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自传依然是处于争议之中的文类,20世纪后期以来,西方文学批评中对自传的质疑乃至解构,涉及“美学的、认知的、伦理的和政治的”等层面,主要表现为:从“诗性”角度对其修辞过度或不足的批判;后现代主义语言批判下“自传之死”的判决。与此相对,本文提出以下观点为自传辩护:自传的真实是“结构性真实”;自传的人本主义本质不容抹杀;“谁在说话”至关重要;自传主体是多面自我。在此前提下探讨自传中的“意图”、“身份”和“叙述”及其复杂关系,有助于理解我们的“自传式生存”状态。
简介:由于运用想象、夸张等虚构性叙事手法加工家族历史,加拿大斯里兰卡裔流散作家迈克尔·翁达杰的小说《世代相传》被很多评论家指责具有浓厚的东方主义色彩。本文通过分析其创作背景的复杂性和叙事策略的丰富性,对东方主义者与翁达杰在虚构动机与叙述本质、虚构痕迹与作者权威意识以及塑造的东方形象与作者立场等方面进行比较后认为,翁达杰的小说具有“虚构的真实性”,属于非东方主义叙事。
简介:莱柯夫的隐喻理论影响深远,他将隐喻界定为“想象理性”的观点对理解诗歌尤其有着重要意义。但其内在困难亦十分明显。虽然他细致分析了诗歌隐喻的种种手法及其概念结构,但他将基本隐喻置于初始前提的立场亦使他始终无法真正解释诗歌中新隐喻的创造机制。我们则试图结合博纳富瓦的《杜弗的动与静》一诗中的听觉隐喻的基本运作,揭示基本隐喻的真正特征,并进而结合相关哲学背景来启示隐喻向哲学思索敞开空间的丰富可能。
简介:苏轼的中秋词在宋词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和《念奴娇》(凭高眺远)这三首中秋词创作于苏轼三个不同的人生时期,主题各不相同,无论是从表现手法还是从内容思想上,都极大地丰富了宋代中秋词的主题承载形式与审美内涵,为中秋词这一独特的文学题材的创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简介:本文旨在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策略,以宋词《江城子》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其三个不同的英译本以及对《江城子》的背景进行了严谨的考证,同时尝试着在美学视角下审视整个翻译过程。本文通过分析和对比研究提出了笔者自己的观点: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策略不仅要遵守传统的翻译理论,更应该把翻译美学这一学科的理论作为指导。
简介: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是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人面桃花"的意象组合是崔诗取胜的关键,其原型是《诗经》中的《桃夭》。《说文解字》有""字,意为"女子笑貌;《诗》曰:‘桃之妖妖’",可证"夭"即"笑"。花开如女笑,崔护机缘巧合,"感而生思",妙手拈来"人面桃花"以表达他在游都城南庄的感遇。"人面桃花"意象因其鲜明、含蓄、凝练而常常受到后世诗人的青睐,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春天美好景物的赞美,二是对昔日美好恋情的追忆。
简介: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因其丰富的内涵,成了翻译难点。本文以鲁迅作品中民俗文化的翻译为例,比较了两个鲁迅作品英译本,并尝试总结适合文学作品民俗文化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简介:批评话语分析和积极话语分析是话语分析的两种方法,二者都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哲学基础,但在动机、语料选择、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批评话语主张以批判和否定的态度来分析话语,揭示话语和权利关系以及意识形态的内在联系,会产生消极影响;积极话语分析则主张采取积极向上的态度,追求和平语言学,既注重研究权利因素对话语的影响,又注重通过这种积极的分析方法来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原罪”抑或“合法性偏见”--当代西方自传批评辨析
“虚构的真实”与非东方主义叙事——翁达杰《世代相传》的主题辨析
作为“想象理性”的隐喻——自博纳富瓦的诗意聆听辨析莱柯夫的隐喻理论
中秋词三弄 弦音诉情衷——苏轼三首中秋词对比赏析
美学视角下宋词《江城子》三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今昔对比,花面映衬——《题都城南庄》赏析兼议古典诗歌中的“人面桃花”
鲁迅作品中民俗文化的翻译研究——基于杨宪益和蓝诗玲译本的对比
浅析话语分析的两个视角——批评话语分析与积极话语分析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