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郭沫若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具有诗人译诗、知行合一的鲜明特色。作为诗人,郭沫若不但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而且在中外诗论的影响下结合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提出了一系列诗歌创作的见解。作为诗歌翻译家,他就诗歌翻译进行了大胆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在理论上提出了'风韵译'、'创作论'、'共鸣说'和'以诗译诗'等诗歌翻译理论,在实践上有感而译,作译并举,译诗形式丰富多彩,译诗的音乐性特别强。

  • 标签: 诗歌 翻译 知行
  • 简介:本文以认知语言学有关情态的研究为理论框架,通过对比分析李白诗歌《月下独酌》的不同英译文本,探讨了情态对唐诗理解和翻译的制约。我们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原语文本情态的制约,而且译者应尽量实现与原语文本的"情态"对等。

  • 标签: 情态 文本理解 翻译 制约
  • 简介:本文从多种角度讨论了美国年轻女诗人马多克斯诗歌中的后现代性问题。通过讨论,本文认为,马多克斯诗歌中的后现代性:1)蕴藏在抽象之中;2)蕴藏在人体与诗歌文本的结合之中;3)表现在语言的难以把握之中。

  • 标签: 马多克斯 后现代性
  • 简介: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莎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的莎剧译文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受到几代汉语读者的宝爱。朱生豪将莎士比亚戏剧以具有强烈诗歌韵味的口语化散文形式表达出来,具有不是诗词,而在诗意的表达上,创作了胜似诗剧形式翻译莎作的译作。朱生豪的译文押韵的地方较多,句式整齐,上下句之间形成了对称、对比的形式,节奏感强,具有音韵美、整齐美的特点,符合汉语读者的审美习惯。他的译文在准确的基础上符合汉语读者对诗歌和戏曲的审美欣赏习惯。他翻译莎剧的成功是与他具有较高的中国古典文学造诣和深厚的中国古典诗词修养分不开的。

  • 标签: 朱生豪 莎士比亚戏剧 诗词创作 译文
  • 简介:搭配是语言构成的重要规则,也是语料库研究的重点。形容词是一种实词,也是搭配研究的重点词类之一。文章一方面对席慕蓉诗做《七里香》进行定性分析,另一方面以大型通用语料库COCA和BNC为语言研究素材来源,分析rough和tough形容词的搭配规则,以探讨席诗中"沧桑"一词的英译。

  • 标签: 搭配 语料库 形容词 席慕蓉诗歌《七里香》
  • 简介:许渊冲提出了著名的"三美理论"——"意美,音美,形美",为诗歌翻译实践和诗歌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系统可行的理论支撑。该文通过比较《离骚》的三个中译本(译者分别为许渊冲、杨宪义和戴乃迭、卓振英),发现三美理论在许译本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同时音美和形美上的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原文意义的传递。

  • 标签: 三美 许渊冲 离骚
  • 简介:国际译联前副主席黄友义指出:“国际翻译界有一个共识,即翻译的任务应该是把外语翻译成母语,如果试图把母语翻译成外语,那是一种错误的选择。的确,只要能把外语看懂,人们就不难在母语中找到恰当的词句。一个人外语再好也好不过他的母语。因此,世界上大多数翻译都是从事将外语翻译成母语的工作。”

  • 标签: 中国诗歌 英译 外语翻译 李白 母语 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