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礼记》认为,是因个人的感情而设的、规范个人感情的规则;义是所有社会规范的原则。义对不同的社会关系、对不同份位的人有不同的要求。义和在功用上相近,义以人际间的原则引导社会中个体行为,通过直接约束个人行为来体现义。在规范人的行为时,如果没有礼,可以根据义权变。

  • 标签: 《礼记》 规范 原则
  • 简介:政治教材在内容上往往有其滞后性,在教学时,如果能够根据情况充分地"活用"教材,就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如何"活用"教材?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与时事结合;借用舆论工具;与学生的实际结合;变轻松为严肃.

  • 标签: | 教材 活用
  • 简介:荀子强调人性本恶,因而既"隆"也"重法",其""、"法"观念具有较为明确的制度属性与丰富的制度伦理蕴涵。荀子""、"法"制度设计中的"明分使群"、"明刑弼教"的伦理本质与维护等级秩序的社会功能,以及相应的制度评价体系的建构,是其制度伦理精神的基本体现;而"圣人制"和"三本"论则为荀子论证礼法制度存在与运行之合理性的主要依据。荀子的制度伦理思想对于今天的制度建设亦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 标签: 荀子 礼法 制度 伦理
  • 简介:如果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可以作为启蒙时期对现代性"吁求"的喻示,那么莫言的《国》则可看作是现代性某种"后果"的喻示。二者不约而同地选取"吃"、"饮食"作为比拟历史、审视当下的切入口,暗含了一种有意无意的文化心机,聚焦了后发国家最为敏感的民族心理区域。由《狂人日记》到《国》所象征的现代性无效和失败的后果,究其根源,首先来自于现代性本身的逻辑悖论,也昭示了这种悖论在进入中国历史文化语境中时,与传统文化的自我束缚属性实现了某种媾和,并与传统文化所特有的"酱缸效应"合谋促成了对现代性局限的放大和效果的抵消、分解。

  • 标签: 《狂人日记》 《酒国》 饮食 现代性 传统 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