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艾蒂安·德·拉·波埃西(1530—1563),法国杰出的人道主义者,早期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家。他的《自愿奴役论》是一篇公开反对暴政的战斗檄文,也是一篇揭露一般专制制度、捍卫自由平等的出色政论,在西欧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基本思想、是:现存剥削制度的基础在于人民自愿受专制君主的奴役;如果说最初人们是在暴力和欺骗的条件下放弃自由这个自然禀赋的,那么后来,比自然更为强大的习惯逐渐使人民自愿地接受奴役;因此只要人民齐声说个“不”字,奴役制度就会寿终正寝;但长期生活在奴役制度下的人民很难立即认识到自由的好处,所以象其他许多人道主义者一样,作者也把希望寄托在理性的启蒙上。作为历史唯心主义者,波埃西的这篇论文在说明现存制度时不可避免地陷入明显的自相矛盾,它无法找到摆脱“自愿奴役”的真正出路。然而作者的这些思想在历史上却起到重大的进步作用。16世纪下半叶,法国国内战争时期,这篇檄文成了胡格诺教徒反对专制暴政和宗教迫害的思想武器。不仅包括蒙田在内的许多同时代人,而且有确实的材料证明象梅叶、卢梭、拉梅耐、圣贝夫等也受到它的显著影响。巴黎公社社员魏尔莫勒甚至称波埃西是1789年革命英勇的祖先之一。其他欧洲国家受其思想影响的则有歌德、席勒、维兰德等等,特别是托尔斯泰。在历史观发展史上,《自愿奴役论》也占有一席地位。中译文根据苏联科学院出版社1952年俄译本转译。全文24,000字,现摘要发表。为了节省篇幅,不仅删掉的地方没有使用删节号,而且合并了一些段落。
简介:<正>1IntroductionAsiswellknown,Prajnapradipa(PP),whichwaswrittenbyBhaviveka(ca.490/500-570CE),isoneofthemostfamousandimportantcommentariesonMulamadbyamakakarika(MMK),whichwaswrittenbyNagarjuna(ca.150-250CE).WhenwestudyPP,wemustusetwotranslationsofit,namely,theTibetantranslation,Sbesrabsgronma,(hereafter,PP_tib)andtheChinesetranslation,Banruodenglun(《般若灯论》),(hereafter,PP_chin).PP’soriginalSanskrittextwaslostandisyettobe
简介:费孝通的学术遗产中最容易被我们忽略但又最需要我们继承的是其高度的学术自觉。学术自觉既与学术精神和研究者的自律有关,也与研究策略和研究进路有关。目的决定方法,在新的历史时期,国际国内学术环境都在发生变化,要想保持中国研究的主体性,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推动社会科学本土化,同时要具备充分的学术自觉。学术自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明了学术研究的本质、目的和价值,开放学术心态,以我为主地吸收既有的概念和理论;二是立足中国整体经验,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研究路线,深入调查,不断求证;三是建立集体学术,通过团队成员间细致深入的批判、否定、建构、积累,形成学术概念和理论框架,提升研究水平和研究境界。
简介:清鲜宗藩关系的形成是在1637-1644年,即清建都沈阳时期。当时清认为已将朝鲜纳入附属国范畴,但朝鲜并未完全承认清的宗主国地位。本文通过考察沈馆的设立和外交活动,以及沈阳在17世纪东亚社会中的政治地位,阐明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中,沈馆超出了质子馆所的意义,成为清与朝鲜交涉的主要渠道。两国间除了具有正常宗藩体制因素即使节往来与外交仪式之外,还存在朝鲜储君作为质子常驻沈馆的现象。当时双方信任度极低,关系脆弱,沈馆成为相对稳定的交涉渠道,这无疑确保了尚未稳固的清鲜宗藩关系的健康发展,是通过当时正常的使节渠道无法做到的。沈馆的设置,相当于将朝鲜东宫置于清的直接控制之下,使沈馆秉承清的旨意从事朝鲜对清的外事活动。在清鲜宗藩体制初创期,形成了沈馆外交这种独特的外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