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研究目的:探讨我国45~64岁中老年人膝关节屈肌肌肉力量增龄性变化的特征;研究不同体育锻炼习惯对中老年人群膝关节屈肌肌肉力量的增龄性变化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智能化等长肌肉力量测试系统对45~64岁中老年人进行膝关节屈肌肌肉力量测试,通过对被测者进行肌力测试,对测试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增龄性趋势分析,分差分析及多重比较,最后采用回归分析分析增龄性趋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论:(1)中老年人群的膝关节屈肌最大肌肉力量存在着性别差异,但是不存在着左右差异。(2)男女性中老年群体的膝关节屈肌最大肌肉力量整体上呈现出增龄性下降趋势,但是在开始下降的年龄段上存在着性别差异;并且中老年男女性人群膝关节屈肌最大肌肉力量发生快速下降的年龄节点均在55~59岁年龄段之间。(3)三种体育锻炼习惯的中老年群体的最大肌力的变化趋势存在着性别差异,但是不存在着左右差异;在保证体育锻炼的时间和频率的基础上,参加体育锻炼对延缓肌力的增龄性下降趋势具有一定作用,并且在适当的时间频率范围内,增加体育锻炼时间和频率对延缓男性中老年右侧膝关节屈肌肌力的增龄性下降的作用更加明显,而对于女性中老年来说,不管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活动,还是偶尔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体育锻炼对其膝关节屈肌肌力的增龄性下降的效果影响几乎相同。(4)性别、年龄和体育锻炼习惯三者均对中老年膝关节屈肌最大肌肉力量增龄性变化具有影响,但是只有性别因素属于高影响因素,达到了76.8%,而年龄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较低,均不足50%。
简介:起手挺兵,能刚能柔,为高手们喜用开局之一;后手应卒底炮,针对性强,灵活善变,亦是后手方青睐的应法。于是此布局在全国性大赛上的使用率居高不下.成为热点之一。既为热点.即先、后走方都乐于接受和采用。我们先看此布局起手几个回答:
简介:通过ISOMED2000肌力测试系统完成了我国男子自由跤运动员(健将运动员13名,优秀运动员11名,一般运动员17名)腰背部屈、伸与回旋运动的测试与分析。结果:1)自由跤运动员腰背部伸肌的各肌力指标优于屈肌(P〈0.05),而回旋肌群的左右侧并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2)不同速度下(0o/s和180o/s)腰背部稳定性力量肌力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不同水平运动员腰背部的PT/BW0°/s、APT/BW0°/s、AP180°/s、WF180°/s、F/E0°/s以及L/R180°/s等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P〈0.05、P〈0.01、P〈0.001)。结论:1)该项目运回旋肌群的稳定性力量在静力状态下较好,而动态状态下较易被打破;2)最大力量仍然作为该部位的一种基础性力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运动水平的提升,快速力量、力量耐力和稳定性力量也逐渐体现了更为紧密的线性对应关系。
简介:目的:探讨大鼠MyoD和卫星细胞(SC)在骨骼肌再生和修复过程中的表达和变化,以及不同负荷运动和云南白药干预在骨骼肌损伤和修复中的作用机制。方法:104只雄性wister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S)、无负荷组(N)、中等负荷组(M)和大负荷组(H),然后将不同负荷组随机分成治疗(T)组和非治疗(n)组。建立大鼠损伤模型1d后,模型大鼠左侧后肢为治疗侧,右侧为非治疗侧,损伤后0、1、4、7、10d取大鼠后肢腓肠肌做HE染色,观察SC数量及形态学变化,用RT-PCR法测定损伤后骨骼肌MyoD表达。结果:骨骼肌形态学变化在损伤后0d、1d最严重;所有分组MyoD表达除MT、Mn组和NT、Nn组在10d时与S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其它各组与S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MyoD表达在不同组别T组与n组中,HT组较Hn组在4、7、10d均显著降低,MT组较Mn组无统计学差异,NT组与Nn组比较只有在4d时显著降低;所有分组SC数量在4、7、10d时与S组比较均有显著增加。SC数量在不同组别T组与n组中,4d时不同负荷T组与n组比较有所增加,7、10d时不同负荷T组与n组比较显著增加(P<0.01)。结论:云南白药在损伤过程中缩短炎症反应时间,加快了SC的激活与损伤修复,同时下调MyoD表达。MyoD和SC可以作为骨骼肌损伤后恢复程度的一个间接指标。
简介:目的:比较不同方式仰卧起坐腰腹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寻求不同健腹器锻炼效果的实证。方法:11名男性大学生分别在传统仰卧起坐、AbRocket(Roc1和Roc2)、AbKing(King1、King2、King3)等不同方式下以不同的频率(20次/min、30次/min、40次/min)进行运动,对其上腹直肌、下腹直肌、腹外斜肌、竖脊肌等肌肉表面肌电信号RMS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bKing健腹器(King2和King3模式)上腹直肌RMS值显著高于传统仰卧起坐时上腹直肌RMS值(P<0.05);传统仰卧起坐下腹直肌RMS值显著高于AbRocket健腹器(P<0.05),与AbKing健腹器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传统仰卧起坐腹外斜肌RMS值显著高于其余各种运动方式(P<0.05);AbRocket(Roc2)竖脊肌RMS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种方式(P<0.05)。结论:1)在进行仰卧起坐时,频率越高,腹直肌、腹外斜肌、竖脊肌表面肌电均方根振幅RMS值越大,肌肉活动越激烈;2)AbKing健腹器与传统仰卧起坐相比,对腹直肌的刺激显著更强,但对腹外斜肌的刺激弱,适合以加强腹部肌肉为目的的一般健身者使用;3)AbRocket健腹器当至少两对助力弹簧进行助力时,与传统仰卧起坐相比,对竖脊肌的刺激强,适于超重患者、腰腹部肌肉虚弱的健身者使用。
简介:采用跑台下坡跑模型,研究了不同剂量的低强度氦氖激光对大鼠力竭运动后骨骼肌自由基、一氧化氮(NO)代谢的影响。72只SD大鼠随机分成安静对照组,运动对照组,运动加低、中、高剂量激光处理组。各运动组的大鼠均进行一次性跑台力竭运动,运动加激光组的大鼠在运动后于腓肠肌处接受氦氖激光照射,每日1次,各剂量组照射参数分别为12、28和43J/cm^2(20、46和71mW/cm^2,10min)。运动后24和48h进行腓肠肌取材,检测指标为肌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合酶(NOS)以及一氧化氮(NO)。结果发现,力竭运动后,运动对照组的MDA水平和NOS活性显著升高。而SOD活性和NO变化不明显。43J/cm。的激光照射能显著提高力竭运动后的SOD活性、降低MDA水平以及显著提高NOS活性和NO水平,而12和28J/cm^2的激光照射则作用不明显。由此表明,低强度氦氖激光能够提高大鼠力竭运动后骨骼肌抗氧化能力、降低自由基水平,并能促进骨骼肌NO的合成,提高NO水平,其作用是剂量和强度依赖性的。
简介:为探究采用超声波技术测量足部内在肌形态的可重复性,并通过对足部内在肌形态与闭眼单腿站立时间的相关性分析探讨足部内在肌对维持人体稳定性的影响。对15名健康青年受试者采用B型超声波技术重复测量趾短屈肌、拇短屈肌、拇展肌及小趾展肌等4个足部内在肌的纵向图像以及横截面图像,用ImageJ图像处理软件测量肌肉厚度及横截面积,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对两次测量数据进行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以检测该测试方式的可重复性;同时还测量了闭眼单腿站立时间用以评价平衡稳定性,并对其与4个足部内在肌的形态进行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探讨内在肌形态对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采用超声波技术对足部内在肌厚度与横截面积的两次测量值的ICC值大部分大于0.9,表明该测试方法的可重复性良好;拇展肌厚度、趾短屈肌及小趾展肌的横截面积与闭眼单腿站立时间成显著性相关,而拇展肌横截面积与其成非常显著相关;足部内在肌横截面积越大,闭眼单腿站立时间越久。结果说明:采用B型超声波技术测量足部内在肌形态的可靠性良好;足部内在肌的形态会影响人体静态平衡控制,对足部核心区稳定性的作用不可忽视。
简介:通过应用Cybex-6000等速测试系统对22名排球运动员和28名跳高运动员膝关节肌力进行等速向心肌力测试,以探讨排球、跳高两个不同项目运动员膝关节屈伸等速肌力特征及差别。测试结果表明:跳高运动员优势腿、非优势腿股四头肌相对峰力矩在360^(°)/s和90^(°)/s上均大于排球运动员;而排球运动员胭绳肌相对峰力矩与跳高运动员无明显差异,排球运动员双侧胭绳肌峰力矩(90^(°)/s)差异程度显著小于跳高运动员;排球运动员在90^(°)/s的速度下测得的股四头肌与胭绳肌峰力矩比值(H/Q)要显著低于跳高运动员,随着角速度的变化(90~360^(°)/s),排球运动员和跳高运动员股四头肌与胭绳肌峰力矩比值(H/Q)均随之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