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7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肢体语言沟通护理。比较两组心理状态、主观感受、治疗依从性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恐惧、哭闹、烦躁、激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护理后,观察组趣味性、愉悦性、放松性、舒适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改善患儿心理状态及主观感受,提高治疗依从性,减少不良事件,值得应用并予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后言语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3月—2018年2月收治脑卒中后言语障碍患者患者60例,依据随机抽样法,将60例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康复护理之后,语言障碍改善情况以及对于护理方案的满意程度。结果(1)护理1个月后,两组患者语言障碍均获得一定程度改善,观察组患者语言能力得分(8.47±1.01)分优于对照组(6.01±0.4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6.67%)优于对照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后言语障碍患者中的应用可促进患者语言能力恢复,提升患者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语言式沟通在分针挂号中的实际效果和推广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7年11月—2018年9月在我院实施非语言式沟通的门诊挂号分诊的10名女护士作为观察组,而本院未实施非语言式沟通的门诊挂号分诊的10名女护士作为对照组。观察并且记录门诊挂号分诊的女护士应用非语言式沟通方式的实际效果,记录并且分析患者的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的护士所接待的患者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士与患者发生纠纷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诊挂号分诊护士所采取的非语言式的沟通技巧可以在临床护理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缓和护士与患者之间的矛盾,降低发生医疗纠纷的几率,提升了服务的质量,在临床医学上具有推广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在对精神病患者进行护理的时候,研究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中使用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对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自2020年4月长达18个月内本院收治的138名精神病患者进行治疗。在取得其监护人的同意下,我们将其均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有69人。患者进行长时间持续性观察,并设计一个表格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记录,设计的表格为5分制,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状况越良好。结果:在最开始进行调查时,观察组的精神状况评分为2.37分,对照组的精神状况为2.45分,经过三个月的持续护理,观察组的精神状况评分升到了4.56分,对照组的评分仅为3.18。结论: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可以明显的观察到实验组相对于对照组来说,无论是从生活质量、社会认知度、感知能力均要好上不少,因此对精神病患者实施心理上的沟通与交流可是有很重要的临床学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在ICU护理中运用改进非语言性沟通技巧的具体影响。方法:本文随机择取我院ICU病房收治的64例患者进行实验探索,时间选自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并借助抽签法将其划分成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与研究组(32例,采用改进非语言性沟通技巧)。并对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统计,在焦虑及抑郁等心理状态评分指标方面,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且P<0.05,说明两者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将改进非语言性沟通技巧运用到ICU患者护理过程中,可以有效提升临床护理质量,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加快患者康复速度,提升患者临床治疗舒适度,切实保障患者身心健康安全,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