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古代“和亲”利弊芮传明“和亲”,按照现代学术界的通常看法,当是“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以及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具有一定政治目的的联姻”;该措施“对缓和矛盾,巩固中原王朝的统治起了一定的作用,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间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①虽然学...

  • 标签: 匈奴 中原王朝 突厥 呼韩邪 长公主 乌孙
  • 简介:4世纪初,日本开始向未整合进百济、新罗的弁韩诸部渗透,并将此地区称为“任那”。369年前后的任那诸国,其地东至今金海,西可能达今顺天,最北端约至今高灵,大体说,包括今庆尚南道绝大部分地区,以及全罗南道、庆尚北道的部分地区。日本控制此区域,不仅阻碍了百济、新罗对三韩各部的整合进程,还成为其进一步向半岛北部进兵的基地。百济在与高句丽争夺带方郡故地失败后,转而与日本联合,但日本军队为南下的高句丽好太王击溃,百济被迫臣服高句丽;新罗迫于日本的压力,向高句丽求救,在击退日本军队后,高句丽驻兵新罗境内,至此,半岛内部形成以高句丽为主导的新政治格局。

  • 标签: 任那 高句丽 新罗
  • 简介:<正>敦煌遗书内保存的诗歌作品,按其时代,约可分为两个时期:其一,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包括见于《诗经》、《文选》、《玉台新咏》等诗歌残卷,由于这类诗歌作品为数较少,且已成为传世之作,姑不在论述之列。其二,隋唐五代时期,主要包括唐代诗人专集(如《王梵志诗集》、《高适诗集》、《自居易诗集》等唐人抄卷),唐代诗文选集,唐人选唐诗等,此外还有流传于敦煌地区的僧俗人士的诗歌残卷,以及某些即情应世、针砭时弊、感慨悲怀、讥刺嘲讽的敦煌民间诗歌。根据粗略的统计,其总数可达三千首左右,统名之“敦煌诗歌”。这是一批极其珍贵的文学遗产,只要经过全面认真的搜辑整理,既可补《全唐诗》之不足,又可为研究唐代及其敦煌文化作出宝贵贡献。敦煌诗歌按其特点,略可区分为:敦煌诗人之作,释氏佛徒之作,敦煌民间诗歌,

  • 标签: 敦煌地区 敦煌诗人 敦煌遗书 残卷 魏晋南北朝时期 敦煌写本
  • 简介: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我们要加强文化建设,培育民族精神,为中国社会的繁荣发展努力.

  • 标签: 民族 精神 探讨
  • 简介:<正>铜鼓之在我国是南方和西南方兄弟民族地区的一种富有民族特点的打击乐器。铜鼓,除晚期的小铜鼓多为传世品外,其余属于早、中期的铜鼓,不论体型的大小,悉为出土之物。从铜鼓出土的地点看,大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古墓葬出土的,为数不多,迄今只有在云南祥云大波那铜棺墓、楚雄万家坝古墓、晋宁石寨山古墓、江川李家山古墓、贵州赫章古墓、遵义杨粱墓、广西贵县汉墓和西林普驮铜鼓葬有过出土。这是古人以铜鼓作随葬品或葬具随同死者一块入土的,入土的原因比较清楚,这里恕不多言。另一类是从村镇近郊的耕地或山坡地中出土的,为数很

  • 标签: 铜鼓 民族地区 出土 兄弟民族 广西 原因比较
  • 简介:本文对方志美学的属性、效应、学科定位等课题作探索研究后认为:方志美学已进入方志学学科的研究体系,为其下属的一级或二级分支学科已是不争的事实。方志美学研究的范围和对象是志书记载对象一方区域内的自然与社会之美,志书编辑和志书读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活动、方志美的创造,方志美学主体则是方志文本之美、方志风格美和方志的人性美等内容所构成。要使方志美学真正成为方志学学科体系之一,关键是提升方志编辑的美学修养。

  • 标签: 方志美学 学科建设 对象与范围 美学修养
  • 简介:一前言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孔子施教于弟子,是以礼为主课的。司马迁云:“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孔子世家》)孔子曰:“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别嫌明微。以傧鬼神。考制度。别仁义。所以治政安君也。”(《礼运》...

  • 标签: 《春秋》 孔子思想 董仲舒 《左传》 孟子 司马迁
  • 简介:墓志是丧葬习俗演变的结果,结合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可以确定墓志起源于东汉早期;随着佛教在中国兴起,北朝为营造石窟及造像而培养了大批石匠,这为墓志的兴盛创造了条件。墓志文书写的发展,受到润笔的影响,更受到士风嬗变的干扰。

  • 标签: 墓志 起源 佛教 润笔 士风
  • 简介:<正>文史资料与日记之为史料建国以来,我们整理出版了大量史料,对于历史研究工作,功德无量。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对于这些史料,还得经过鉴别,考订其可信程度。此则只拟谈文史资料与日记的史料作用。所谓文史资料,指的是从全国到地方政协编辑出版的《文史资料选辑》所载文字。文史资料这个名称,颇不容易理解。文史二字相连,并非指文与史。又並不是文化史史料,它包罗的内容远为广泛。也不是指以文字记载的史料。究竟应该如何理解,至今未能明,姑沿用之。从性质看,各种文史资料其实大多是回忆录。此文所谈,也就限于回忆录。

  • 标签: 写日记 整理出版 研究工作 文史资料 政协 作用
  • 简介:刘秀初娶新野阴氏为妻,为了稳定河北局势,却立真定郭氏为后。统一战争结束后,他又废郭氏而改立阴氏为后,造成阴、郭两家的对立。明帝即位前后,河北、山东豪族势力一再利用郭氏及其诸子策划推翻明帝的阴谋。刘秀和明帝对他们进行了严厉打击。章帝为弥缝阴、郭两家的矛盾,纳郭氏集团成员窦氏之女为后。和帝以降,窦、邓、阎、梁等外戚家族先后专权,形成百年外戚政治格局,而阴、郭两家的影响和纠葛仍然贯穿其中。外戚政治是东汉豪族政治的一种形式,在豪族社会环境中,有一定必然性。它深深影响了东汉历史,也是后世士族政治的前身。

  • 标签: 刘秀 《后汉书》 洛阳诏狱 东汉王朝 二千石 汝南
  • 简介:<正>大溪文化在四川东部巫山县大溪镇发现之后,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在川东、鄂西、湘北等地相继发现并发掘了数处大溪文化的原始社会部落遗址。已知大面积发掘的遗址有中堡岛、关庙山、清水滩、红花套、毛家山、桂花树等。这些遗址的发掘,使我们对这一文化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们认为,大溪文化是一独具风格的原始文化。认真研究这一文化,对于进一步全面认识长江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物质文化的面貌以及研究南方楚文化的起源等问题,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又在鄂西地区相继发现了不少的大溪文化遗址。如秭归县朝天咀,大坝沟、龚家大沟,宜昌四渡河;宜昌市紫阳河;宜都县古老背、孙家河;长阳县桅杆坪、

  • 标签: 大溪文化遗址 鄂西地区 中堡岛遗址 长江中游 原始社会 原始文化
  • 简介:<正>一严格说来,一部文学杰作或一个艺术典型的产生,都并非纯然出于作家个人主观的艺术创造,还跟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尤其是跟深刻的文化背景分不开。《金瓶梅》所塑造的潘金莲形象及其悲剧,就包涵着不可忽视的文化内涵。《金瓶梅》的主人公是西门庆。可是,小说围绕着这个有独特身分和地位的男人,却写出了一个女人世界,一个完整的涌动着生命活力的女人世界。在这个女人世界中,生活着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没落时期的形形色色的市井妇女,演出了一幕幕令人惊心骇目的人生悲剧。

  • 标签: 潘金莲 西门庆 《金瓶梅》 悲剧命运 吴月娘 人生悲剧
  • 简介:北朝自魏道武帝386年建魏.至589年隋文帝灭陈,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朝代,历时二百余年。北朝诸政权为少数民族所建.游牧民族所处之自然生存环境养成了其崇力好勇的民族性格,掠夺多战的社会环境更使其全民皆兵,习武成风。北朝各代帝王尤重武备。讲武之举,频见史书。

  • 标签: 北朝 讲武 考论 社会环境 民族性格 游牧民族
  • 简介: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审题思意,读众可以看出作者要论述土族这个民族整体性的道德品质,要阐述土族这个民族整体性的优良传统.

  • 标签: 土族族
  • 简介:<正>志锐(1853—1912年),清末最后一任伊犁将军,是中国近代史上有一定影响的人物。新疆科学分院图书馆和新疆大学图书馆相继发现关于志锐的《清故伊犁将军文贞公行状》稿本。两篇行状的稿本虽略有不同,但均可与清代有关史籍相互补充。志锐部分诗词也被披露介绍。这些都为我们研究志锐和清末历史,提供了极有参考价值的史料。笔者遂据此草成此,倘有不当,敬请指正。

  • 标签: 近代史 大学图书馆 伊犁 将军 新疆 史料
  • 简介:人口是生活在特定区域、特定社会制度下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复杂的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人类历史的发展证明,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会产生不同的人口问题,也需要研究和利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人口志是记叙一定区域人口历史与现状的专志(篇),它以其特有的编纂原则、要求和方法,如实地、系统地反映一地人口之全貌,揭示一地人口发展的规律,是各地进行人口研究、决策与管理等工作的资料库、信息库,有着重要的资治、存史、教化价值。

  • 标签: 人口志 社会制度 篇目设置 内容要素 编纂工作
  • 简介:七、雅洁、质朴,在平实的叙事之中充溢着作者奇特、沉郁的感情,是姚莹文章在艺术上的基本特色例如他在《与光律原书》中,对他在台湾抗英立功却又遭诬陷的经过、原委及他的态度和心情,作了多么既详尽又简洁、既明晰又幽邃、既委婉又决绝的叙述:夷五夷台湾,不得一利,两击走,一潜遁,两破其舟,擒其众而斩之翼,以上振国威,下雪众耻,庶几不负所志。而江浙闽粤四省,事势已坏。夷不得志于台湾,乃诡辞肤诉,恫喝四省大帅,胁令上闻,抵镇道罪,复有甘心为夷作证者。闽帅以台湾功不己出,久有嗛言,又恨前索夷囚不予,及奉查办之令,遂迫胁无知,取具结状.以实夷言。弟与镇军,惟有引咎而已。台中士民数

  • 标签: 姚莹 律原 姚门四杰 不得志 事势 镇军
  • 简介:“递相祖述”是杜甫《戏为六绝句》中提到的一种文学现象,历代诗家从诗字、引事用典、诗体和风格方面对“递相祖述”有不同的阐释,但都重在对师承借鉴关系的辩证批判。同时,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学术现象,“递相祖述”广泛见于史学、医学、哲学领域。“递相祖述”分形式和内容两层面:形式上以史家为代表,注重史著体例的因袭;内容上具有守正出新、守旧蹈袭和守虚异三重内涵。诸家对“递相祖述”内涵的不同侧重内在地包含了复古与通变的思想。本文在探讨“递相祖述”作为学术现象和治学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其诗学内涵及其在文学理论史上的重要影响和启示。

  • 标签: 递相祖述 治学 诗学 复古 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