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三言”“二拍”的评价问题四十年来,随着如何对待文学遗产的讨论,曾不止一次讨论过“三言”“二拍”的评价问题。自五十年代开始,到七十年代,讨论围绕着肯定和否定进行。肯定意见也注意批评其消极影响。如范宁的《冯梦龙和他编撰的“三言”》(1956.2《文学遗产增刊》)、刘世德的《“三言”、“二拍”的精华与糟粕》等可为代表。进入八十年代,人们才敢于把它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着眼于它的历史贡献。冯天瑜、涂文学《三言二拍所表现的明代历史的新变迁》(1984.12《(史学集刊》)认为三言二拍是明代市民文学“短篇杰作的汇集”,“从众多方面展示了明代中叶以后的社会风情”。文章说在近
简介:这是从中国传统家谱的角度撰写的一篇文章。全文基本是铺陈史料,叙述作家莫言小学辍学、自学中学语文、在军艺和鲁迅文学院完成大专和硕士课程的大致情况。有些史料已披露报端,有些是首次引用,读者借此可知作家备尝艰辛的个人奋斗之路,也可纵横观察他生活的时代与个人之间错综的关系。而对于农村出身的作家来说,则可推演至中国七十年代农村教育制度和教育史对他思想和文学观念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乏这种自学成才的杰出小说家,例如茅盾、沈从文等等。当然莫言的情况与他们有别,这是另一篇文章考虑的角度。但是假如从这个比较角度来观察两代作家的创作道路,也不失对百年中国教育史与文学的关系,做出进一步有意思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