线过境是由低层暖湿舌和地面辐合线引起的。探空资料分析表明,结合T-logP图、垂直位温图及层结资料配合多种物理量参数可以提前发现强对流发生的信息。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表明,雷达资料对强对流的早期预警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合理利用雷达观测产品和再分析产品有利于判断强对流的发展和移动方向。

  • 标签: 飑线 探空资料 多普勒天气雷达 过程分析
  • 简介:1概况我国的大气本底站主要利用Brewer光谱仪开展臭氧柱总量及紫外辐射的观测。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本底站臭氧柱总量观测业务,推进与国际间的观测技术交流,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张晓春和王缅应WMO邀请于2017年9月2—10日参加了第16次世界气象组织(WMO)全球大气监测网(GAW/WMO)臭氧总量及廓线Brewer光谱仪亚太地区操作员培训班。

  • 标签: 臭氧总量 亚太地区 光谱仪 培训班 操作员 WMO
  • 简介:以清浩发展机制(CDM)广西珠江流域治理再造林项目为例,对项目及其5种造林模式临时核证减排量(temporarycertifiedemissionreduction,缩写为tCER)和长期核证减排量(long—termcertifiedemissionreduction,缩写为1CER)成本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从项目期初到期末,整个项目及5种造林模式人工林的tCER成本均逐渐降低,其中项目成本由第一承诺期末的40.33¥/tCO2降至最后承诺期末的13,34¥/tCO2;1CER成本先降低后升高,在第一承诺期末均降至最小值,项目成本由第一承诺期末的40.33¥/tCO2增加至最后承诺期末的105.27¥/tCO2;各造林模式tCER和1CER成本均以枫香+杉木、枫香十马尾松较高,马尾松+荷木、马尾松+栎类较低,桉树最低;贴现率对项目tCER和1CER、桉树tCER、枫香+杉木1CER成本影响均较大,而对马尾松+栎类tCER和1CER成本影响均较小;对桉树一个轮伐期内的tCER成本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单位面积碳贮量的变化对其影响较大;考虑木材收益时,项目期末tCER净现值为13.11¥/tCO2,从中反映了该CDM项目实施是可行的。

  • 标签: 清洁发展机制 造林再造林 碳汇 成本
  • 简介:基于1990—2015年世界前20个排放大国碳排放量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主要排放大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协整分析得出大多数国家的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碳排放量和GDP的格兰杰检验结果显示,大多数世界排放大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是碳排放的格兰杰原因,发展中国家则主要表现为碳排放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研究结果反映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碳减排问题上的阶段性特征,碳减排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明显大于发达国家。基于格兰杰因果分析结果,国际气候治理进程中关于要求发展中国家现阶段提出大幅减排目标的诉求不符合发展中国家发展阶段特征,可能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正常秩序和规律。发达国家基于历史排放责任、发展阶段和能力,都应该带头开展减排行动,并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转型、升级发展,降低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依赖。国际气候治理需要根据并考虑不同国家的发展需求和特征,形成国际合作制度安排,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协同。

  • 标签: 排放大国 CO2 GDP 格兰杰检验 气候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