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PET-CT融合图像肺纹理特征在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6月~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PET-CT检查的52例患者做为研究对象,分别由医师经验知识和融合图像纹理特征参数判断患者肺部病灶情况。并且对患者进行手术病理检查或治疗,通过影像学随访确诊其肺部良恶性病变。比较几种方法应用在肺癌诊断时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52例患者最终被诊断为肺癌的有45例,医师经验知识诊断的灵敏度为90.91%,特异性为57.14%。纹理特征参数诊断的灵敏度为91.30%,特异性为66.67%。二者联合诊断的灵敏度为93.62%,特异性为50%。三者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ET-CT融合图像肺纹理特征应用于肺癌诊断时能够起到较为积极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踝关节融合术治疗足踝创伤性关节炎的应用。方法:回顾本院在2020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治疗足踝创伤性关节炎患者3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n=15)采用常规的治疗方式,观察组(n=15)采用踝关节融合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后踝关节功能、踝关节疼痛的改善及患者对手术的满意程度。结果:手术后观察组踝关节功能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上的差异性(P<0.05),手术后观察组对关节疼痛的缓解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上的差异性(P<0.05),手术后观察组对手术的满意程度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上的差异性(P<0.05)。结论:针对足踝创伤性关节炎患者,通过采取踝关节融合术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治疗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于外科学PBL课程思政教学期间融合医学人文的优势,并对教学效果展开对比分析。方法:研究所选人员为河北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开展时间定于2021年10月-2022年9月,随机选取本专业医学生40名,纳入研究组,对其展开融入医学人文思政元素的 PBL 教学;选取2021年3月-2021年9月既往以传统PBL模式开展课程教学的40名医学生,纳入对照组。研究重点是对入选医学生经两种教学模式教学后综合效果的统计和对比,主要观察指标包括学习成绩、教学满意度,以及教学评价。结果:相较于传统PBL教学模式下的对照组医学生,融入医学人文的外科PBL教学模式下的研究组医学生所得成绩更高,且组间相关指标对比结果有明显差异性(t=8.086、9.617;P<0.05);对所接受教学模式的满意度更高,且组间相关指标对比结果有明显差异性(x2=5.541;P<0.05);对所接受教学模式的评价更高,且各项评价指标组间对比结果有明显差异性(t=4.969、22.335、19.168、12.668、9.595、6.957、9.386;P<0.05)。结论:于外科学PBL课程思政教学期间融合医学人文具有诸多优势,不仅能够提升医学生的综合成绩,同时也能够增强医学生人文素养,符合当前医学生学习需求,值得在临床实践中积极引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单纯后路无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效果。方法:本次实验时间区间为2018年2月至2022年10月这一时间段,研究人员对15例脊柱结核患者进行研究。对所选15例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首次负重时间、术中出血量、自体回输血、手术成功率、结核复发情况、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ODI及Cobb角,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本次实验所选15例患者手术时间为(4.28±2.56)小时,住院时间为(16.5±2.9)天,术中出血量为(682.4±92.5)毫升,自体回输血(504.9±89.3)毫升;所选患者手术均取得了预期效果,手术成功率为100.00%;在术后一年随访中,所选患者均无结核复发的情况,结核复发率为0.00%;手术前后所选患者VAS疼痛评分、ODI及脊柱Cobb角方面的数据均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异,(p<0.05)。结论:单纯后路无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有着较为理想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眼科护理教学中应用循证护理融合CBL教学法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7月到2022年2月在我院眼科实习的毕业学年护生展开研究,将其随机分对照组、观察组,分别传统教学法、循证护理融合CBL教学法,就两组护理考核成绩和教学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护理理论知识考核成绩、护理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和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循证护理融合CBL教学法应用于眼科护理教学中可取得显著的效果,不但能提高护生的护理知识、技能,还能培养其综合能力,为临床输送更为优秀的护理人才。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MIS-TLIF)后融合节段与邻近节段的背侧肌肉、腰大肌、脂肪变性率的变化,及其与患者术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L)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脊髓外科行单节段腰椎MIS-TLIF术治疗的50例患者资料。男22例,女28例;年龄为(44.7±4.6)岁(41~50岁)。分别比较患者融合节段与邻近节段术前、术后6、12个月的腰椎背侧肌肉相对体积、腰大肌相对体积及脂肪变性率,分析融合节段与邻近节段术后12个月HRQL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与腰椎背侧肌肉相对体积、腰大肌相对体积、脂肪变性率的相关性。结果融合节段与邻近节段术后6、12个月的腰椎背侧肌肉相对体积、腰大肌相对体积均较术前显著减小,脂肪变性率均较术前显著增加,但融合节段术后12个月的脂肪变性率(20.6%±6.1%)较术后6个月(29.7%±8.2%)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与融合节段背侧肌肉相对体积(r=-0.819,P<0.001)、脂肪变性率(r=0.86,P<0.001)呈极强负相关和极强正相关,与腰大肌相对体积(r=-0.435,P=0.016)呈中等负相关;ODI指数与融合节段背侧肌肉相对体积(r=-0.512,P=0.004)、腰大肌相对体积(r=-0.402,P=0.020)呈中等程度负相关,与融合节段脂肪变性率呈中等程度正相关(r=0.565,P=0.001)。ODI指数与邻近节段背侧肌肉相对体积(r=-0.478,P=0.012)呈中等程度负相关。结论MIS-TLIF术后椎旁肌肉体积出现了萎缩,同时背侧肌肉出现脂肪变性,融合节段背侧肌肉脂肪变性至随访12个月出现好转,邻近节段脂肪变性则在随访期内未见明显改善。与术后HRQL评分关系最密切的是融合层面背侧肌肉相对体积和脂肪变性率。
简介:摘要目的报告舟骨切除月头关节融合术治疗Ⅱ、Ⅲ期舟骨骨折不愈合进行性塌陷(scaphoid nonunion advanced collapse,SNAC)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3月至2020年2月于我科接受舟骨切除月头关节融合术的9例Ⅱ、Ⅲ期SNAC患者的临床资料,Ⅱ期SNAC 2例,Ⅲ期7例。术中均完整切除舟骨,切除部分桡骨茎突,月骨与头状骨植骨融合。术后记录月头关节融合体骨性愈合时间、腕关节活动度、握力、静息和发力后腕关节疼痛情况;末次随访采用腕关节功能Krimmer评分进行评估。结果术后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2~98个月,平均42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0周。末次随访所有患者静息时腕部疼痛消失,3例在重体力劳动时感觉腕部疼痛,休息后缓解。末次随访时,腕关节功能评分、关节活动度、握力均较术前显著提高。按腕关节功能Krimmer评分评定:优6例,良2例,可1例。结论舟骨切除月头关节融合治疗舟骨骨折不愈合Ⅱ、Ⅲ期SNAC,能减少融合腕骨间关节,保留未受累关节,增加腕关节术后活动范围。
简介:摘要2例患者(例1女,59岁;例2女,67岁)分别因中轴型脊柱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应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TNFR:Fc)治疗。例1接受rhTNFR:Fc 50 mg皮下注射、1次/周。治疗3次后双侧上臂出现粟粒大小红色丘疹,伴瘙痒,自行停用rhTNFR:Fc后皮疹减轻;2周后再次使用rhTNFR:Fc,双侧上臂红色丘疹复现并加重,肩背部出现粟粒大小红色丘疹,左踝部出现水肿性红斑,考虑为rhTNFR:Fc所致药疹,停用该药,给予抗过敏治疗10 d后皮疹减轻,1月后皮疹消退。例2接受rhTNFR:Fc 50 mg皮下注射、1次/周,治疗4次后左下肢出现散在的黄豆大小红色丘疹,此后丘疹面积逐渐增大并出现脱屑,考虑为rhTNFR:Fc所致。停用该药,给予糖皮质激素和其他抗风湿药物及补钙等治疗,14 d后丘疹基本消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护康深度融合的出院准备计划在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9月在安徽省儿童医院儿童康复科收治的60例脑瘫患儿和其60名父母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患儿和30名父母。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医护康深度融合的出院准备计划干预。在入院第1天和出院前1 d采用出院中文版出院教育质量量表-父母版、中文版出院准备度量表-父母版和脑瘫儿童日常生活活动(ADL)康复护理评定量表对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出院准备度、出院健康教育质量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康深度融合的出院准备计划在脑瘫患儿中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其出院准备度、出院健康教育质量和脑瘫儿童ADL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寰枢椎融合术对儿童颈椎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13年9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骨科收治的12例寰枢椎脱位患儿的临床资料。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8.1±3.1)岁(范围:3~13岁);其中外伤9例,先天性畸形3例。所有患儿均接受后路寰枢椎融合术。术后即刻及各随访时间点测量患儿颈椎椎体高度、椎体前后径并计算寰枢椎垂直生长率;术前、随访过程中测量患儿颈椎活动度,评价该术式对儿童颈椎生长发育的影响。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25.3)个月(范围:65~163个月);患儿颈椎椎体高度及前后径与文献报道健康同龄儿童相似(P值均<0.01)。末次随访时,12例患儿中有11例寰枢椎融合节段有实质性生长(寰枢椎垂直生长率:11例≥10%,1例<10%);颈椎活动度接近健康人群水平[前屈(55.2±5.0)°、后伸(65.3±4.9)°、左侧屈(41.7±4.5)°、右侧屈(42.4±4.4)°、左旋转(66.4±5.6)°、右旋转(68.5±5.8)°]。结论寰枢椎融合术治疗儿童寰枢椎脱位疗效满意,患儿随访过程中颈椎生长发育情况接近健康同龄儿童,成年后达到健康人群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学科融合在痛风石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10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痛风石手术的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措施;2020年11月至2021年4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痛风石手术的41例患者作为干预组,采用多学科融合管理模式。比较2组患者术后疼痛、血尿酸值、住院费用、住院天数、患者满意度的差异。结果实施多学科融合管理模式后,患者术后4 h、术后1 d、3 d疼痛评分较对照组下降[(3.56±1.00)与(4.1±1.0),t=2.33,P=0.022;(2.5±0.8)与(3.0±0.6),t=3.85,P<0.001;(1.8±0.5)与(2.2±0.7),t=3.52,P<0.001],术后1个月、3个月血尿酸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355±58)与(392±39),t=3.50,P=0.001;(316±48)与(366±47),t=4.84,P<0.001],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明显下降[(8.9±2.5)d与(10.6±4.0)d,t=2.44,P=0.017;(1.00±0.13)万元与(1.11±0.17)万元,t=3.34,P=0.001],患者满意度得到有效提高(97.6%与82.2%,χ2=3.87,P=0.049)。结论痛风石围术期患者采用多学科融合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提升患者围术期医疗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结局,降低患者经济负担,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