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从1921年共产党成立起到1927年第一次统一战线的破裂这一期间,共产党出于保持与国民党密切合作的需要,不得不暂时约束自己形成独立纲领和思想体系的要求。这部分是迫于当时的国内形势,部分是由于共产国际的政策。在共产党刚刚成立时,除了完全的无产阶级以外,它拒不接纳任何其它人,甚至也不愿意接纳在政府机关工作的一般职员。但在建立统一战线期间,这种排他色彩消失了。尽管与国民党的合作常常是不平静的,共产党仍然将这种合作看成是保证国家统一的手段,因而保持了这种合作。列宁在亚洲和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中为俄国革命寻找同盟者的意图,使中国这两大党的合作合理化了。孙中山本人态度上的含
简介:发展,是邓小平理论中的关键词。据统计,在《邓小平文选》中,仅“发展”这个词,就用了1066次。其中第一卷191次,第二卷317次,第三卷558次。第三卷全书有28.8万字,算下来,该卷平均每516个字就有一个“发展”。可见,发展在邓小平心目中的地位。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不但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而且对为了什么发展和怎样的发展才是好的发展的问题,即发展的价值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判断。深入研究邓小平的发展价值思想,对于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认真领会和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简介:邓小平的教育发展观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哲学基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教育发展观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发展观,认为教育是实现战略目标的依据,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发展教育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必由之路。其次是教育发展与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思想是邓小平教育发展观的核心,强调在教育起点、入学机会和教育资源配置上实现教育公平。再次是教育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把培养'四有'新人作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人民、提高公民素质的根本指导思想。
简介:在印度流传的瑜伽唯识学、其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即唯心论、瑜伽学、法相学、唯识学、因明时代的唯识学。其开出之思想背景则是在承大乘唯心系佛教的基础上,对般若系佛教与阿毗达磨佛教所作的调适;但同时又对部分般若学者“恶取空论”以及阿毗达磨学者的“实在论”进行了理论上的批驳。唯心论,是指瑜伽学以前的佛教,是赅括原始佛教到初期大乘佛教的,其思想大致有三方面为后来瑜伽唯识学所发扬,即本识论、种子说、认识论。瑜伽学,是指以弥勒为代表的学说,在汉译典籍中是指以《瑜伽师地论》为核心的佛教。法相学,指以无著为代表的大乘阿毗达磨,是以《阿毗达磨集论》为核心的佛教,在世亲之后的学者又将《俱舍论》与之并弘,该系学说旨在详瑜伽所未详处。唯识学,是指以世亲为代表的学说,在理论上继承“唯心论”的传统,以此发扬瑜伽学,又旁涉法相,故有融摄纵贯的特色。因明,本非佛法所有,瑜伽唯识学者广摄因论,实则旨在辩论,是以因明来论证唯识,然自法称而后,印度所传瑜伽唯识学则主要是以因明为其主流。
简介:本研究归纳了小学儿童(一至五年级)在家庭和学校的日常环境中经常出现的7个方面的向社会行为,编制了家庭和教师的儿童日常行为报告问卷。7个方面包括帮助行为,分享行为,安慰行为,规则和权威的遵从。合作行为,观点采择和侵犯行为。问卷按照该行为在家庭和学校、班级出现的频率分为没有一偶尔一有时一经常一总是五个等级,由家长和教师分别打分。考虑到文化差异,同时抽取了大城市、县城、农村三类地区的小学生被试。结果显示:①儿童的向社会行为诸方面之间有较强的相关关系;②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帮助行为、分享行为、规则和权威的遵从行为有显著增强;③儿童向社会行为的评价得分有性别差异;④儿童向社会行为的评价得分存在地区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