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1 个结果
  • 简介:<正>明万历二十一年,即公元1593年,一代奇才徐渭在经受了十余年孤寂贫病的煎熬后,终以73岁高龄极其凄惨地离开了那个黑暗的世界。但历史永远不会忘记天才的艺术家。四百年后的今天,在他生活过的地方,还到处流传着许多“徐文长的故事”。人民不仅铭记着他,而且把他看作正义和智慧力量的化身。“山阴徐渭者,少知慕古文词,及长益力。既而有慕于道,往从长沙公究王氏宗,谓道类禅,又去扣于禅,久之,人稍许之。然文与道终两无得也。贱而懒且直,故惮贵交似傲,与众处不免袒裼似玩,人多病之。然傲与玩亦终两不得其情也。”这是徐渭45岁时所作《自为

  • 标签: 徐渭 王骥德 汤显祖 戏曲创作 戏曲理论批评 袁宏道
  • 简介:<正>有人认为唱黄梅戏就是要用纯真(大本嗓),但随着黄梅戏新唱腔的发展,音域比老唱腔宽,新唱腔的音域已超出真(大本嗓)所能演唱的高度了。因此,用纯真演唱的同志,遇到高音就喊得声嘶力竭,久而久之就造成声带水肿,声带小结等病变。还有人认为黄梅戏用真(大本嗓)唱不好,试用假练唱,其结果练出了假(小嗓),却失去了真(大嗓),虽然用假“解决了唱高音问题”,黄梅戏声音的色彩、风格却“变味了”,被否定为“这种声音不是黄梅戏的风格”,实践证明此路也不通。

  • 标签: 黄梅戏 假声 唱腔 音域 声带小结 高音
  • 简介:佛教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包括佛教、道教在内的传统宗教音乐的研究,在众多音乐学家的关注下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应看到,这方面的研究一则刚刚起步;二则不少音乐学家对研究相系的宗教尚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在研究成果上还存在着许多“圈外人”难以避免的不足,一些著述往往停留在纯音乐形态的介绍及分析上,而带有“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缺憾。本文的作者昭慧法师,是台湾一位精擅佛门教理及戒律研究的比丘尼。祖籍广东梅县,1957年出生于缅甸,1978年出家,1979年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现为福严佛学院教师。她又是位素养不凡的音乐爱好者,出家前曾是台湾广播电台业余合唱团成员。本文是她的近作,围绕佛教戒律非乐的态度,而佛教界又倡导音佛事的“矛盾”现象,结合佛教史的演进,从一个“圈内人”的宗教和美学角度,对佛教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前景作了比较充分而精辟的阐述,很值得研究佛教音乐的同仁参阅。此文原载作者《如是我思》一书,本刊在转载时作了部分删节。文中涉及佛教的一些常识性名词或术语,因篇幅有限,读者可查阅有关的佛教辞典,本刊不予另行注释。

  • 标签: 非乐 佛教音乐 思想 比丘尼 宗教音乐 《四分律》
  • 简介:“道法自然”是老子道德经里的句子,先哲在论及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时,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精辟论断。其原意是说道与天地万物并主而共存,人为万物之灵,人因与物均有私情,故应取法地之至公的自然之德,地应取法天无不覆的无为之道,天应取法大道虚无清静的真一体性。道本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巅者,顶峰也,大道之巅,是以无极。此是规律,应是一种大境界,一般很难企及,有志“道巅”者,象征其对大道此生不懈的追求。此人乃我兄东北书坛名家又是社会活动家的杨鸿先生是也。

  • 标签: “道法自然” 书法家 社会活动家 道德经 杨鸿声
  • 简介:音乐是如何揭示和表现人的情感生活的呢?笔者以为:音乐是时间中运动的,各种音乐的动态结构展示了人的情感生活的动态形式.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音乐并不具备文学、绘画创造手段的功能,因而探讨音乐的本质只能从其艺术表现的特殊规律入手.声乐艺术,说到底是有其特殊的艺术规律的.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内心情感反映到声乐中,人又在音乐审美中体验到这种情感.声乐的表现不仅是引起有音调的声觉的声波运动,而是通过情感的注入引起深层心理体验,赋予无生命的形式变为有生命的活动,给人以人性体验.

  • 标签: 演唱艺术 以情带声 声乐 声音 作品内涵 "三品"
  • 作者: 赵丽萍
  • 学科: 艺术 > 戏剧戏曲
  • 创建时间:2010-02-12
  • 出处:《戏剧之家》 2010年第2期
  • 机构:每种唱法都存在气与声的运用,我国的民族唱法,更有自己的特点。尤其是在唱法上已拥有了一套合乎自己民族声乐发展规律的理论以及严格讲究咬字、吐词和适应本民族语言特点的行腔。运字而又富有变化,感情真挚、朴实,充分反映我们民族性格、精神面貌的心理特征和演唱风格的科学发声方法。民族声乐的唱法不同于西方美声唱法,也区别于其它传统艺术形式。它是一门综合艺术,是声音、吐字、韵味、表情、修养诸多方面的统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自2007年亮相舞台,《杨门女将》已演出110多场,除了赢得陕西广大观众的由衷喜爱,还远赴北京、上海、澳门、太原等地,参加各类重大文化活动,其靓丽的青春风采所向披靡,征服了所有看过戏的观众。

  • 标签: 《杨门女将》 青春 秦腔 文化活动 观众 演出
  • 简介:四十年代末的东北长白山林区,人烟稀少,蛮荒未开,女人更少,是伐木人、采参人和猎户们的天下。一伙伐木人住在山中的工棚里,他们的头领大把头魏大山在山下有个家,家中有个十分美丽的妻子叫云凤。魏大山生怕有人勾引妻子,所以在人前总说妻子很丑,他的木帮里的人也绝少有人见过云凤。长白山的冬天,大雪封山,滴水成冰。一天,正值腊八,魏大山带领他木帮

  • 标签: 彩色立体 参花 伐木人 四十年代 山林区 畸型家庭
  • 简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对""与"韵"的审美追求由来已久,民族声乐在""与"韵"的表现上越来越丰富,突出了民族声乐的个性和特色,并在不同的民族声乐作品中体现了""与"韵"表现力的精髓,突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及其审美风貌和精神。民族声乐只有植根于本民族本地区的土壤,充分表现其风格与韵味,才能显现其民族特色和生命力,把作品声情并茂地演绎出来。

  • 标签: 民族声乐 声音技巧 声乐审美 韵味
  • 简介:4月14日,广州市誉视听科技有限公司(“誉”)“应运而生顺势而为——2016新品牌发布会”在北京举办。“誉”总经理陈嘉羽,MusicGroup集团总经理PeterGlinvad及音频行业同仁近60人参加了发布会。

  • 标签: 发布会 品牌 总经理 广州市 公司 集团
  • 简介:钢琴音乐作品的织体写法是复杂多样的,其中单型的陈述,无论在和声、调性、节奏、层次、色彩等方面,也随着时代、流派、风格等的不同,在不断发展变化中,本文仅就这方面的问题,对常见的陈述类型、表现功能两方面进行初探,供读者参考。(一)陈述类型基本形态:这类织体可能是单线条的,也可能是多线条单层次的,其中包含八度或双八

  • 标签: 单声 主部 琶音 表现功能 五度 多调性
  • 简介:在二十世纪,对于嵇康《无哀乐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八十年代以后,参与研究的学者表现出了对其研究的浓厚兴趣和卓越的见识,在研究中,研究者们以敏锐的视角明确和处理了《无哀乐论》中以“无哀乐”为核心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和命题,使《无哀乐论》的研究在这些核心的概念、范畴和命题上予以充分展开,通过对《无哀乐论》中所体现的哲学、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让我们明确了嵇康在音乐的本质、音乐与情感的关系、音乐的审美、音乐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上的音乐美学思想。

  • 标签: “声无哀乐” “和律” 形式主义音乐观 “导情”
  • 简介:从非乐思想到音佛事(下)释昭慧四、梵呗之历史,功能及其特色(一)呗之起源与发展《铜牒律》中有名为“bhanaka”者,汉译诸律或音译作“呗”、或简称“呗”,或加意译而作“呗”。“呗”的起源很早,诸部派干音乐之设限宽严不等,但都听许呗,而且都传...

  • 标签: 仪式音乐 梵呗 根本说一切有部 《高僧传》 《增一阿含经》 装饰音
  • 简介:拙作《“越名教而任自然”——试论嵇康及其“无哀乐”的音乐美学思想》(载《美学文献》创刊号,1984年6月)侧重揭示嵇康人格与音乐思想中“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反传统精神,同时也论及其“无哀乐”论的美学意义。今觉关于后者意犹未尽,故再论之,并与李曙明君有关论述商榷。一、从“躁静者,之功也”命题看“无哀乐”论的美学意义

  • 标签: 音乐美学思想 美学意义 《声无哀乐论》 静者 声之 明君
  • 简介:明末,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社会价值观与审美理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王阳明、李贽等人所倡导的哲学思想,得到了文人士大夫们的热烈响应,一股追求个性解放的浪漫主义洪流在文艺界渐渐形成。作为文艺之一的书法也义无反顾地承接了这股思潮,从而在艺术史上掀起了继唐代之后的又一次表现主义洪

  • 标签: 傅山 表现主义 文人士大夫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狂士 社会价值观
  • 简介:《小路》是谭小麟创作后期一首特殊的作品,在这首作品的创作中,他既尊重了传统音乐的特征,又赋予其中许多创新的元素,使人听来既熟悉而又新鲜,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契合点。并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告诉我们,在学习西方多声音乐理论和技法的同时,应如何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音乐的内涵。创新是关键,继承也很重要,但使两者有机地结合更为重要。

  • 标签: 谭小麟 《小路》 多声技法
  • 简介:1.在很古的时候,有一位音乐家,唯一的财产便是一台瑟。他死后,两个女儿争相继承父业。无奈,瑟只有一台。于是,姊妹两人便把瑟一分为二。因为是二女争承,于是人们便把分开的乐器称之为“争”。又因为瑟弦二十五根,不能均分,于是,便有十三弦筝和十二弦筝并行于世。

  • 标签: 古筝艺术 乐之 曲目 民族乐器 三弦 乐器改革
  • 简介:<正>一九八二年四月间,在广西南宁召开全国部分省、区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座谈会上,范西姆同志发表了《壮族三部民歌初见》(调查报告)之后,引起了人们的反响与关注。这几年来也有不少同志先后深入广西中部进行采访,但是,对它的产生年代至今尚无结论。因此,笔者前年亲赴广西各地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实地调查,其所得和认为如下:1985年11月24至26日,向马山县人大副主任蓝成祺同志采访到的资料:

  • 标签: 三声部 壮族师公戏 多声部民歌 少数民族 演唱形式 山歌
  • 简介:音乐会练曲是指没有歌词的声乐作品。它是声乐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理清音乐会练曲产生、发展的历史线索,对于研究、把握并进而准确、妥帖地诠释以及在声乐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它,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音乐会练声曲 发声练习曲 声乐练习曲 艺术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