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末节指骨基底撕脱骨折60例手术治疗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4~2015年收治的60例末节指骨基地斯托骨折患者进行研究,采用切开复位治疗,末节指骨过伸位,顺时针或者逆时针穿入克氏针,在用钢丝进行加强。手术后撕脱骨折全部解剖复位,一个月拔出克氏针,6周后拔出钢丝。结果为60例患者手术后三个月进行随访,按照TAM的方法进行治疗效果评价。患者治疗评分为优有66例,评分为良有4例,治疗效果较好,治愈率为100%。结论采用克氏针和抽出钢丝进行末节指骨基地撕脱骨折的固定,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锤状指畸形的情况,手术方法简单安全,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预后,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末节指骨 背侧撕脱骨折 手术治疗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isfranc关节损伤的治疗方法。方法2011年8月至2016年2月收治Lisfranc关节损伤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21~56岁,平均38.1岁。Lisfranc关节损伤分型内侧柱伴中间柱损伤5例,三柱损伤10例。跖骨骨折跖骨干骨折6例,颈部骨折3例,跖骨基底部骨折14例。均采用切开复位中足锁定钢板内固定。结果所有切口均I期愈合,未见皮肤坏死等情况。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时间10~28个月,平均13.8个月。依据MFS评分中前足评分标准进行临床评估,其中优4例,良8例,尚可2例,差1例。1例患者存在轻度骨关节炎表现。结论切开复位中足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跖跗关节损伤,可达到坚强稳定跖跗关节的效果,可以早期活动踝部诸关节,达到较理想的临床疗效。尽量达到解剖复位重建足弓,恢复维持足部内外侧纵弓和横弓形态是治疗关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掌联合切口双钢板治疗桡骨远端C3骨折的效果。方法对我院2009年7月至2011年12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70例桡骨远端C型且伴有中柱骨折的患者进行切开复位应用掌双钢板内固定治疗并进行分析。通过Dienst腕关节功能评定标准就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术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及并发症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对患者进行12-36个月的随访。骨折愈合平均时间为3~6个月,总体优良率达90%。结论切开复位掌双钢板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伴有中柱骨折)疗效确切,其优点是可靠而稳定地固定骨折,防止中柱骨折块向背移位,恢复桡骨长度,早期开始功能锻炼,能够较好的恢复手和腕关节的功能,为桡骨远端复杂型骨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 标签: 桡骨远端 掌背侧 切开复位内固定
  • 简介:摘要探讨桡骨远端骨折掌、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之间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于我院的32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骨折类型分为两组,掌入路(A组,20例),入路(B组,12例),掌、入路均行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其中8例骨折骨质缺损较多,术中行同种异体骨植骨。结果A组优良率90%明显优于B组91.6%(P<0.05)。结果掌手术入路对桡骨远端骨折都有影响、各有优缺点,掌入路术后功能恢复优于入路。

  • 标签: 桡骨远端骨折,掌侧手术入路,背侧手术入路,内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固定具在脊柱弯患者术后康复过程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对54例脊柱弯内固定术后应用外固定具的患者均进行具佩戴前宣教和下肢活动训练,同时讲解佩戴和卸取的具体方法,佩戴具的注意事项等。结果正确使用脊柱外固定具可以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有效稳定脊柱,缩短患者的卧床时间,巩固手术疗效。

  • 标签: 脊柱侧弯 支具 护理
  • 简介:摘要:地下主体结构施工中,易在接缝处出现错缝漏浆、蜂窝麻面多、孔洞、露筋、裂缝、色泽不一、大面波浪形不平整等较多混凝土质量通病,虽经装饰装修可以掩盖,但不利于保障混凝土的外观质量。而应用墙体单模施工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地下主体结构墙体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文章结合某工程实例,针对单模施工技术在地下主体结构墙体中的具体应用展开论述,旨在提高结构施工的质量与安全。

  • 标签: 地下主体结构 墙体 单侧支模
  • 简介:摘要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中,单模主要用于深基坑外墙施工。在施工时,利用定型钢模板单模技术,可以解决基坑外放尺寸小、双模困难等问题。为此,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将全面围绕深基坑外墙中单模的应用方面展开详细叙述。

  • 标签: 单侧支模 深基坑外墙 应用
  • 简介:为模拟梁体弯现象,建立了40m预应力混凝土T梁三维实体有限元模型。用结构分析软件ANSYS程序进行弯模拟计算,并根据得到的变形和应力,分析弯对梁体刚度、强度和稳定性的影响。

  • 标签: 简支梁 侧弯 有限元模型 结构分析
  • 简介:摘要综合管廊近年来在国内各个城市发展迅速,其大部分结构处于地面以下,对防水防潮的要求较高,这就使综合管廊防水的质量、环保要求也随之增高,施工缝的处理特别重要。施工缝处一般选用止水带进行处理,放置止水带后模板的加固处理难度增大,本论文主要是通过门式支架的设计,使止水带固定及模板设合为一体,操作方便、快捷。

  • 标签: 门式支模固定 综合管廊 侧墙 止水带
  • 简介:摘要:文章对地下室外墙单模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目前城市内部可使用的土地逐渐减少,为了提升城市用地效率,开展了较多的地下室施工。但是由于大部分地下室均为深基坑,这也使其与普通维护结构之间的距离不符合标准,所以这时为了提升地下室的建设质量可以采取单模施工技术,提升地下室建设质量。

  • 标签: 地下室 外墙 单侧支模施工
  • 简介:摘要:冠脉是在心脏表面环绕的动脉,其主要作用就是为心脏提供血液。冠脉的分支之间潜藏着很多或者吻合,在血供情况比较理想的情况下并不参与到冠脉的血液循环中,一旦冠脉出现了狭窄或者阻塞的情况,再加上受到血管压力等因素的刺激,这些或者吻合就会开放。随着以及吻合的逐渐开放,血液也会随着、吻合而输送到阻碍血管的远端,并让或者吻合的血管不断增粗,同时血流量也会随之增大,这些新建起来的循环就是冠脉循环。本篇文章围绕冠脉循环影响因素的临床进展进行分析。

  • 标签: 冠脉侧支 循环影响因素 临床进展 研究
  • 简介:摘要地下室外墙施工质量直接影响主体结构的稳定性及后期装饰装修施工。利用型钢支撑体系支撑外墙模板施工,安全可靠,施工质量高,同时解决了许多相应的现场实际困难,如内支撑拆除、护壁渗水、外墙抗侵蚀等。

  • 标签: 地下室外墙 型钢支撑体系 外墙模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动脉前锯肌在带蒂阔肌肌皮瓣移植乳房再造中的补救作用。方法2015年9月至2019年12月,对4具新鲜成年女性尸体标本进行解剖,观测胸动脉前锯肌的数量、长度、直径及来源。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湖南省肿瘤医院肿瘤整形外科收治的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应用带蒂阔肌肌皮瓣移植即刻再造乳房的患者临床资料。在分离、切取带蒂阔肌肌皮瓣的过程中发现患者的胸动脉受损,改用以胸动脉前锯肌为蒂制备阔肌肌皮瓣再造乳房。术后对皮瓣成活情况、乳房外观和质地、乳腺癌有无复发以及供区情况进行随访。结果在4具(8) 标本中共发现11条前锯肌,长度为(6.3±1.8) cm,直径为(2.4±0.4) mm,其中7条发自胸动脉主干,3条发自胸动脉垂直,1条发自胸动脉水平。临床病例共纳入6例女性单乳腺癌患者,年龄29~61岁,平均42.7岁;病程(10.7±5.4)个月(2~36个月)。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继发乳房缺损面积为14 cm×6 cm~16 cm×7 cm,术中切取阔肌肌皮瓣皮岛面积为13 cm×6 cm~17 cm×6 cm。术后皮瓣均完全成活,再造乳房外形可。术后随访9~28个月,平均13.7个月,所有患者乳房外观和质地满意,均未见局部复发,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肩关节活动无影响。结论胸动脉前锯肌支解剖恒定,与胸血管相交通,可以为阔肌供血;以胸动脉前锯肌为蒂可有效保证阔肌肌皮瓣的血运,可作为胸动脉主干损伤情况下乳房再造的补救方法。

  • 标签: 外科皮瓣 胸背动脉 前锯肌支 带蒂皮瓣 背阔肌肌皮瓣 乳房再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治疗中如何选择掌入路及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我院自2015年9月至2018年12月对37例38患者,根据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不同类型,27例28采用掌入路,6例采用入路,4例采用掌联合入路。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于骨缺损较多的病例,植入人工骨来恢复局部的稳定性。结果术后疗效满意,平均随访时间28.62个月,总体优良率89.47%。结论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掌入路的选择,取决于骨折的类型,应采用"尽量掌原则",大多数的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如A型(包括陈旧性骨折)、B3型、C1型、部分C2型及C3型骨折,都可以通过掌入路结合解剖锁定钢板,达到良好的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治疗,部分C2及C3型骨折需要入路或掌联合入路。陈旧性C2及C3型骨折多需入路或联合入路。

  • 标签: 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掌侧入路 背侧入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1例29岁女性患者,因发现左手背虎口区肿物17个月,示指伸、内收障碍15个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手足外科就诊,诊断为左手第1骨间肌内血管瘤。术后病理诊断为肌内黏液瘤(IM);左手示指伸和并指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 标签: 肌内黏液瘤 第1骨间背侧肌 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收治的47例经数字血管减影术(DSA)证实存在双椎动脉重度狭窄/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循环代偿特点。其中男41例,女6例,年龄(62±7)岁。颅内外共存在8种代偿途径,颅内以后交通动脉为主(21例)、颅外以颈深动脉为主(16例)。不同部位病变启动的代偿途径不同,对于此类患者进行DSA评估,有助于患者预后判断及个体化治疗方案选择。

  • 标签: 侧支循环 动脉闭塞性疾病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头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