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明前期台阁文人论创作,多标榜性情之自然流露,反对文辞雕琢,追求"不求其工而天真呈露"之效果。但在实际创作中,或出于逞才竞技追求"速而工",或为符合"性情之正"而加以修饬锻炼。以文辞为职事之作者身份、追求颂世鸣盛之创作旨归,决定了台阁体难以摆脱雕琢之弊。加之题材狭窄有限,台阁体发展至后期雕琢繁缛愈演愈烈,造成了文坛啴缓、肤廓之风流行。尽管台阁文人诗学观与实际创作存在较大差异,但追求自然、反对雕琢仍是大部分台阁文人的共同主张,显示出台阁诗学观念的一致性;而对创作过程中一挥而就、若有神助之"速而工"者则多有不同看法,显示出明前期诗学思想的复杂性。
简介:摘要庄子的代表作《庄子》集中反映了他重要的哲学思想,他崇尚自然的美学观对当时社会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从“天道观”以及“逍遥游的游世精神”两个方面对庄子文论思想中的生态思想进行分析。
简介:在可以彪炳中国文体史的古典文学样式中,散曲可谓是独树一帜的。作为一种继唐诗宋词之后的新体诗,它虽然成型于元代且在元代取得了仅次于杂剧的巨大成就,但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它不仅贯穿了自元至明而清的三个朝代近700年时间,而且对中国近现代语言文学乃至音乐戏剧艺术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毫无疑问,它当然继承了中国此前文学特别是诗词歌赋的语言艺术表现长处,但在其特定的社会历史、作家创作等综合因素影响制约下,又呈现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艺术风貌。本文试就元散曲的语言态势及成因做一简浅探索,希冀对中国古代诗词艺术的研究有所裨益。一、元散曲的语言态势散曲作为历史上的大众化文学形式,原本是按照一定的曲调创作出来供人清唱用的唱词,无论创作者还是听众,虽然总体上来自社会各阶层的方方面面,但却以下层社会者居多。因此,元散曲在语言艺术上的首要特点就是浅显直露,通俗易懂,呈现了一种大众化语言态势。在现存的全元散曲近4000首小令和近500篇套数中,无论是针砭时政还是哀叹人生,咏史怀古还是借景抒情,愤世嫉俗还是忧国忧民,或婉约或豪放,或清丽或淳厚,绝大多数都能做到质朴达意,明白如话。被称做“秋思之祖”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