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为了分析单个晶粒变形行为对微成形的影响,将自由表面的晶粒看作单晶体构建晶体塑性模型。基于率相关晶体塑性理论,考虑试样尺寸、初始晶体取向及其分布,分析微圆柱体墩粗变形中尺寸效应机理。结果表明,流动应力随着试样尺寸的减小而明显减小,晶体取向的分布对试样流动应力具有显著影响,并随着塑性变形的进行而减小。由于单晶体的各向异性,在试样表层发生了明显的非均匀变形,这将导致表面粗糙度的增加,小尺寸试样则更加明显。过渡晶粒的存在使得晶粒各向异性对表面形貌的影响减小。模拟结果得到了实验验证,这表明所建立的模型适合于以尺寸依赖性、流动应力分散性和非均匀变形为特点的微成形工艺分析。

  • 标签: 微成形 尺寸效应 晶体塑性 晶体取向
  • 简介:SiO2以γ-2CaO·SiO2的形式存在于铝酸钙炉渣中,γ-2CaO·SiO2比β-2CaO·SiO2稳定,但是在氧化铝溶出过程中它仍然可以被碳酸钠溶液分解,并引起二次反应。利用XRD研究铝酸钙炉渣二次反应的程度和机理。结果表明,γ-2CaO·SiO2的分解率随着浸出时间和碳酸钠浓度的增加而上升,主要二次反应产物为水化石榴石和钠硅渣的混合物。溶液中SiO2的浓度随着溶出温度的上升先增加而后降低。XRD分析表明,低温下二次反应的产物是水化石榴石,而高温下水化石榴石则会转变为钠硅渣。

  • 标签: 铝酸钙炉渣 二次反应 氧化铝 浸出
  • 简介:将镀有金刚膜的金刚石应用于Cu,Fe,Ni和Co基胎体材料中经热压制得试样,发现用镀有金属膜石制得的试样的磨削性能不同程度地优于未镀金属膜的金刚石制得的试样,通常热压过程中金刚石镀膜一方面提高金刚石胎体间的界面粘线强度,一方面防止金刚石在热压时的高温损伤,其中后者作用比前者更显著。实验中还发现,镀膜金刚尤其适用于Fe基胎体材料的金刚石工具。

  • 标签: 镀膜金刚石 刀头性能 金刚石表面镀膜 界面反应 粘结强度 金刚石损伤
  • 简介:在金刚石电镀工具生产过程中,扩散步骤通常是电镀速度控制步骤,浓差极化是比电化学极化更为主要的限制因素。超声波能够强化电镀过程,提高沉积速率,并且改善镀层质量。阴极极化曲线测定结果证明,产生这种效果的机理,从电极过程动力学观点看来,实质上是超声波的机械振动和空化现象在电镀溶液中对扩散层的特殊搅拌引起的强烈的去极化作用.这种作用能够大大减少甚至完全消除浓差极化,因而允许使用大电流密度以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能够获得致密平整的良好镀层。

  • 标签: 超声波强化电镀 沉积速率 电流密度 浓差极化 去极化作用 金刚石工具
  • 简介:采用体视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仪、光学显微镜,对断裂的电连接器接触体进行表面和断口的宏微观形貌观察,断口表面化学成分及显微组织分析。结果表明:电连接器接触体在含Cl-介质中发生应力腐蚀开裂,最终在工作振动应力作用下发生疲劳断裂;裂纹萌生阶段主要特征为腐蚀坑和沿晶,扩展阶段的主要特征为裂纹穿晶、分叉和疲劳条带。酸洗后腐蚀性Cl-的残留与接触体表面镀层开裂导致接触体断裂。

  • 标签: 电连接器 接触体 4J29合金 应力腐蚀 疲劳
  • 简介:摘要: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其对关键基础零部件电连接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为减少电连接器发热,加快散热,材料的导电性要求逐渐提高。本文提出的是一种高导铜合金的热处理工艺的研究,主要目的是在保证材料强度不降低的前提下,材料导电率有大幅度提升,同时材料的折弯性能可以满足客户要求。本文主要从热处理工艺—时效工艺方面论述如何提升一种连接器用高导铜合金带材的综合性能指标,以期满足市场以及工艺需求。

  • 标签: 连接器 高导 铜合金 热处理工艺
  • 简介:通过高温高压下金刚石再生长烧结方法,采用细粒度金刚石微粉作原料,铁基金属微粉作烧结助剂,在国产六面顶超高压设备上进行了金刚石聚晶(PCD)的制备。研究了铁基金属和金刚石微粉体系再生长烧结的温度压力条件,并通过X—ray衍射和扫描电镜、Raman光谱对制备的PCD样品进行了内部成分和微观形貌分析。

  • 标签: 烧结助剂 PCD 机理分析 制备 铁基 Raman光谱
  • 简介:2016年8月25~26日,镁合金腐蚀机理及高性能镁合金设计战略研讨会在上海举办,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及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同主办。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等22所大学、研究所和企业研究机构的50多位专家出席会议,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20余位企业代表参加讨论交流。会议由上海交大材料学院副院长曾小勤教授主持。

  • 标签: 合金设计 腐蚀机理 镁合金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性能 上海交通大学
  • 简介:本文建立了镁合金气保护焊中飞溅和气孔的产生机理,示范了消除措施,并为填充金属制造商和用户提出了预防气孔产生的一些建议。

  • 标签: 消除措施 保护焊 镁合金 气孔 机理 飞溅
  • 简介: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球墨铸铁管件的分类、材料、尺寸公差、试验方法以及产品的涂覆等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以球墨铸铁为材料,经铸造方法生产的实现球墨铸铁管与塑料管相连接的、适用于输送水及中性液体的球墨铸铁管件。

  • 标签: 球墨铸铁管 管连接 塑料管 管件 尺寸公差 试验方法
  • 简介:作者J.koustanty叙述了:为了观察被选择的金刚石锯齿胎体的机械特性,对整个工性能的综合影响,设计了一个特殊的石材锯切方案。大量的研究可以在石材锯切和工具磨损过程的文献中找到,后者的重点放在了金刚石颗粒的磨损研究,很少注意胎体的磨损机理研究,本文研究重点在于揭示胎体磨损的复杂性,看起来是相当于研究系统性能和原材料特性。

  • 标签: 锯切 石材 粘结 胎体磨损 金刚石圆锯
  • 简介:六方氮化硼(h-BN),又被称为“白色石墨烯”,与石墨烯具有类似的层状结构和性能,如高抗渗性、机械性能和优异的导热性。此外,与导电性石墨烯相比,六方氮化硼的绝缘性能够抑制电子的传输,进而使得下层金属基底发生电偶腐蚀的可能性减小。然而,相比于石墨烯在防腐领域引起的广泛关注,氮化硼对金属长期抗腐蚀性能的研究报道很少。

  • 标签: 六方氮化硼 腐蚀机理 复合涂层 长周期 纳米片 二维
  • 简介:采用化学抛光处理钛、阳极氧化和微弧氧化处理钛作为生物材料模型,研究成骨细胞MG-63在其表面的黏附和增殖机理。结果表明,阳极氧化和微弧氧化处理的钛表面通过促进MG-63细胞分泌纤维连接蛋白形成细胞外基质从而使其快速附着和伸展。另外,阳极氧化和微弧氧化处理的钛表面通过Outside-in信号传导通路,上调纤维连接蛋白及与其相关的整合素α5的转录水平,促进成骨细胞MG-63在其表面的增殖。

  • 标签: 表面改性 Outside-in信号传导 纤维连接蛋白 整合素
  • 简介:采用体视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SEM)结合X射线能谱分析(EDS)研究不同厚度0.1mol/LNa2SO4薄液膜下浸银处理电路板(PCB-ImAg)和无电镀镍金处理电路版(PCB-ENIG)的电化学迁移行为与机理结合交流阻抗谱(EIS)和扫描Kelvin探针技术(SKP)对电偏压作用后PCB金属极板的腐蚀倾向和动力学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电偏压作用后,在不同湿度条件下,PCB-ImAg板上银的迁移腐蚀产物数量极为有限,而在高湿度条件下(85%)下,PCB-HASL两电极间同时发现了铜枝晶以及铜/锡的硫酸盐、金属氧化物等沉积物。SKP结果表明,阴极板表面电位明显低于阳极板表面电位,具有较高的腐蚀倾向。建立电偏压作用下PCB电化学迁移腐蚀反应机理模型,并对两种电路板电化学迁移行为差异进行比较。

  • 标签: 浸银电路板 无铅热风整平喷锡电路板 电化学迁移 电偏压 吸附薄液膜
  • 简介:研究Al-Mg-Si合金晶界组成相(Al-Mg2Si及Al-Mg2Si-Si)间的电化学行为和动态电化学耦合行为,提出Al-Mg-Si合金的晶间腐蚀机理。研究表明,晶界Si的电位比其边缘Al基体的正,在整个腐蚀过程中作为阴极导致其边缘Al基体的阳极溶解;晶界Mg2Si的电位比其边缘Al基体的负,在腐蚀初期作为阳极发生阳极溶解,然而由于Mg2Si中活性较高的元素Mg的优先溶解,不活泼元素Si的富集,致使Mg2Si电位正移,甚至与其边缘Al基体发生极性转换,导致其边缘Al基体的阳极溶解。当n(Mg)/n(Si)〈1.73时,随着腐蚀的进行,合金晶界同时会有Mg2Si析出相和Si粒子,腐蚀首先萌生于Mg2Si相和Si边缘的无沉淀带,而后,Si粒子一方面导致其边缘无沉淀带严重的阳极溶解,另一方面加速Mg2Si和晶界无沉淀带的极性转换,从而促使腐蚀沿晶界Si粒子及Mg2Si粒子边缘向无沉淀带发展。

  • 标签: AL-MG-SI合金 晶间腐蚀 腐蚀机理 电化学行为 MG2SI SI
  • 简介:通过等温拉伸实验研究双态组织Ti-6Al-2Zr-1Mo-1V合金的热变形行为、显微组织演变与断裂特征。结果表明:材料的流动软化由双态组织动态球化引起,并导致较高的应力指数和热激活能。结合SEM、EBSD和TEM显微组织观察发现,750和800℃下动态球化由α/α亚晶界的形成与β相的渗透共同导致;而在850℃下由于低角度晶界向高角度晶界转化,生成呈项链状分布的细小晶粒,证明该温度下主要的球化机制为动态再结晶。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或应变速率的减小,合金的断裂机制由微孔聚集向沿晶断裂转变。

  • 标签: 钛合金 双态组织 变形行为 球化机理 断口形貌
  • 简介:研究LiNi0.5Mn0.5O2电极在LiNO3水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同时分析该电极在不同pH值电解液中的循环衰减原因。循环伏安测试显示LiNi0.5Mn0.5O2在浓度为5mol/L的LiNO3水溶液中具有较好的锂离子脱嵌能力。对比发现,LiNi0.5Mn0.5O2电极在浓度为5mol/L,pH值为12的LiNO3水溶液中具有最好的循环稳定性能。通过交流阻抗法、X射线衍射分析及电极形貌的对比分析发现:电极在浓度为5mol/L,pH值为12的LiNO3水溶液中循环时,电极的表面形貌和电极结构都能得到较好的保持,电极的电荷传递阻抗得到明显抑制,因此在该pH值电解液中的循环稳定性最好。

  • 标签: 锂离子电池 LINI0 5Mn0 5O2 循环衰减机制 循环伏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