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中国女药学家屠呦(you)呦获得诺贝尔奖啦!”近日,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传遍大街小巷,屠呦呦这个名字成了人们谈论的焦点。85岁的屠奶奶到底是什么人?让我们来听听她的故事——
简介:1896年12月10日,被人们称为“炸药大王”的瑞典著名科学家艾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在首都斯德哥尔摩病逝,享年66岁.临死前一年,这位以发明和制造炸药而致巨富的发明家,违背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传统惯例,立下了一个独特的遗嘱.诺贝尔在遗
简介: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者为3人,他们分别是:美国科学家詹姆斯·罗斯曼和兰迪·舒克曼、德国科学家托马斯·苏德霍夫,他们的研究成果是细胞运输系统的月期虫合。
简介:今年5月,第六十五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在美国洛杉矶举行,来自全球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千八百余名青年科学家参与。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中学科学研究竞赛之一,被誉为青少年界的“小诺贝尔奖”。
简介:“别用你的奖金买房,否则你就引火烧身了”北京时间2008年10月13日19点40分,名为“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心”的博客更新了。新发的文章题为“一个有趣的早晨”,里面只写了一句话:“一件有趣的事发生在我身上……”
简介:1896年1月20日.在法国科学院周会上.彭加勒把奥丁和巴赛勒米两位物理学家带给法国科学院的X射线照片给大家看。站在一旁的贝克勒尔问彭加勒:“X射线是从管子的哪一部分发出的?”彭加勒答道:“看来是从阴极对面的玻璃管壁发荧光的地方发出的。”贝克勒尔立即作出推断:可见光与非可见光产生的机理应该是一样的。X射线可能总是伴随着所有的荧光现象。
简介:
简介:假如一千年前就有了诺贝尔奖的话,会有哪些中国人有机会问鼎诺贝尔奖呢?
简介: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开奖季节,而这仿佛成了对国人的一种周期性刺激。自1901年诺贝尔奖开始颁发以来,这项国际权威奖项已走过了100多年。今年,生理医学、物理、化学、文学诺贝尔奖已经相继开出,美国、英国、德国、比利时、加拿大等国科学家和作家各有斩获。据统计,从1901年到2012年的112年间,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有298人,为世界之冠。英国有84人、德国66人、法国33人得过诺贝尔奖,分列第二到第四位。
简介: 我站在路口,透过滚滚沙尘向前看,他们说那里还有没被砍伐的森林.昨天我开车出去,途经之地,是绵延数英里的树桩,还有火后黑炭般的余烬.可就在1956年,这里还是我所见过的最美丽的森林.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毁掉了.人们得吃饭.他们需要有烧火的燃料.……
简介:一提到获奖证书,我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大多是一个红色的本子,上面写着“荣誉证书”4个大字。一提到诺贝尔奖,我们的第一印象也是严肃、学术气息浓厚。然而,当诺贝尔奖和获奖证书碰撞到一起,却能产生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
简介:2018年3月14日,英国物理学家、当代科学界的传奇人物斯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岁。作为科学工作者,我在这里不打算重复那些被传来传去的老生常谈或者以讹传讹,而是希望向公众尽量清楚准确地介绍一下霍金的实际成就。
简介:对日本获得诺贝尔奖大学教授的研究环境分析后表明,崇尚自由学术氛围、积极参与国际交流、重视应用课题研究、注重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以及宽容特立独行的个性等是促成重大科学发现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环境的范式性转换是创新环境形成的重要标志,“竞争”与“均等”并行的科研经费投入机制是创新研究的重要保障,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是创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创新环境特征对我国大学教育与研究环境建设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简介:诺贝尔奖,是瑞典化学家诺贝尔所创立,至今整整100周年,分设物理、化学、医学、文化及和平奖等五个奖项,每年颁奖一次,由瑞典国土亲自授奖,奖励给对全世界人类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是科学精英的比赛。
简介:金秋十月,2008年诺贝尔奖各项奖项已经陆续揭晓。钱永健、阿赫蒂萨里、克鲁格曼、克莱齐奥……这些名字披上了耀眼的光环,让全世界人民投以钦羡的目光。探秘获奖者们的成功之道,人们不难发现,他们都有着异乎寻常的过人之处——或持久坚持、或适时回头、或改变个性、或彰显独特……确实值得身处职场的人们好好学习。
简介:2006年5月12日《JournalofBiologicalChemistry》报道,美国研究人员在胃的上皮细胞中发现一种被称为促衰变因子(decayacceleratingfactor,DAF)的蛋白质,能够充当幽门螺杆菌的一种受体。通过抑制这种相互反应,可能成为开发降低胃溃疡或胃腺癌危险新药的一项新策略。
简介:“西学中”是西医学习中医的简称,就是医疗卫生行业从事临床或者科研的西医药教育背景的专业技术人员有组织地开展脱产或者不脱产的中医药理论知识培训学习。我国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她的“秘密武器”就是“西学中”。“西学中”工作在我国的卫生事业发展史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现代以来,中医和西医因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差异产生争鸣争议甚至互相否定是很自然的事情,但二者又因面对共同的病患敌手能够相互借鉴、启发从而得以共同发展提高。
简介:193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亨利·戴尔(HenryDale)爵士和奥托·洛伊(OttoLoewi)分享,以表彰他们在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方面的研究发现。
中国科学家首获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是怎么回事?它设有哪些奖目?
2013科学盛典年度诺贝尔奖出炉
北京女高中生获“小诺贝尔奖”
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天
三个错误的推理获得诺贝尔奖
中国科学家离诺贝尔奖有多远?
中国获诺贝尔奖第一人
假如一千年前有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中国人的痛和希望
诺贝尔奖百年纪念银币
关于拿不到诺贝尔奖的人们——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
如艺术品般的诺贝尔奖获奖证书
霍金:没有拿到诺贝尔奖的传奇科学家
日本教授何以获得诺贝尔奖:创新环境建设透视
纪念诺贝尔奖诞生100周年(1901—2001)
200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功秘诀
续写诺贝尔奖:发现幽门螺杆菌的胃受体
“西学中”——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秘密武器”
诺贝尔奖专栏——连载之四: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