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0-3月龄新生儿进行视觉相关检查,了解新生儿视觉系统发育规律。方法通过对600例0-3月龄正常新生儿分为3组进行视觉诱发电位以及屈光检查,记录FVEP的P2潜伏期、振幅以及屈光检查的球镜、柱镜数值,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观察新生儿视觉传导功能以及屈光状态。结果0-3月龄所有新生儿FVEP的P2波潜伏期平均值为(158.42±20.74)ms,95%可信区间为(153.42―163.42)ms,振幅平均值为(6.30±4.09)μv,95%可信区间为(5.40―7.20)μv;0-1月龄组新生儿的球镜平均值为(3.58±1.39)DS,柱镜平均值为(-1.56±1.16)DC,1-2月龄组新生儿的球镜平均值为(3.09±1.52)DS,柱镜平均值为(-1.91±0.62)DC,2-3月龄组新生儿的球镜平均值为(3.11±1.27)DS,柱镜平均值为(-2.10±1.71)DC,三组之间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0-3月龄新生儿视觉诱发电位P2波潜伏期正常参考值为153.42―163.42ms;3月前各组婴幼儿的球镜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屈光随诊时间定为大于3个月。
简介:摘要:探讨镜像疗法结合气动式手关节训练系统对偏瘫手功能障碍早期的治疗效果,能否达到甚至优于常规康复疗法的效果。本试验通过选取 2020 年 6 月—2021 年 8 月于枣庄市山亭区人民医院分院康复科偏瘫手功能障碍患者 98 例,进行严格的临床对照治疗实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脑卒中患者采取作业疗法后对其后偏侧感觉障碍及手功能的临床影响。方法选择我院60例脑卒中患者,病例资料为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按照抽签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而实验组采取作业疗法,观察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两组患者的后偏侧感觉障碍及手功能情况。结果经治疗,实验组患者的上肢感觉评分(FMA)、以及手功能评分(MBI)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的数据有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作业疗法对于脑卒中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手功能以及后偏侧感觉障碍,有利于患者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手功能障碍在法医学中的鉴定,从而对手功能伤残程度提供研究依据;方法:选择笔者参与的在2019年3月-2021年5月由各种原因导致的手功能障碍206例伤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手部伤情进行分析,再根据伤者的伤残鉴定等级,总结手功能障碍的伤残鉴定特征;结果:通过对206例手功能障碍的伤者基本资料进行研究后发现,受伤人群主要以中青年男性劳工为主,,206例伤者中有58例未构成伤残、7-10级伤残的伤者74例,5-6级伤残29例,3-4级伤残35例,1-2级伤残10例;结论:通过对本次的206例伤者的相关数据分析后发现,损伤等级主要集中在7-10级。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中风后恢复期偏瘫侧手功能康复护理影响因素。方法 我院收治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均为中风后恢复期偏瘫患者,2023年1月~2023年8月收治,随机抛硬币法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分析康复护理影响因素的循证护理),观察偏瘫侧手功能康复情况、焦虑情况、满意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患侧手功能FMA分数较对照组高,焦虑分数较对照组低,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将分析护理影响因素的循证护理应用于中风后恢复期偏瘫患者护理中,可提高康复护理质量,加速患者患侧手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满意度,改善患者焦虑。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改良腕手关节矫形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腕手关节屈肌痉挛及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选择60名脑卒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运动康复治疗,观察组在运动治疗的基础之上使用改良腕手关节矫形器,使用方法为在每天运动训练完成之后穿戴矫形器,时间在四小时到八小时之间,视情况而定,每次佩戴的时间为30min,之后休息15min。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后不同时间段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在治疗之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无较大差异,p>0.05。在治疗后4周两组患者的改善情况不明显,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相应指标有明显改善,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关节的活动度要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恢复情况进一步提升,观察组患者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83.3%,p<0.05结论:通过佩戴改良腕手关节矫形器与运动疗法降低患者残疾程度和残疾率,降低患者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社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