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邓小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资源环境领域中的重大实践活动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在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状况方面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邓小平发出开展全民义务植树的倡议,积极支持实施重大林业生态工程,提高了我国森林覆盖率,促使近代以来遭受严重损害的自然生态系统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邓小平要求淘汰能耗高、污染严重的老旧机器设备,重视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以防治工业污染的工作,使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的污染治理问题逐渐得到重视并有效解决。邓小平强调要提升我国城市建筑环境美观度,推动城市生活空间美化与生态化的进程。邓小平提出现代化城市要解决好污染问题,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的城市污染治理工作。邓小平强调在旅游开发中要充分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极大地改善了大众休闲生活空间的生态状况。
简介:在张载理学思想中,含有丰富的生态伦理观,包括“太和”之道、“天人合一”、“乾父坤母”、“民胞物与”等著名命题。张载的生态伦理观与社会伦理观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乃至一致性,而这二者又都是以张载的天道论或宇宙论哲学为基础的。以天道论或宇宙论哲学为基础的张载生态伦理观,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太和”之道、“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原理;其二,“乾父坤母”、“民胞物与”: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源和准则。张载人与自然和谐观对于今天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新型关系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简介:在世界性宗教(如基督教和佛教)传入中国少数民族群体以前,几乎中国所有少数民族都拥有形态各异的原生性传统与灵性观念。彝族约占我国总人口的0.6%,大多居住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彝族的原生性宗教可称为毕摩宗教,它由祭司毕摩创建与传承、通过经文和仪式传播,以祖先崇拜和仪式实践为主要内容,反映了彝族独有的哲学观念和疾病治疗方式。本研究基于四川省凉山州的关姑县的预调查田野数据,共访谈了2名毕摩祭司和5名信徒。根据苦难的认知、情感表达和求助行为等类别,我们对根据被访者的访谈稿进行了编码和分类。我们发现,彝族毕摩信众的苦难经历大多集中在财务困境和家庭压力上,他们更多地寻求外在参照点(externalreference)来表达苦难相关的情感,更倾向于将苦难归因于超自然(supernatural)的力量,并更多地寻求强关系(strong-ties)的帮助。未来的研究应检验本土化苦难理论在彝族民众中的有效性。
简介:佛教的动物观本身包含多层内涵,因而具有多方面的生态环保意义。六道轮回观念认为畜生道没有仁义道德,生存环境恶劣。这一观念客观上难以导向人们对动物的关爱。不过六道轮回观念旨在劝人弃恶修善,从道德教化意义上说,又能导向关爱动物。佛教对"清净"的德性追求,会促使修行者与动物保持距离,自觉做到不伤害动物。大乘佛教对"慈悲"德性的追求,则能导向对动物的慈悲关爱。佛教本生故事中关于动物道德和智慧的故事,有利于激发人们对动物的尊重、关爱之情。一些本生故事蕴含生态环保知识,其中包含的反对动物祭祀的内容本身也具有动物保护意义。"众生皆有佛性"的生命平等观能为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提供深层理论依据。
简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保护和发展生态生产力、创造和维护人民生态福祉的深刻内涵。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具体部署要把握六大思维:坚持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战略思维,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的辩证思维,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的法治思维,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各方面协调统一的系统思维,树立生态红线观念、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的底线思维,坚持绿色发展新理念的创新思维。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把中国现代化建设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建设美丽中国”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完美统一起来,站在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谋篇布局,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简介:7月27—30日在山东青岛召开,由中国伦理学会和山东省伦理学与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基地共同主办,中共青岛市黄岛区委党校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院校和党校系统的12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中国伦理学会会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万俊人指出,对于当代世界和中国所面临的严重生态问题,我们需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要建立清晰、完备、长远、科学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在观念上实现变革;二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将生态文明的基本制度安排切实转化为政府的政治责任和整个社会的基本义务;三是要全社会成员自觉行动起来,参与到“美丽中国”的建设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