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腔隙脑梗死的疾病特点。方法回顾收集我科住院的年龄≥65岁腔隙脑梗死患者146例,并对其危险因素和梗死部位进行分析。结果腔隙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76.0%)和糖尿病(29.5%),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或狭窄(56.2%)和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8.9%)在腔隙脑梗死中也较多见。腔隙脑梗死以基底节为主。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后循环腔隙脑梗死相关高(HR=2.552,95%CI0.05~1.35),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前循环腔隙脑梗死相关高(HR=2.645,95%CI0.76~17.9);心源性疾病可能是后循环腔隙脑梗死的原因之一(HR=1.401,95%CI0.08~1.83)。结论老年腔隙脑梗死进行二级预防,大动脉粥样硬化仍是干预重点。

  • 标签: 脑梗死 脑缺血 高血压 糖尿病 小动脉硬化 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首次脑梗死与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本文共选取本院在2017年2月份至2018年3月份诊断出的脑梗死患者共256例,采用多元Logistic分析方法,将脑梗死复发与否作为因变量,将出血与否作为应变量,对性别、年龄、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家族史等指标进行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对以上数据资料进行分析,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年龄越大,增加了糖尿病患者出现脑梗死的发生概率,脑出血及脑梗死患者出现高血压的概率较高,可知年龄大与糖尿病疾病是引发脑梗死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年龄、高血压病史、家族史是引发复发性脑梗死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结论首次脑梗死与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年龄是两者的共同影响因素。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需要加大对脑梗死患者的血糖及血压进行控制,要求患者应规范自己的生活习惯,以降低脑梗死疾病的发病概率。

  • 标签: 脑梗死 复发性脑梗死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脑梗死的 MRI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 2018 年 1月~ 2019年 9月某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新发脑梗死的老年患者 36例,统计入选者新发脑梗死灶的形态、数量等情况,并进行 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 CT 评分。结果: 33例患者新发脑梗死灶为小圆点或小斑片状, 3例大片状脑梗死灶。术后颈内动脉瘤患者新发脑梗死灶数量明显高于椎基底动脉瘤和脑动脉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 12±13. 02)个 VS ( 15. 03±5. 43)个和( 18. 08±6. 31)个; P< 0. 05, P< 0. 01];颈内动脉瘤、椎基底动脉瘤、交通动脉瘤及脑动脉瘤患者 ASPE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935)。术后有神经系统症状患者新发脑梗死灶数量明显高于无症状患者[( 33. 08±6. 06)个 VS( 10. 60±3. 32)个, P= 0. 002], ASPECT明显低于无症状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9. 51±2. 10)分 VS( 11. 72±1. 64)分, P= 0. 042]。术前有动脉瘤破裂患者与无动脉瘤破裂患者新发脑梗死灶数量、 ASPEC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 05);宽颈动脉瘤患者与窄颈动脉瘤患者新发脑梗死灶数量、 ASPEC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 05);术中有支架辅助治疗患者与无支架辅助治疗患者新发脑梗死灶数量和 ASPEC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 05)。结论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后新发脑梗死以小病灶多、数量个体差异大、病灶分布广甚至呈“跳跃式”分布为特点,大片及大量点状脑梗死灶患者常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出现。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治疗性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