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4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运用语序类型学、认知语言学等相关理论,以汉语"在+NP"及其韩语对应形式为中心,对汉韩语介词相关语序、选择动因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和说明。本文认为类型学关注的介词相关语序中,汉韩二语在介词短语内部都基本保持了与各自语言基本语序的和谐,体现了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原则。但在句法层次上,韩语受限于动词强制居尾的句法结构特点,在距离象似原则的支配,与VP形成和谐组配;而句法化程度较低的汉语则因为距离象似与时间象似性原则的竞争与妥协,以及介词语法化、动补结构发达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不仅大量派生介词框式结构,介词短语语序也呈现比韩语复杂的局面。

  • 标签: 类型学 汉语介词 韩语副词格助词 “在+NP” 语序 选择动因
  • 简介:赵明熙的短篇小说《洛东江》作为殖民地时期阶级文学运动的代表性作品,被视为向无产阶级文学(KAPF)"第一次转向"的象征性作品。主人公朴成运曾试图去模仿殖民者"日本"的文化,然而终究还是未找到归属感,在本土文化和殖民文化之间彷徨,最终决定通过拒绝殖民主义意识形态以及找回殖民地以前他们的过去来进行反抗。由此朴成运通过洛东江这一民族空间深化了自己的民族意识并看到其中深层的阶级问题。从阶级论来看,可以通过对阶级矛盾的分析找出韩国当时各种社会问题的根源,从这一层面上,本文试图从后殖民主义角度以霍米·巴巴关于混杂性的理论,结合阶级中心目的论社会主义叙事对该作品进行分析,探讨后殖民主义视角的混杂性是如何推动主人公意识到民族问题并最终看到其中深藏着的根本原因——阶级问题的。

  • 标签: 赵明熙 《洛东江》 混杂性 后殖民主义思想 阶级意识
  • 简介:语言本身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语言为媒介产生的话语具有建构功能,会对国家形象的塑造直接产生影响。北京奥运会作为经济全球化背景金人类共享的文明盛会发生在国内社会及国际范围双重语境之下。在奥运会筹办、火炬传递、开幕式至闭幕式全过程中世界各国给予高度关注.其中不乏反对声音。对于中国而言。厘清他国对本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也是国家形象话语博弈中制胜的关键所在。本文选取俄罗斯媒体对北京奥运会的报道作为语料。采用话语分析方法探究俄罗斯语境中国国家形象的呈现和建构,并与本国对国家形象的定位作对比,辨析其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差异性产生的原因,对于未来我国国家形象塑造事业具有现实意义。

  • 标签: 俄罗斯语境 国家形象 北京奥运会 话语分析
  • 简介:基础日语阶段的教学理念正逐步从语言知识等基本技能的掌握向重视跨文化交际活动等实际应用的方向转换。多媒体作为实现教学资源、过程以及效果优化的一种新型教育手段,对于培养学习者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在对国内外日语教学理念的变化以及国内基础日语教学阶段中跨文化交际教育不足的原因进行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以《初级日语》(第一册)(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教学实践为例,重点通过教材配套课件的设计理念、课件内容等相关问题的介绍,探讨多媒体环境以跨文化交际为引领的基础日语课程设计。

  • 标签: 多媒体 跨文化交际 基础日语 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