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先秦楚人的族源记忆与民族认同,经历自西周晚期到战国时期数百年的缓慢变迁,完成了从蛮夷认同到华夏认同的心路历程,以屈原《天问》诗篇所表达的颛顼后裔的族源记忆与身份认同为标志,楚人在战国后期已完全融于华夏民族,实现了由蛮夷到华夏、由边缘到中心的重大转变,并最终成为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核心主导力量,楚人的心理转变历程,在中华民族形成历程中具有典范意义。楚人融入华夏民族的道路,也是同时期其他周边民族以及后世少数民族融入中华民族、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所经历的共同道路。
简介:在先秦时代末期,在"中国"文明向四方辐射影响下,大中华区域轮廓逐渐清晰,并通过这一时期的古籍(如《山海经》《禹贡》《淮南子》等)完成了初步的构建。从古籍中,我们可以重建出一个西到青藏高原东麓,北到茫茫西伯利亚,东到东方诸岛,南到台湾、海南的大中华区域。随着儒家对经典的解释逐渐为官方接受并定为标准,一个异于现代民族国家国际秩序的以华夷关系为基础的亚洲特色的国际秩序逐渐形成。
简介:近时学者谈到儒家思想,取排斥态度者,往往强调其大一统、一元论等,以为与现代多元社会实不相容;持同情态度者,则喜宣扬其家庭价值、工作伦理、个人服从社会之类,以为有助於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谈到清代的儒学,则不是侧重其“科学”的朴学传统,张皇其“实学”倾向,
简介:儒家学说的核心为“仁”,已为人所共知,而“仁”的确切解释为何,却似无定见。孔子创“仁学”,他自己列举了“仁”的种种情况,好像也没有确定出一个可供规范的定义。疏理孔子言论,直接论“仁”的:
简介:我国沿海地区已发现的先秦贝丘遗址约有400余处。距今约7000年左右,部分贝丘遗址中出现了人工建筑遗迹,大体上可以分为半地穴式建筑、地面建筑和干栏式建筑三种类型,各类型人工建筑的出现没有明显的时间顺序,更多地表现出地域特征。这些人工建筑遗迹反映了我国先秦时期沿海地区部分贝丘人流动性的减弱,胶东半岛大汶口时期甚至出现了定居的贝丘人。
简介:近年来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了一些宁波古代人类活动的遗址,这些遗址的发现,说明了新石器时代到秦朝的时候,宁波地区的人类活动范围在不断地扩大,宁波先民们在艰苦的环境中,战胜自然界的阻力,推动着社会向前的发展,也留下了许多人类建筑的雏形,直至今天,许多方面仍可为我们在建筑创作中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通过研究干栏式建筑实例,对先秦时期的原始建筑材料、建筑技术以及建筑特色作一些分析研究。
简介:我今天要讲的是司马迁的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报任安书》,又叫《报任少卿书》,少卿是任安的字.我们读这篇《报任安书》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大家以后有兴趣去读《史记》,那么这篇《报任安书》将为我们敲开《史记》的大门.我们今天常讲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这个话的依据在哪里?依据在于《史记》.因为《史记》是从五帝写起,而不是从三皇写起,也不是从夏商周写起.
简介:出入相补原理是中国古代数学特别是几何学最基本的原理之一.本文首先给出判断古人是否认识出入相补原理的关键所在,然后引证大量传世文献并利用考古文献追溯中国早期对这一原理的应用.作者认为:它在先秦时代肯定已被认识和应用,并被用于获取现传本《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算数书》等数学文献中的一部分数学方法.出入相补原理的最早应用应不晚于春秋,甚至还可能是在更早的时代.
简介:乡约的核心宗旨是针对普通民众的道德教亿,乡约宣讲是普及儒家道德的重要途径。吕大钧的《吕氏乡约》和朱熹的《增损吕氏乡约》都将礼教作为道德教化的主要途径。王守仁的《南赣乡约》将道德宣讲作为道德教化的主要方式,对道德教化方式有所改进,但当然是道德教条的灌输。罗汝芳的乡约以道德说理、道德感化作为乡约宣并的主要方式,合乎道德教化原则,其道德教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明代乡约道德教化方式的不断改进是乡约迅速发展、儒家道德不断向底层社会广乏而深入渗透的重要原因。
简介:上博楚简公布后,引起众多学者的注意和讨论.其中关于1号简'孔子曰'以下三句(特别是最后一句)文字的解读,争议最大.李学勤解读为:'诗亡隐志,乐亡隐情,文亡隐意.'①而关于'隐'和'意'的读法,歧说甚多.如'隐',或读作'吝'、'泯'、'离','意',或读作'言',再由此排列组合为更多的读法.
简介:借助于儒家忠孝伦理,慧净、成玄英等长安名僧高道的宗教宣传深入人心,并影响初唐时期国家的宗教实践。贞观前期开始,皇室修建寺观之命名出现儒家化的趋势,这些名称包含着祖先崇拜、确立新的政治秩序等内涵。
简介:荀子伦理-政治思想的一贯之道是“分”的思想。“分”的要义是如其分而治理。普遍的“区分”或“分”的方法论,是荀子思想中非常具有启发性的重要方面。分治的理念体现了荀子对伦理-政治融合关系的思考,其关键在于由人而政,关注人的自我完善,强调伦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荀子学说彰显了正名与尚学等儒家传统的主旨和政治意义。
简介:一个奇怪的文坛现象是,西方的著名小说都是基督教丈化的产儿,而不少中国古代的小说名著则或多或少背离了儒家文化的路线。由此,我们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西方人最早介绍与翻译的是才子佳人小说,而不是《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小说。因为对于一个以儒家文化为正统的国度的小说的译介,译介者除了审美的标准之外,还想使域外的读者更准确地了解中国文化。本文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道德操守、“厚人伦、美教化”的中和之美、对“性善论”的弘扬及其意义等几个方面反省才子佳人小说对儒家文化的表现,并且解释了西方国家对才子佳人小说感兴趣的原因。
简介:先秦时期,根据契约关系的性质,将借贷契约称为"傅别",买卖契约称为"质剂",两者的格式稍有不同,但都是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而达成的文书.其用途可作为诉讼时的依据、建立信用的保证以及政府的税收来源.当时政府对契约管理采取了积极的干预措施.
简介:杂佩,作为一种赠物,见于《诗经·郑风·女日鸡鸣》,是小件玉石饰品的类名,根据材质、色泽、形状的不同有不同的名称,《诗经》中多有其例。杂佩及其馈赠,一直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通过对涉及杂佩馈赠行为的诗篇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与大件玉器的进献、赠送不同,馈赠杂佩的行为多发生于非正式礼仪场合,尤其是男女之间的幽会偶遇。杂佩是定情之物,象征着两情相悦、倾心相许,杂佩的赠送和接受标志着情侣关系的认定。
简介:儒家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而在数千年以后的现代社会中,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依然发挥着其积极作用,如仁民爱物思想下的生态保护观、天人合一思想下的生态道德观、取物有节思想下的生态发展观等,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简介:美丽中国之梦珏以生态文明为根。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为培育生态文明之土。西南少数民族与汉族种族同源、生态文化同型相类,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与儒家思想一样,极具智慧、极其宏富,当可共为人类实现永续发展提供良好借鉴。
简介:大光明本文以秦刻石铭文为中心,分析秦帝国政治与儒家伦理的复杂关系,揭示伦理因素对秦朝政治的重大影响。由刻辞中所见秦意识形态及其治国实践的变化,无疑反映了秦始皇和李斯君臣对政治模式的修正。在天下一统的历史形势下,秦事功型政治传统确实出现了向伦理型政治转轨的迹象。秦政与伦理之间复杂互动历程表明,秦文化创造其事功奇迹的同时,也造就了自身的专化特征,从而丧失了大一统时代政治价值目标重建和政治文化转型的自我更新功能。
简介:“我研究中国儒家,主要对当代新儒家有兴趣,”施乐文操着流利的汉语说,“不过,我现在主要是研究中国近代史。”
简介:客家话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这是因为古汉语的许多语音特点、词汇表达、语法特点还保留在今天的客家话中。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客家话中留存的古语词的历史层次,本刊将撷取梅县话中常用的吉语词分期刊载以飨读者。
从蛮夷到华夏:先秦楚人的族源记忆与民族认同
对先秦时代末期的大中华区域边缘的考察
焦循“一贯忠恕”说与儒家多元主义
儒家“仁”的核心——处理好“二人”(人际)关系
先秦时期沿海地区贝丘遗址中人工建筑遗迹试析
宁波先秦时期的原始建筑雏形——干栏式建筑分析研究
《报任安书》与先秦儒道两家的生死观
从先秦文献和《算数书》看出入相补原理的早期应用
明代乡约宣讲与儒家道德的世俗化
“文无隐言”与儒家的形上等级制
初唐长安宗教宣传与国家寺观命名的儒家化趋向
伦理与政治融合的儒家思考——荀子“分治”思想论析
论才子佳人小说对儒家文化的表现
试论先秦时期两种主要的契约形式:“傅别”与“质剂”
论“杂佩”——先秦时期小件玉石饰品的赠予行为及其象征意义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研究
汉族、儒家与西南少数民族、祭司及其生态文化比较
秦代政治与儒家伦理探微——以秦刻石铭文为中心
施乐文:儒家思想有助于中国现代化
梅县方言古语词撷萃之先秦两汉时期古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