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2017年至2018年于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就诊的4例双胎妊娠联合宫颈环扎术实施延迟分娩病例的诊治经过和母儿预后。4例患者均为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妊娠,在第1个胎儿自然娩出后,均表现为宫缩逐渐减弱或消退,未诱发第2个胎儿启动分娩。充分知情同意后在母胎情况稳定2~3 d后行宫颈环扎术实施延迟分娩。第1个胎儿分娩孕周分别为25+4、23+1、27+1和23周。第2个胎儿分娩孕周分别为30+1、32+6、31+4和24周。延迟分娩间隔时间分别为32、69、31和7 d。延迟分娩胎儿4例,存活3例。存活的这3例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均≥8分,出生体重分别为1 390、2 290和1 620 g,随访至生后2年,均未见发育异常。母体均未发生严重感染、出血和宫颈撕裂等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 就延迟发生的脾脏破裂情况进行法医鉴定的相关标准和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和确定。方法 针对供给137名由于外伤造成延迟出现的脾脏劈裂问题,进行了统计和梳理,明确所有实验对象的疾病情况,以及不同实验对象由于脾脏的破裂造成的后遗症情况。结果 根据损伤直接造成的伤害情况,按照法医学的鉴定标准规定,其中重伤以及轻伤的患病者数量分别为107人、30人(包括一级和二级);根据伤残等级规定,由8级开始统计结果分为为79/32/26;此外根据劳动相关的鉴定规范,7级至10级伤残者分别为49人、32人、32人、24人。结论 对外伤造成的延迟出现的脾脏劈裂情况进行鉴定时,需要根据临床的检查结果以及病理的分析结果,综合对象个体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最终的鉴定结论。
简介:摘要:苏醒延迟是全麻术后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各个年龄段的患者都会出现,高龄患者的比重相对来说比较大。出现苏醒延迟的情况,需要积极确认患者各方面情况,进一步展开有效的措施,促进患者苏醒。本文对于全麻术后苏醒延迟问题的成因加以分析,并且给出了对应的处置方案,有助于患者本人以及家属加强对于该领域的认知,与医护人员形成更为有效的配合。
简介:摘要:苏醒延迟是全麻领域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其对于患者的术后恢复有着诸多不利影响,尤其是会对于一些需要医生关注并且加以处理和纠正的问题,包括诸如血糖、血压等。如果任由苏醒延迟发生而不采取行动,必然会给患者带来隐患,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加强苏醒延迟原因的排查,尽早确定问题的关键并且加以纠正,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以及手术治疗有效性的核心所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时功能磁共振成像对“手结节”功能的定位和指运动时运动皮层功能改变方面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就治的志愿者20例,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实时功能磁共振成像组)和对照组(平面回波成像组)各10人,观察组运用实时功能磁共振对运动皮层功能活动进行成像,对照组运用超导型磁共振进行平面回波成像。针对志愿者“手结节”的定位准确程度以及指运动运动皮层的激活程度等方面,对两组进行对比。结果在志愿者“手结节”的定位准确程度方面,观察组志愿者“手结节”定位的准确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在志愿者指运动时运动皮层的激活程度方面,观察组志愿者指运动时运动皮层的激活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运动皮层的准确定位,实时功能磁共振成像与平面回波成像相对比,前者对“手结节”的定位准确程度更高,指运动时运动皮层激活程度更高,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动态心电图实时记录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300例进行实时动态心电图记录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300例患者经过动态心电图24小时监测,发现心电异常290例,占96.7%。结论:在临床上,对一些常规心电图检查不出来而选择使用动态心电图发现其心脏疾患具有重大临床价值。
简介:摘 要:目的:探究外伤后延迟性脾破裂的法医临床鉴定分析。方法:选择自 2015 年 -2016 年在 长冶市襄垣县公安局法医鉴定中心确诊为延迟性脾破裂的患者 50 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这 50 例患者外伤原因、临床症状,病理学检验、影像学检查以及法医临床鉴定分析。结果:所有死者经过受伤当时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均为延迟性脾破裂, 50 例患者中, 23 例鉴定为轻伤一级, 15 例鉴定为轻伤二级, 12 例鉴定为重伤二级。结论:在对腹部外伤进行鉴定时,应围绕外伤史、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理学等相关检查,为法医鉴定提供有力证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延迟就医原因,为引导心力衰竭患者及时就医、增加院内及院外护理范畴、优化护理模式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0年6—7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延迟就医的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健康生态学模型"为理论基础,对15例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应用质性研究中的描述现象学分析方法及Nvivo11.0中文版软件辅助分析资料,对访谈资料分析与提炼。结果15例心力衰竭患者延迟就医时间为7~44 d,延迟就医原因可归纳为5个主题群:症状认知不足;疾病管理能力缺乏;特殊人群的认知和经历;家庭社会支持不足;医疗延迟。结论医护人员应优化心力衰竭患者健康教育内容及模式,提高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时识别特殊患者并给予针对性干预,探索心力衰竭患者获得院外优质医疗资源支持的途径进而改善延迟就医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