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9 个结果
  • 简介:知觉内容如何是概念?这是当代认识论中所关注关键问题.麦克道威尔概念论认为,只有概念性东西参与进辩护活动中,因此知觉内容必然是包含概念.他概念论可以总结为两点:C1,知觉内容是概念;C2,概念来自后天语言学习.特拉维斯对麦克道威尔观点展开了批判,指出了麦克道威尔概念论是一种存在问题表征理论,同时指出作为概念论基础“似真之看”是不可能,从而使C1被证明是不成立.麦克道威尔承认特拉维斯批判并进行修改,他分别提出M1(直观能力是一种概念能力)和M2(知觉内容中仍然存在某些概念)两个措施进行修改.但是本文将指出这两个修改非但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使修改后C1与C2相冲突.从而证明概念论主张是不一致,麦克道威尔依旧无法说明知觉内容如何具有概念.

  • 标签: 知觉内容 概念性 直观 特拉维斯与麦克道威尔争论
  • 简介:本文讨论杨国荣教授所著之《伦理与存在》、《道论》到《成己与成物》三书②,主要分两部分,其一为对三书“写作特质”外部观察与定位,其二为对其中核心术语“本体论”一词使用意义之考察。

  • 标签: “本体论” 写作特质 杨国荣 概念使用 教授 伦理
  • 简介:基督教神性爱是全无差异普遍之爱,儒家的人性爱则是亲疏有别的差等之爱,这是学界中具有广泛性一种看法。然而,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及后儒文本分析显示:儒家仁爱涵盖天、地、人,既是君子人格和政治伦理之基,也是天地大化、生生不已之源,本质上乃是一种具有普遍性、超越性爱。在实现之道上则讲究由亲到疏、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直至天地万物次第性之序。然而,这一次第之序既合乎自然人伦,也因合着生生之道大仁而成为天伦之序。对此,既要看到仁爱具有以爱亲行孝为起点,然后外推差别性,也要看到仁爱上达天命、下贯万物、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普遍性。在本质上和践行上,仁爱都带有普遍性和超越性与顺序性和差异性双重性特征。

  • 标签: 儒家仁爱 基督教神爱 仁爱的普遍性 仁爱的次第性
  • 简介:恩格斯《自然辩证法》"SieistseineunbewuβteundunbedingteVoraussetzung."一句中"unbewuβt"一词在中央编译局编译译本中先后有三种中文译法:"不自觉"、"本能"和"不以意识为转移"。如果选取"不以意识为转移"译法则可能产生对哲学与科学关系"历时"看法,即科学解决了哲学提出却未能解决问题,从而使哲学终结;如果选取"不自觉"译法则可能产生对哲学与科学关系"共时"看法,即哲学与科学作为人类思维两个维度而相互依存,从而使哲学踏上新道路。不同译本会使读者产生不同理解,读者也有权利依据其理解而构成不同哲学问题。这是探讨"unbewuβt"一词在《自然辩证法》中中文翻译及其所引发哲学问题真实意义。

  • 标签: 《自然辩证法》 unbewuβt 不自觉的 不以意识为转移的 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
  • 简介:2015年7月7日—8日,第十一届《哲学分析》论坛——“哲学:思想前提批判"学术研讨会在吉林大学召开。本次论坛由《哲学分析》编辑部与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联合主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苏州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南大学、

  • 标签: 孙正聿 思想解放 上海社会科学院 哲学基本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 南京大学
  • 简介:近几年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全球化与文化冲突、价值冲突”讨论是一个热点问题。价值认知、认同与选择困惑是当今世界遍布“道德困惑”时代难题,也是新时代老问题。从人类历史来看,新时代和大国崛起呼唤引领世界未来价值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当今时代走出价值独断主义和价值相对主义“两极”困窘中国方案。在价值取向上人类生存发展至上性、在价值主体上多主体性、在价值目标上超越性、在价值结构关系上利益相关性、在价值取向上未来发展性、在价值构建上自觉自愿性、在价值行为主体上宽容性、在价值主体行为上交流互鉴性以及在人类共性问题治理上相互协调性共同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基本价值内涵。

  • 标签: 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 价值内涵
  • 简介:建构主义源远流长,其促进自我发展学术策略在于制造分歧:在元哲学层面上,有新康德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之争;在方法论层面,有激进主义与温和主义之争;在政治取向上,有历史主义与改良主义之争,等等。正是这些内部思想冲突,形成了社会建构主义不断自我超越不竭动力。这值得我国学界关注。

  • 标签: 社会建构主义 新康德主义 文化相对主义
  • 简介:当代西方政治理论普遍认为自由民主制度若要避免堕落,除必要制度设计(如三权分立和两院制立法机构等)外,还需要有公民美德和公共精神.然而,两百多年前康德认为正义国家产生不需要以公民美德为前提,甚至“一个恶魔民族也能建立共和国”.康德此语只是冰山一角,背后有着深厚历史哲学、伦理学和政治哲学内容作为支撑.只有将这些作为支撑内容揭示出来,康德“一个恶魔民族也能建立共和国”断言才会脱去其突兀表象.

  • 标签: 康德 恶魔的民族 共和国 公民美德 历史目的论
  • 简介:信息哲学新近发展为人格同一性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信息性研究路径。在"柏拉图与战车问题"中,通过柏拉图著名战车隐喻引入了一个特定问题,自我本质在其中被视为一种多行动者信息系统:是什么将自我保持为一个整全和一致统一体?在"自我学及其两个分支"和"作为共时个性化自我学"中,通过对自我理论两个分支(一个关注作为实体之自我个性化,另一个关注此种实体认同)描述,预设了一种信息进路,以辩护那种认为自我个性化逻辑地先于其认同观点,同时又表明此种个性化能在信息术语中得以展现。进而在"一种调和假设:三膜模型"中,提供了一种自我信息个性化理论,它建基于一体三分模型上,且有助于解决战车问题。这一理论,在"作为自我之技术信息通讯技术"中被用于展示信息通讯技术是如何可能被诠释为自我之技术。在"实现逻辑"中,通过对"实现"(亚里士多德发现)概念引入,支持了一种极为斯宾诺莎式观点,即据其而言,以信息结构实在论视角,自我被视为信息结构发展最终阶段。最后"结论:从自我学到自我生态学"。

  • 标签: 自创生 信息哲学 人格同一性 自我
  • 简介:对于新理学"负方法",目前学术界常认为其来源于中国哲学直觉法。然而,这是一种误解。因为以逻辑分析贯彻始终新理学,不能直接容纳以直觉为特质"负方法"。众所周知,"负方法"是一种形而上学方法和神秘主义方法,但它与新理学兼容关键,却在于它基本形式是逻辑分析。就逻辑化"负方法"而言,它中国哲学来源是道家和禅宗在语言层面的破执法,即内涵为空形式命题和应机语用法。实际上,新理学"负方法"与中国哲学直觉法虽都是"负方法",但前者是以逻辑分析间接地呈现形而上学中神秘部分,而后者则直面神秘本身,亲身获得直觉感知,这是逻辑分析无法完成任务。因而新理学"负方法"与中国哲学直觉法之间存在质差异。

  • 标签: 冯友兰 负的方法 道家 禅宗 直觉法
  • 简介:为了回应悲观归纳论,科学实在论者提出了结构实在论,但是他们在如何对待构成结构实体,特别是不可观察理论实体问题上产生了分歧。认识论结构实在论承认构成结构实体存在,但认为它们是不可认识。本体论结构实在论认为,存在只是结构,根本不存在构成结构实体。综合结构实在论则认为,没有实体就没有结构,我们可以通过结构去认识实体。所以,实体不但是存在而且是可以认识

  • 标签: 实体 结构 认识论的结构实在论 本体论的结构实在论 综合的结构实在论
  • 简介:越是遥不可及终极问题就似乎更吸引人,所谓“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假如人生千岁,生活许多问题就会有很大变化,比如说,教育、工作和时间观念会有所变化;假如人生万岁,所有问题就恐怕会有实质变化,人们道德、

  • 标签: 终极问题 时间观念 人生 生活
  • 简介:西方逻辑在传入中国之初曾经历了一个“逻辑名辩化”过程,即用中国旧有名辩语汇和理论来翻译与诠释传统逻辑术语,以便后者更容易地为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所接受。尽管逻辑名辩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逻辑在中国传播。刺激了对中国古代名辩研究,但其本身在总体上并未取得成功。其中所存在问题对于深入思考传统逻辑与名辩关系、反思“名辩逻辑化”理论得失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逻辑 名辩 中国逻辑史
  • 简介:继量子力学问世后,自由意志定理提出再次抨击决定论,在学界引起热烈反响。定理利用SPIN、TWIN和MIN三条公理清晰地证明了粒子行为非决定论性,为最终理解自由意志观念提供了新途径。但学界也有质疑,认为自由意志定理证明只是非决定性,而不是自由意志。大量生物学、神经心理学实验揭示了知觉与自由意志并非人类独有,而是从人到单细胞生物呈现出由繁至简渐变过程。单有非决定性显然尚不足构成自由意志,具有知觉能力是粒子自由意志必要条件,自主选择与知觉能力共同构成了粒子自由意志基本涵义。

  • 标签: 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定理 非决定论性 知觉能力 单子论
  • 简介:哲学是时代精神精华;如果说目前哲学在青年那里不受欢迎,也得不到社会重视,那么问题主要是哲学不能反映时代要求。哲学自身问题在于它由反思批判活动逐渐蜕变为单纯知识记忆,从而使哲学变成了非哲学。进行哲学教育改革,就应该提倡以哲学方式进行哲学教育。

  • 标签: 哲学教育 教育改革 哲学话语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系
  • 简介:现象学“被给予”.特别是“人格被给予”概念适用于有关“文化”阐释。首先需要考察是“人格”概念,并以“总体人格”来界说文化:在此基础上再着手探讨“文化先天”问题;最后,借助东西方跨文化关系实例,分别从人格世代生成性结构与“空”这两个方面来展开“跨文化先天”这一论题。

  • 标签: 先天 文化 世代生成性 被给予 人格 舍勒
  • 简介:现象学与生活关系是什么?胡塞尔同时提出两个选项:一个是主张现象学脱离生活,另一个则主张现象学亲近生活。在理解胡塞尔时,任何一个选项都不应该被偏废。这两者并不必然是相互排斥关系,而是包含调和可能性,为了充分达到这个目的,仅仅采用超越论现象学是不足。虽然胡塞尔本身哲学最终以彻底反思作为归宿,而只有超越论转向可以达到彻底反思,但为了能够厘清现象学和生活之间关系,亦即说明现象学和现实世界之间除了对立关系,还存在非对立关系,唯有借助于胡塞尔本人也相当重视现象学心理学才或可竟其功。

  • 标签: 胡塞尔 现象学心理学 生活 超越论现象学
  • 简介:在我收到关于什么是杜威讲座介绍中,有一段,读起来是这样:期待中谈话不是“杰出教授S关于X话题最新成果”,而是对某个重要哲学家生活一种更加富有个人特色看法.一套更富有反思精神评说。在杜威基金会理事会上,有人说:“不是我能在《哲学杂志》或《哲学评论》上找到以及读到论文,不是演讲者可在标准杂志上发表最新成果,而是某种具有更多历史和情感内容东西。”

  • 标签: 哲学家 最新成果 反思精神 个人特色 情感内容 理事会
  • 简介:新一届上海伦理学会开始创办学术前沿系列讲座,这是一件有意义事情。陆晓禾会长邀我做个发言,为了支持会长工作,只好勉为其难。因为年事已高,精力不足,在前沿上走动,已经无能为力。我老父亲晚年自嘲说只能卖旧货了。现在我也到了这样年纪。卖旧货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把旧作整理出来编成册子;另一种是把经历过往事翻出来,旧事新说,这后一种办法也许还可以有点长进。我父亲晚年撰写了几十万字回忆录,做就是这样事情。我没有他那么丰富阅历,也没有与那么多名人交往,所以也不会去写什么回忆录,但是也经历了学界一些大事。去年和老同学一起编了《守道1957--1957年中国哲学史座谈会实录与反思》②,想不到引起很大反响。看来把一些学术界大事重新翻出来加以审视和反思还是一件有意义事情。

  • 标签: 思维模式 功利主义 决策 中国哲学史 学术前沿 回忆录
  • 简介:自由正义理论是否存在道义基础,是当代政治哲学讨论一个核心问题。罗尔斯在与哈贝马斯争论中强调自己正义观是“自由站立”,即对其证成并不依赖于广包道德或宗教学说,但这并不表示它背后没有道德基础。社会契约和公共理性是正义理论基础,而尊重人、永远把人当作目的观念则是其核心道德根基.这是民主社会中人们重叠共识得以形成、发展并遵守根本所在。它超越具体道德和宗教学说信念,却是普适根本准则。人民主权只有在服从最高道德原则、规定为关注并尊重人这一普遍义务时,才能理解为体现了合乎理性共识,从而达成正义基本原则,成为人民普遍遵从法则。

  • 标签: 正义论 政治自由主义 道义基础 罗尔斯 哈贝马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