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4 个结果
  • 简介:采用ATMOS长距离传输模型,对2006--2007年山西省燃煤电厂通过关停小机组及增设脱硫设施所减少的SO2排放量进行数值模拟,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了整个模拟范围内的总S沉降和干/湿S沉降分布特点,探讨了关停小机组及增设脱硫设施减少SO2排放量的效果。结果表明:2006--2007年山西省燃煤电厂装机容量增加,但SO2排放及其导致的S沉降量持续下降,表明氧化硫减排效果非常明显。

  • 标签: 燃煤电厂 减排 硫沉降 数值模拟
  • 简介:美国气象学会(AMS)编辑出版的大约近10种大气科学类期刊,是目前国际大气科学界最有影响的科技杂志。虽然这些期刊与欧洲的一些刊物相比,除了象《每月天气评论》和《美国气象学会公报》之外,历史都不算悠久,但由于论文质量和论文的国际性获得广泛的认可,近年来期刊的发展非常迅速(链接1)。

  • 标签: 美国气象学会 编辑出版 水文气象 杂志 ISI 采访
  • 简介: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是中国的第次革命”的重要论断,是对我国改革的目的、性质、作用的科学揭示,也是对我国十五年来改革实践的高度评价.通过学习,我就此谈几点体会:1改革的目的方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在旧中国,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导

  • 标签: 第二次革命 《邓小平文选》 人类社会 现代化建设 思想观念 发展社会
  • 简介:艰苦气象台站问题始终是困扰气象事业发展的瓶颈,改革边远地区艰苦气象台站运行机制是推进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和“三站四网”建设的迫切需要。在对青海艰苦气象台站情况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本文就艰苦气象台站实施内部轮换机制改革的情况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思考,提出了若干建议,为推进边远地区艰苦气象台站运行机制改革提供参考。

  • 标签: 运行机制改革 气象台站 运行情况 调研 青海 站内
  • 简介:由我院数值预报研究中心开发完成的“我国新一代多尺度气象数值预报系统”获得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等奖。“我国新一代多尺度气象数值预报系统”是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成果,也是我国在气象科技与计算机应用领域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该项目自主开发了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完整气象数值预报体系,实现了我国数值预报技术整体跨越的目标。

  • 标签: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数值预报系统 气象科技 多尺度 持续创新能力 计算机应用
  • 简介:由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LULUCF)活动产生的生态系统的固碳作用,是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速度的重要途径之一。1997—2001年,经历了长达4a的艰苦谈判,最终达成了第一承诺期附件一国家利用LULUCF的规则。2008年开始,国际社会开始磋商第承诺期附件一国家如何利用LULUCF活动的规则。主要缔约方就第承诺期LULUCF规则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发达国家的观点主要包括提高开展碳汇活动的积极性、降低LULUCF规则的复杂性和减少成本、增加《京都议定书》3.4条款下的合格活动等,其目的是在第承诺期能够利用更多的碳汇完成减排义务;发展中国家主要提出要系统地考虑土地利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和CO2的吸收。最后,针对附件一缔约方在第承诺期利用LULUCF活动规则,提出了我国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 标签: 第二承诺期 LULUCF 规则 对策建议
  • 简介:“人工增雨技术研发及集成应用”项目是针对长期以来我国人工增雨作业在综合探测和作业、数值模式、催化播撒、检验与评估、综合集成等关键技术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在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下,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国内有关科研院所、高校和业务单位,

  • 标签: 人工增雨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集成应用 “十五” 研发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简介:备受世界瞩目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写作已进入实质阶段.2005年5月10~12日,IPCC第一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第次主要作者会议(IPCCWGIAR4LA2)在北京召开.会议由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院士和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SusanSolomon博士主持.来自世界各国家和地区的130多位主要作者和IPCC第一工作组主席团及技术支持部成员参加了会议.中国有10位主要作者和专家与会.

  • 标签: 会议北京 作者会议 北京召开
  • 简介:今天,我代表省委、省政府来慰问气象战线的同志们,正好你们在这里召开全省气象局长会议,我很高兴出席你们的会议。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和全省各地气象局长见个面,借此机会,向大家并通过你们向全省气象战线的同志们拜个早年,祝大家新春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 标签: 气象 局长 二级 省政府
  • 简介:利用一个全球海洋动力学环流模式所模拟的海洋环流场,建立了一个全面的维海洋碳循环模式。此模式摒弃了传统箱模式的缺陷,充分考虑了诸如大气与海洋间的碳交换、光合作用和氧化分解、碳酸钙的产生和溶解、悬浮颗粒物的下沉等过程,尤其是在模式中耦合进了以往甚少考虑的海洋生物过程对碳循环的影响,引入了详尽合理的参数化方案。通过模拟发现:在稳定状态下,大气和海洋中总碳含量分布依赖于发生在海洋中的各种物理化学过程及边界条件,水平扩散系数和光合作用常数率对各化学量的分布有很大影响。

  • 标签: 海洋动力学 环流模式 参数化方案 海洋环流 碳循环 大气
  • 简介:采用静态暗箱采样一气相色谱/化学发光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晋南地区盐碱地不同小麦秸秆还田量裸地土壤夏、秋季(2008年6-10月)的甲烷(CH4)、氧化碳(C02)、氧化亚氮(N20)和一氧化氮(NO)交换通量进行了原位观测。结果表明:观测期内,秸秆全还田(Fs)、秸秆一半还田(Hs)和秸秆不还田(Ns)处理土壤一大气间CH4、C02、N2O和NO平均交换通量分别为-0.8±2.7、-1.4±2-3、-6.5±1.8ug(C)·m^2·h^-1(CH4),267.1±23.1、212.0±17.8、188.5±13.6mg(C)·m^2·h^-1(CO2),20.7±3.0、16.3±2.3、14.7±1.7μg(N)·m^2·h^-1(N2O),3.9±0.5、3.4±0.5、3.0±0.4μg(N)·m^2·h^-1(NO)。交换通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灌溉、降雨和温度变化是影响该趋势的主要因素。相对于NS处理,FS和HS处理降低了累积CH4吸收量(66%和59%),增加了累积CO,(42%和12%)、N,O(41%和9%)和NO(30%和13%)排放量,因此,秸秆还田促进了农田土壤总的温室气体排放。计算得到FS和HS处理小麦秸秆的CO2、N2O、NO排放系数分别为73.4%士1.6%和43.3%士1.0%(CO2)、0.37%士0.01%和0.17%士0.00%(N2O)、0.06%士0.00%和0.05%±0.00%(NO),FS处理的排放系数显著高于HS处理,且均低于同一实验地种植玉米、施肥农田的小麦秸秆排放系数(N20和NO排放系数分别为2.32%和0.42%)。可见,在采用排放因子方法估算还田秸秆CO2、N20和NO排放量时,应考虑秸秆还田量、农作物种植和施肥因素的影响。

  • 标签: 秸秆 裸地 温室气体 累积排放量 排放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