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正>什么是我的回忆?人行道沐浴在音乐中,无声的人流。海在音乐中荡漾,巨大而无声的杯。同伴的背影在因困倦而低垂的眼睑下默默地弓曲伸展——依次重复,无声的动作————他们永远也看不到的自己。而我就再也没有离开我的回忆,永远地停留在那片迷惘的水域。悲哀之水无声地漫过我的脚下,而我回忆,一再回忆,无声的岁月——生命是注满蜡的乐器。每个人都用他们哑了的声音他们听不见的声音竭力呼喊——再一次,再一次。生命在流逝,无声的生命,但见一些背影无声地伸展弯曲——依次重复——于是海岸渐渐出现,于是看见花朵缓慢绽放,风一点一点弯曲树的枝干,于是每一个夜晚捻捻被角,远离坟墓。

  • 标签: 修斯 活着
  • 简介:王士稹的《秦淮杂诗》开头两句即云:“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多少年的神往游览,多少年的渴望亲近,如今终于成为真实。王士稹的“肠断”“梦绕”岂止是他一人所有,这是清初一代文人挥之不去的追忆和遐想。

  • 标签: 《桃花扇》 孔尚任 明朝 小说 侯方域 李香君
  • 简介:路翎的《财主儿女们》奏出了一曲时代的葬歌、家族的挽歌与生命的悲歌,成为现代家族叙事中《红楼梦》悲剧精神的集大成者。这一方面得益于悲剧经典的巨大影响,但同时也是历史与时势造就了两部文学经典传承关系。

  • 标签: 《红楼梦》 悲剧 神韵
  • 简介:通过"诗性功能"这一概念,俄罗斯形式论学派首次将"功能"这一方法论范畴从语言学成功地引入文学学。受其启发,布拉格学派的扬·穆卡若夫斯基提出了"审美功能"的概念,从而进一步将文学的功能研究从语言层拓展至审美层。比较"诗性功能"与"审美功能"这对概念,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诸多差别,这些差别归根结蒂根源于两派文学功能观的不同。

  • 标签: 诗性功能 审美功能 布拉格学派 扬·穆卡若夫斯基
  • 简介:词里有关天气状况的描写可谓比比皆是,或是描摹景物、交代场景,或是景中寓情,情景交融。天气描写时常在情感抒发方式、结构形式、个性风格、用语造句等方面体现出词人艺术技巧上的种种特色。在寄情诗酒风流的古之伤心人晏几道笔下,天气描写更是摇曳生姿、欲说还羞地吐露着词人的点点情愁悲欢。晏几道时常以巧妙运用天气描写来创造出奇特绝妙的艺术效果。笔者试图从天气描写的角度分析小山词,对其词中家喻户晓的名篇警句做些许新视角解读的尝试,以窥探晏几道精湛绝伦词艺之一二。

  • 标签: 天气状况 小山词 描写 “落花” 妙用 晏几道
  • 简介:学界通常认为《默涅克塞诺斯》这篇柏拉图对话并不涉及哲学主题,本文通过分析对话中苏格拉葬礼演说所含有关地生人神话和雅典政制的段落,发现这些围绕德性和政制问题展开的段落,实际具有很强的哲学色彩,且暗中指向古典政治哲学中极为重要的最佳政制问题。本文认为,对于相关段落和问题的理解,需要注意到对话结构包含的双重语境。苏格拉有关葬礼演说段落的表面修辞针对的是公共语境;而对话结构设定的私人语境,就对话自身的戏剧情节来说,则可视为是对城邦未来治邦者默涅克塞诺斯的哲学教育。

  • 标签: 苏格拉底 《默涅克塞诺斯》 德性 政制
  • 简介:9·11后产生新的社会形态与个人及文化想象的互动,为9·11小说的创伤叙事文本注入了新的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认为,9·11小说创伤叙事对9·11事件作为跨国的“疾病的隐喻”给予了充分再现,是对美国集体创伤及集体记忆的构建,同时9·11小说自身就是具有治愈功能的叙事,通过文本叙事伦理自身所具有的治愈功能实现.此外,9·11小说还再现了政治事件对个人空间的介入及其影响,在构建文化创伤的过程中,9·11小说家既无意识地迎合了美国的主流政治意识形态,也对美国政治进行了反思.

  • 标签: 11小说 创伤叙事 治愈 政治指向
  • 简介:六盘山花儿是中国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北"花儿"的一个分支,是流传在宁夏南部六盘山地区的一种山歌体民歌,蕴含着很高的艺术价值。而衬词及其旋律是六盘山花儿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是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六盘山花儿中的衬词旋律在花儿的音乐表现中具有引子、连接、结尾、扩充等结构功能,这从另一方面彰显了六盘山花儿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 标签: 六盘山花儿 衬词旋律 结构功能
  • 简介:“博物馆”这个时空交错的文化空间吸引了众多英美诗人的目光。然而就“博物馆”这一意象所承载的文化重量而言,美国黑人女诗人丽塔·达夫的诗集《博物馆》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在这部诗集和此后以该意象为中心创作的诗歌中,“博物馆”以特有的文化承载量,转化成为她阐释历史观、种族观和美学观的文化隐喻。

  • 标签: 丽塔·达夫 博物馆 文本隐喻 叙事隐喻 文化隐喻
  • 简介:萨克雷是一位能与巴尔扎克媲美的写"物"能手.本文力图剖析中"物"的叙事功能和萨克雷写"物"的手法.中的"物"表示出人物的身份、喜好、意愿、打算,它们影响人物的情绪,甚至命运,它们在小说中反复出入、经历奇特,引出很多耐人寻味的情节和场景.萨克雷紧扣名利市场中"物"之特征写出名利市场中人之百态,他使"市场"、"货物"的隐喻贯穿全文,从而揭示并讽刺了名利场的空虚实质和"物"的无价值性.

  • 标签: 《名利场》 叙事功能 英国 萨克雷 小说 文学研究
  • 简介:中国古代题画诗文常被视为画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与画面交相“融会”从而达到“诗情画意”的意境。本文则认为应对这些空泛模糊的话语保持审慎的态度。我们可跳出审美论之外,将题画诗文放回到原本的社会语境中,从社会功用的角度去理解其发展。本文从社会交际、地域竞争和身份建构三方面入手,来探讨题画诗文在中国古代所发挥的一部分社会功能,以及题画诗文获得发展的社会动因。这三方面实则相互关联:苏州地区文人频繁使用题画诗文进行社会交际,导致题画诗文成为“吴地”画坛的“招牌”。题画诗文助阵明中后期“吴派”对“浙派”的打压,也因此成为浙地攻击苏州的标靶。而在社会交际和地域竞争的背后是雅俗边界的变动。晚明至清代文人画学论述对题画诗文何以守住文人精英高雅“阵地”一事,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身份焦虑。

  • 标签: 题画诗文 文人交际 浙派 地域竞争 身份建构
  • 简介:作为传统修辞手法,拟称在诗歌中不表现身份与文化意识。不同的是,在拉金的《行军经过》等作品中,说话人具有明显的英格兰文化身份观,并力图通过人称变化、意图控制和提喻、反讽等修辞方式在读者心中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说话人的这种文化意识形态功能源自拉金在《上教堂》中所表达的对民族生存结构的信仰,这种信仰最终指向一种自赏惧外的“电网意识”,成为拉金诗歌的争议之源。

  • 标签: 拉金 拟称 英国性 身份 文化意识形态
  • 简介:<正>鲁迅的小说名篇《药》作于1919年4月15日,曾长期入选大学、中学教材,学术界也对这篇小说给予了持久的关注,认为这是一篇反思辛亥革命与社会思想关系的作品。这篇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以精巧的结构线索,

  • 标签: 鲁迅小说 《药》 叙事功能 夏瑜 华小栓 故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