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自20世纪90年代“公共艺术”被引入中国开始至今,公共艺术的概念一直在拓展。随着各类以“公共”为话题的艺术节、雕塑展的相继出现,如今,对公共艺术的讨论不单指置于公共空间中的雕塑、壁画,还包括公共建筑、公共景观、网络空间等领域,涉及公共道德、公共关系、公共生态等主题。公共艺术不再仅仅是“美化”城市空间的装饰品,或主流意识的物化,其价值来自作品本身可参与、可讨论、可分享等特质,是能创造出思考与问题的空间形态,承载了重构区域性人文景观、活化社区关系、丰富人文生活等功能。因此,今天的公共艺术在以哪些方式介入景观、参与城市发展、引导公众反思和重建社区关系?公共性如何体现?艺术家在其中又扮演着哪种角色?此次公共艺术专题邀请来自不同专业领域、国家的五位实践者从雕塑、建筑、设计、组织筹划等多个方向对公共艺术进行探讨,意在呈现一个多元的视角去探讨更广义的公共艺术现状。
简介:90年代中期以后,前卫艺术已经睨离了85运动的轨道,沿着“中国现代艺术展”的思路,独立策划人的展览更多地反映了批评京的意识。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大量吸收了80年代以来现代艺术发展的成果,风格也开始多样化。但是活跃不等于是有活力,这些展览恰好说明油画正在失去活力,标志就是没有创造新的形式,没有提供新的观念。以政治波普为代表的油画陆续进入国际市场和国际的展览,逐渐被西方人所认识,他们也把这些作品视为中国当代艺术或前卫艺术的代表。这种国际化倾向的一个潜在话语是西方化的倾向。实际上是作为一种非主流文化的主流文化,即适合西方主流文化的边缘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