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9 个结果
  • 简介:大小调功能和声调性体系是西方音乐自巴洛克时期到浪漫主义后期三百年时间内作曲家们普遍遵守的创作准则。当西方音乐的历史画卷展开至中后期浪漫派时,极端半音化和与之相应的极度的音乐情感表达、非大小调式体系和与之相应的异国情调音乐元素,等等,渐渐泛滥成一股离心之力,调性的逻辑伟力似乎在其无限制的开疆拓土的过程中逐渐耗尽了能量,显出疲态,最终,调性不再是凝聚所有音符组群与各种音乐表现参数的结构之力,或在极度复杂的线条化与半音化织体中隐而莫辨;或在频繁的调性游移与主音"漂浮"状态下松弛乏力;亦或在各种另辟蹊径的"理性逻辑"的围攻之下岌岌可危;更在音色、节奏等"次要"参数独领风骚时消散殆尽。

  • 标签: 调性 后调性 调式语言 无调性 晚期浪漫派 印象主义
  • 简介:我国的音乐理论遗产极为丰富。上自先秦的《乐记》、《乐论》.魏晋的《声无哀乐论》,唐代的《乐书要录》,及至明清之际的《乐律全书》、《曲律》、《乐府传声》,历代都有光辉的音乐学术成果留诸后世。然而统观中国音乐史,却从未建立过专门的从事音乐理论研究的学术机构;历代的音乐理论成果,郡是学者们在分散的无组织的状态下凭借个人努力而取得的。

  • 标签: 音乐研究机构 音乐舞蹈 中国音乐史 乐律全书 乐书要录 《声无哀乐论》
  • 简介:在中国历史上,风筝往往被视作一种玩具,或是古代军事之用。在中国的权威辞典《辞海》、《汉语大词典》的“风筝”条目中也持类同观点。然而,本文作者在对唐代文献进行大量调查之后发现,“风筝”至少在唐代曾以“乐器”的身份出现。进而,又把中国史料中的“风筝”与《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新格罗夫乐器词典》、《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风鸣(奏)琴”、“风鸣竖琴”进行了比照,发现它们无论在构造上,还是在发音原理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文章认为,中国至少在唐代曾出现过与西方的“风鸣(奏)琴”、“风鸣竖琴”类似的乐器——“风筝”。那么风筝究竟曾经是否是一种乐器?

  • 标签: 风筝 风鸣琴 风奏琴 风鸣竖琴 Aeolian HARP
  • 简介:历史剧”的概念在内涵上是指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题材的戏剧,而对于其外延的理解古今存在着差异。在今人看来,历史剧应取材于源于正

  • 标签: 中国 古代 历史剧 创作题材 本事 溯源
  • 简介: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是一位偏爱历史题材的作曲家,他留下的两部著名的歌剧作品《鲍里斯·戈杜诺夫》(BorisGodunov)与《霍凡斯基之乱》(Khovanshchina)都取材于俄国历史上的真实事件与人物。我们先来说说戈杜诺夫这位短命的沙皇。说起戈杜诺夫不能不提到俄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伊凡四世,这位被人们称为“恐怖的伊凡”或者“伊凡雷帝”的国君是个十足的阴谋家,仅仅是他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就可以看出他的暴力与阴谋。

  • 标签: 历史人物 俄罗斯 君主 穆索尔斯基 历史题材 歌剧作品
  • 简介:试以七首较有代表性的当代历史及神话题材的创作歌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此类题材歌曲的各创作要素进行系统分析,从其共性和特性中探寻一般规律,研究其创作特点。结合实例,为民族声乐演唱者和声乐教学者对历史及神话题材当代创作歌曲的理解上提供一些参考,在音乐理论分析上对历史与神话题材创作歌曲做学术性探索。

  • 标签: 历史及神话题材 当代创作歌曲 创作特点
  • 简介:<正>民间音乐和民歌是民俗学中的音乐和诗歌的两个方面。民俗学有四个主要特征。通常,民俗学的定义至少包括其中两个,有时可包括三个,有时包括全部四种特征:1.民间的习俗流传了很长时间。在这方面,我们常常使用“传统”—词。

  • 标签: 民俗学 民歌 民间音乐 主要特征 种特征 诗歌
  • 简介:"劝善"是流行于民间的一种以讲唱形式劝人积善行德、与人为善的讲唱艺术,山西河东民间现今仍有大量的劝善遗存。由于它内容丰富,曲调婉转流畅,词句通俗易懂,在当地农村仍受到群众喜爱。本文运用民族音乐学和音乐社会学的理论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和走访,结合收集和掌握的文献资料,对其唱词格律、旋律程式、艺人状况、传承等进行了描述分析,并对其宗教意识、社会功能价值进行研究。

  • 标签: 劝善 善人 传承 唱词格律 旋律程式 社会功能
  • 简介: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毛南族的傩舞文化,其本身具有极具特色且高辨识度的文化品格,并且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文化生态艺术形式。如今,广西毛南族作为傩舞的传承地来说,至今还保留着大量的傩仪文化,毛南族人民对大自然有着十分崇敬的感情,同时还拥有着独有的原生态肢体语言。本文针对广西毛南族傩舞的历史变迁与舞蹈形态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结合笔者对毛南族傩舞的理解来进一步探究傩舞艺术形态的成因。

  • 标签: 广西毛南族 舞蹈历史 舞蹈形态
  • 简介:从天津境内发现的古代遗址和大量墓葬、碑碣、文物来看,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从置卫筑城以来也有五百八十多年的历史了。这座城市地处渤海之滨,贯穿市区的海河干流是九河下梢,由五河汇流而成。南北大运河又横穿市区。尤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历来是水陆交通要冲,是内陆与沿海、南北与城乡物资交流和集散之地,又是开放较早的通商口岸。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也是远源流长,璀灿辉煌卓有特色。故1986年12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津荣列其中。仅以音乐文化来说,由于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发展的历史,也形成她独具的文化特

  • 标签: 渤海之滨 音乐文化 通商口岸 城乡物资交流 交通要冲 南北大运河
  • 简介:加布里埃尔·福雷作为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法国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以13首独具特色的钢琴船歌音乐,推动了船歌体裁音乐艺术的发展,奠定了他在西方船歌音乐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突出地位。作为一位连接法国浪漫主义与印象主义风格承前启后的人物,他以船歌音乐鲜明的艺术个性,证实了自身是19世纪末法国音乐传统的伟大继承者,同时也是通向20世纪现代之路不可或缺的桥梁。

  • 标签: 加布里埃尔·福雷 钢琴船歌 音乐语言 美学特征 历史贡献
  • 简介:粗略统计,李焕之一生共写作了近二百万的文字,其中正式出版物有6部(不含修订本),在各类刊物发表文章约三百余篇。正式出版的著作中,包括专著4部,与他人合著1部,担任主编1部:

  • 标签: 李焕之 历史贡献 著述 刊物发表 出版物 修订本
  • 简介:<正>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针的指引下,我们在学习借鉴外国音乐经验方面做了不少有成效的工作。总的看来,建国以后我们在这方面的注意力多放在对作曲技术理论、演奏演唱技巧的学习借鉴,对外国作曲家及其创作遗产的研究评价等方面,而从宏观方面来研究欧洲音乐自文艺复兴以来所经历的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从中引出若干对我们有启发借鉴意义的历史经验,是注意不

  • 标签: 初步思考 音乐历史 近代欧洲 作曲技术理论 文艺复兴 学习借鉴
  • 简介:20世纪30年代,河北钢琴教育开启了自己的篇章,历经80余年发展,其已形成系统的钢琴教育体系,在此期间河北省一大批优秀的钢琴教育家培养了众多国家音乐骨干人才,且将来河北钢琴教育还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按照不同历史阶段,将河北省钢琴教育分为高师钢琴教育、专业钢琴教育和社会业余钢琴教育三部分,分别从历史概述、重要机构教师构成、教学法和教材建设等几方面进行论述。填补了国内对河北钢琴教育研究的空白,为日后对河北钢琴教育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 标签: 河北省 钢琴教育 历史与发展
  • 简介:黄梅戏由一种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戏发展成为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除因其具有优美的曲调、抒情的风格、通俗的色彩、开放性和包容性等自身特色之外,与影视媒体的传播有着密切关系。

  • 标签: 黄梅戏 嬗变轨迹 艺术 历史 电影 戏曲剧种
  • 简介:本文概述了手风琴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过程,列举了大量的事实及人物,从教学、演奏、创作以及乐器制造等多角度、多方位地总结和阐明中国手风琴艺术以及中国手风琴学派的成就,并对其风格进行了论述。同时还深入地讨论了“自由低音”手风琴和“巴杨”手风琴以及传统结构的键盘式手风琴在符合中国国情的条件下进行综合发展,主张“打开国门,借鉴西方,为我所用,并存发展”,为在下个世纪里中国手风琴学派冲击世界高峰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 标签: 中国手风琴学派 传统键盘式手风琴 自由低音手风琴 “巴杨”式手风琴
  • 简介:关于中国音乐在历史上的传播与交流,在认识上,首先应从更宽的角度把握“多民族、大一统”这一基本历史文化特征,确定完整的“中华民族音乐”概念。本文的论述,涉及到中国音乐历史上传播、交流具有的“内外兼具”、“东西南北、共生共荣”特点,从“共生文化系统”的角度,分析在传播、交流中形成的“两大流向”及其特征:先西而后东的外部特征;由北而南、由南而北的内部特征。对于近代在中西音乐的传播、交流中形成的“双文化”现象,笔者一直主张文化建设是一种主动选择,无论是世纪初还是世纪末的今日,如何作出新的文化上的主动选择,都将影响到新世纪中国音乐的发展道路。

  • 标签: 中华民族音乐 共生文化系统 “双文化” 主动选择
  • 简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以江西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产生了一种新型的音乐文化,它沐浴着马列主义的阳光雨露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的洗礼,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关怀和培植下,茁壮成长,这就是中央苏区的革命音乐文化。中央苏区革命音乐文化是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即...

  • 标签: 中央苏区 音乐文化 革命音乐 苏区文艺 共产主义思想 苏维埃政府
  • 简介:河州在历史上是一个由多民族迁徙杂居、融合同化所构成的特殊地域。正是在这一特殊的时空场域中产生了贤孝这一独特的民间口头说唱艺术形式。元代,贤孝作为盲眼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和从业行当,依借宝卷及“二十四孝”的题材文本行走于元属各地,于是河州贤孝的最早形式“家书”兴起,至元末明初达到兴盛;明代,伴随着国家统一和对河州等地的有效管理以及全面汉化的政权意志,代表中原儒家文化的“国书”全面兴起,至清代达到兴盛;清末民初,伴随着天灾人祸、军阀盘踞和大范围的反清起义,代表个人和群体意志的“新书”开始兴起,至民国达到兴盛。

  • 标签: 河州贤孝 盲眼人 题材 家书 国书 新书
  • 简介:本文以历史时间为经线,以刘三姐的形象为纬线,将刘三姐形象的历史演变过程作了详细梳理,揭示了其从传说到上个世纪的彩调剧、歌舞剧、电影《刘三姐》再到本世纪初广西桂林的《印象·刘三姐》所代表的不同阶段所具有的不同形象意蕴,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剖析。

  • 标签: 刘三姐 形象 演变 建构 文化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