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查看CT影像组学在对早期急性胰腺炎进展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录入的急性胰腺炎患者107例开展分析研究,根据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作为依据行亚特兰大分类,依次为实验A组、实验B组。患者均采用腹部平扫及增强CT扫描,后经随机法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两组。结果:在训练集中,除血钙、胰腺边缘指标比较,实验A组与实验B组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其他指标特征均无显著对比,P>0.05;通过共线性检查后,训练集中血钙、胰腺边缘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胰腺边缘属于独立预测因子,P<0.05;尽管血钙并不能作为独立预测因子,但由于调查中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数据较少,同时相比较于单独编原模型,血钙加入后的模型明显提升,对此,将胰腺边缘与血钙两个变量均纳入临床模型的建立参考中。结论:以CT影像组学模型作为依据,来实施早期急性胰腺炎的病情进展预测效果较优,准确率明显高于临床模型,值得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1型糖尿病(type1diabetes,T1D)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引起胰岛β细胞的破坏。广泛的家族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已经揭示了基因组中超过50个风险位点与T1D有关。然而,遗传易感性并不能解释世界范围内T1D发病率的增加,这很可能是由于环境因素。最近,越来越多的证据从人类受试者和动物模型中揭示了肠道微生物组在T1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这表明肠道微生物组可能是T1D触发因素,特别是环境因素的关键枢纽。在这篇综述中,我们总结了目前肠道微生物组参与T1D病因和机制的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肠道微生物组在T1D中的作用,可能在不久的将来用于帮助评估T1D预后和治疗T1D。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特殊染色结合病理免疫组化在肿瘤病理鉴别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22年5月至2023年4月我院接收的60例肿瘤患者为对象,入选者均经穿刺活检诊断,对采集的组织通过特殊染色体及免疫组化技术实施诊断,比较不同检验技术的检出结果。结果;病理特殊染色结合免疫组化检验明显比单一检测结果高,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肿瘤患者接受特殊染色与病理免疫组化联合诊断,有利于提升检测阳性率,从而为临床诊断及治疗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 : 探析免疫组化病理技术质量过程中的控制问题,并根据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 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选取于我院 2018 年 11 月 -2019 年 11 月收治的住院患者,共计 60 例。将患者随机分到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的免疫组化病理分析采用常规检查方法。观察组则在常规检查的基础上实施质量管理。两组患者的免疫组化病理采用不同方法分析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制片质量。 结果 :通过分析得知,采用质量管理后的观察组,其制片效率得到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关,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本次研究表明,在免疫组化病理技术的使用过程中采用针对性的质量控制及管理方法,能够有效的促进制片效率的提升,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对体腔积液薄层液基细胞涂片免疫组化染色最佳方式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收集有组织学对照的恶性胸水68例,每例选12张石蜡切片,作为A组,将每例胸水用薄层液基细胞术制片36张,随机平均分成B、C、D三组,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的诊断准确率是100%,B组准确率是98%,C组准确率是92%,D组准确率是90%,A和B组的准确率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A组和组的准确率要比C组和D组高(P<0.05)。结论此次研究中,B组方式比C、D组优秀,能够更好的进行体腔积液癌细胞的诊断和鉴别,在数量有限的TCT涂片中能够发挥比较好的效果,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免疫组化染色对病理技术质量控制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内总共选取82例肝脏穿刺组织的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案例。根据随机数字法的原则将82例患者划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常规组采取常规HE染色处理,实验组采取免疫组化染色进行检查。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切片质量与确诊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切片优良率(97.56%)相对于常规组患者的切片优良率(78.05%)有明显优势,数据差异突出,优良率数据达到统计学标准(P<0.05);实验组患者的确诊率(39例,95.12%)相对于常规组患者的确诊率(31,75.61%)有明显优势,数据差异突出,优良率数据达到统计学标准(P<0.05)。结论免疫组化染色对于病理技术质量控制有着显著的影响,能够显著提升切片的质量,从而提高临床确诊率,临床应用价值突出,值得推广普及。
简介:摘要目的依据《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对检验科专业组管理模式进行建立。方法对专业组程序文件进行建立,以此作为检验科科学管理的工作依据,在管理和技术的层面上,组长全力负责日常工作事项和组内质量安全管理,对各室岗位职责进行制定,促使复检规则、技能培训、能力评估等各项内容的落实,逐步提升专业组长的技能、工作素质与专业组成员的良好学风。结果专业组管理模式建立实施后,临检专业组各岗位工作有条不紊,其工作质量得以确保,形成全员自主学习的良好局面。结论检验科专业组管理模式的建立与实施有利于医院检验科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对检验工作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值得借鉴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7年6月收治的60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肉眼观察大体标本特征,镜下观察肿瘤细胞表现及病理特点,采集标本分别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免疫组化检验,检测标本中瘤细胞(CD117)、i型跨膜糖蛋白分子(CD34)、SMA、Ki67、S100蛋白分子阳性表达。结果肉眼下观察大体标本,可见直径0.7~10.8cm大小肿瘤,其主要位于黏膜基层、下层、肠系膜上及浆膜外。其中低度及极低度危险分级患者肿瘤于消化道内以膨胀性方式进行生长,其边界清晰,无包膜,部分有假包膜,切面质韧,主要呈灰白色,局部呈灰红色;中高度危险分级患者瘤体呈息肉状,质地较软、有出血,存在坏死及囊性病变。镜下观察,肿瘤细胞主要以梭形细胞型为主,其次为上皮样细胞型、混合性细胞型、圆形细胞型。免疫组化分析显示CD117、CD34、SMA、S100、Ki67阳性率分别为91.67%、83.33%、28.33%、36.67%、36.67%,其中CD117、CD34同时阳性表达率71.67%。22例Ki67阳性表达患者中高度、中度、低度、极低度侵袭危险患者分别为8例(72.73%)、6例(40.00%)、7例(25.00%)、1例(16.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瘤细胞和i型跨膜糖蛋白分子阳性表达可以作为临床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依据,进一步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可以提高判断,对于GIST肿瘤细胞的证实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