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6 个结果
  • 简介:中国的民间迷信具有漫长的历史,它一般依附于当时的主流文化。秦汉时期,民间迷信主要依附于谶纬和神仙方术。隋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形成以儒释道为核心的格局,因而此后的民间迷信,也大多以儒释道三教为依托。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民间迷信又往往标榜五教融合(儒释道耶回),甚至披上了科学的外衣。可是如果我们深入探究民间迷信的内涵,却不难发现它所借用的仅仅是主流文化的躯壳,而其精神实质却往往背道而驰,有的还带有社会危害性。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人们的不安定感和忧患意识日渐增强,信仰的需求日益强烈。与此同时,打着各种旗号、具有会道门和国外新兴宗教特征的民间迷信又迅速崛起,广为蔓延,甚至用国际互连网等现代科技手段作为传播媒介。其中李洪志的“法轮功”或“法轮修炼大法”颇具典型。在佛教中,一般把佛法称为内道,把佛法外的其它思想信仰称为外道,而把仅以佛教为幌子、窃用佛教名义的外道,称为“附佛外道”或“附法外道”。而李洪志及其“法轮功”,又是“附佛外道”的典型。我们之所以反对“法轮功”这类的“附佛外道”,一方面是因为它在盗用佛教名义、利用佛教的同时,又歪曲、诬蔑佛教,使人们误以它就是佛教,恶紫夺朱,从而阻碍人们去认识真正的佛法,断送法身慧命而不自知,丧失了用宝贵的人身修行进道的大好机会,更不能得佛法善利、解脱胜果;一方面是这类民间迷信往往以妄语相蛊惑,使人们受到现实的危害。我们应该注意这样一个事实,李洪志的书中处处表现出对佛法理解的粗浅鄙陋,以至于稍有佛学知识的人随处可以指出常识性的错误,而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甚至一些高级知识分子或号称学佛多年

  • 标签: 佛法 佛教 迷信 李洪志 新兴宗教 应该
  • 简介:2004年12月,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与上海市反邪教协会联合召开了“转型社会中的新兴宗教、邪教学术研讨会”。我们将陆续刊登会议提交的论文。与读者共享,希望就相关领域继续深入展开研讨。

  • 标签: 民间宗教问题 中国 天地门教 弘阳教 宗教信仰 宗教庙宇
  • 简介:本文以位于杭州市西湖区古荡街道辖区内的益乐观音寺的创建及其历史演变为主要线索,以口述历史为主要依据,并结合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的方法,对原古荡镇益乐村的观音信仰习俗的历史与现状作了比较深入的考察和整理,希望由此提供一个认识民间佛教寺庙的文化遗产价值和功能的新视角。

  • 标签: 益乐观音寺 观音信仰 庚申会 文化遗产
  • 简介:宗教市场论是新近在西方出现的一种以经济学供需关系解释宗教现象的宗教社会学研究范式,它对当代美国的宗教复兴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然而,就清末民初与改革开放以来这两个时代里安徽民众信仰基督教的动机与行为表现、基督教会及其所提供的“宗教产品”、“市场区位”与基督教的发展等方面的比较来看,宗教市场论的科学性与普适性值得商榷,其缺陷主要在于忽视了社会文化传统对宗教发展至关重要的影响。

  • 标签: 宗教市场论 基督教 比较分析 安徽
  • 简介:统计数字表明,传播媒体时时使用的“宗教热”一词,是在文革中处于冰点以下的宗教,随着改革开放,逐步升向常温的社会现象。由于历史的遗留问题和现实商品大潮的冲击,表现为“热中有冷”和“热中有乱”两种困局。文章分析了鸦片论、特区论、适应论、文化论、相容论、制衡论这六种相互矛盾的理论框架。认为由于理论上的暧昧不清,使正统宗教徒不敢理直气壮地坚持自己的信仰,使社会上有宗教需求的人对正统教团产生疑惑,从而促成地下宗教势力和歪门邪道盛行。作者提出有四种因素使佛教面临复兴的机遇:一、政教分离已成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二、佛教在各教平等竞赛中处于领先地位;三、经济体制改革为佛教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四、具备独立品格的佛教知识分子群体正在形成。文章指出:佛教必须回应世俗化的挑战,调整在信仰、社会、文化三大层圈中的关系,使信仰素质、组织规模和文化品位三者保持均衡发展。知识分子对宗教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将有效地制约“宗教非宗教化”现象的蔓延,并直接改变“宗教非学术化”的局面。经理性提纯的宗教,在走向现代化的中国有可能发挥更大的社会批判作用。化世俗而不为世俗所化,永远是佛教面临的现实课题。

  • 标签: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 佛教文化 机遇与挑战 当代中国 宗教问题 市场经济转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