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蛋白脱乙酰酶6(HDAC6)抑制剂Tubastatin A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增殖及运动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HSF,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阴性对照组及1 μmol/L Tubastatin A组、5 μmol/L Tubastatin A组、10 μmol/L Tubastatin A组。阴性对照组加入含终体积分数0.1%二甲基亚砜的DMEM培养液(以下简称完全培养液),其余3组分别加入含相应终物质的量浓度Tubastatin A的完全培养液。常规培养24 h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和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染色检测细胞增殖活力;在活细胞工作站下观察细胞3 h内运动范围,计算细胞曲线运动速度;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及磷酸化ERK1/2(p-ERK1/2)的蛋白表达量,并计算p-ERK1/2与ERK1/2比值,以此表示ERK1/2活性。CCK-8法行细胞增殖活力检测样本数为6,其余实验样本数为3。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检验。结果培养24 h后,CCK-8法和EdU染色显示,与阴性对照组比较,1 μmol/L Tubastatin A组、5 μmol/L Tubastatin A组、10 μmol/L Tubastatin A组细胞增殖活力均显著下降(P<0.01)。培养24 h后,CCK-8法显示,与1 μmol/L Tubastatin A组比较,10 μmol/L Tubastatin A组细胞增殖活力显著下降(P<0.05);EdU染色显示,与1 μmol/L Tubastatin A组比较,5 μmol/L Tubastatin A组、10 μmol/L Tubastatin A组细胞增殖活力显著下降(P<0.05或P<0.01)。观察3 h内,1 μmol/L Tubastatin A组、5 μmol/L Tubastatin A组、10 μmol/L Tubastatin A组细胞运动范围较阴性对照组明显缩小。观察3 h内,阴性对照组细胞曲线运动速度为(0.780±0.028)μm/min,明显快于1 μmol/L Tubastatin A组、5 μmol/L Tubastatin A组、10 μmol/L Tubastatin A组细胞的(0.594±0.023)、(0.469±0.028)、(0.391±0.021)μm/min(P<0.01);1 μmol/L Tubastatin A组细胞曲线运动速度明显快于5 μmol/L Tubastatin A组和10 μmol/L Tubastatin A组(P<0.01);5 μmol/L Tubastatin A组细胞曲线运动速度明显快于10 μmol/L Tubastatin A组(P<0.05)。培养24 h后,与阴性对照组比较,1 μmol/L Tubastatin A组、5 μmol/L Tubastatin A组、10 μmol/L Tubastatin A组细胞ERK1/2的活性显著下降(P<0.01);与1 μmol/L Tubastatin A组比,5 μmol/L Tubastatin A组和10 μmol/L Tubastatin A组细胞ERK1/2的活性显著下降(P<0.01);与5 μmol/L Tubastatin A组比较,10 μmol/L Tubastatin A组细胞ERK1/2的活性显著下降(P<0.05)。结论HDAC6抑制剂Tubastatin A可能通过抑制ERK1/2活性,从而抑制HSF增殖及运动。
简介:摘要近几十年来淋巴瘤的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复发或难治性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往往令人失望。研究发现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机制与组蛋白乙酰化改变有关。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可提高淋巴瘤细胞组蛋白乙酰化水平,通过细胞周期抑制、诱导凋亡及免疫调节等机制发挥抗淋巴瘤作用。然而单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取得的治疗效果有限,与其他抗肿瘤药物联合使用治疗复发难治的非霍奇金淋巴瘤表现出很好的疗效。对含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治疗方案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进行总结可为淋巴瘤的治疗提供思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拉鲁肽联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山西省煤炭中心医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观察组则采用利拉鲁肽联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及血清炎性因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78%,44/45)高于对照组(82.22%,3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328,P<0.05)。治疗前,两组血肌酐、血尿素、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24 h UAER)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肌酐、血尿素、24 h UAER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前,两组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6、hs-CRP、TNF-α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利拉鲁肽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合治疗糖尿病肾病可提高治疗效果,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血生化指标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简介:摘要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一类白血病,其标准诱导化疗方案为阿糖胞苷联合蒽环类药物的"7+3"方案,诱导缓解后,可采取大剂量阿糖胞苷为主的巩固化疗。但是,部分患者经标准诱导化疗不能达到完全缓解(CR),而部分达到CR者最终复发并进展为难治性AML,因此化疗对其疗效有限。老年及体能状态不佳患者通常无法耐受标准诱导及巩固化疗的不良反应,其疗效更差。随着精准诊断及靶向治疗的发展,化疗联合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有望改善AML患者的预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通过表观遗传学修饰,调控靶基因及蛋白表达,从而影响AML细胞增殖、凋亡及耐药,但对正常细胞的毒性较小,在AML靶向治疗领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笔者拟就HDACI治疗AML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旨在探讨HDACI在AML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H值、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含量和离心条件对PEG4000粉末用于去除人C1酯酶抑制剂(C1 esterase inhibitor,C1-INH)制备原料中的IgM效果的影响,并通过对羧甲基(carboxymethyl,CM)离子交换层析中洗脱盐离子浓度的筛选,分离活性与非活性C1-INH。方法向不同pH值的C1-INH制备原料中加入不同质量分数的PEG4000,于不同条件下离心后,用特定蛋白检测仪对离心后上清液中IgM和C1-INH含量进行检测,确定PEG沉淀法纯化C1-INH的最佳条件。将离心后上清液调节pH后作为CM离子交换层析上样样品,使用不同盐离子浓度的洗脱液对活性C1-INH进行分离,确定最佳的盐离子浓度。结果在弱酸性pH(6.8)下,当PEG4000质量分数为12%,离心条件15 000×g、25 ℃、20 min时,IgM去除率>99%,且C1-INH的回收率>80%;在盐离子浓度为200 mmol/L时,产物中C1-INH的比活性最大(4.43 IU/mg),且绝大多数杂质蛋白得以去除。结论优化条件下,PEG4000能有效去除C1-INH制备原料中的IgM,且能保持较高的C1-INH回收率;CM离子交换层析能对活性与非活性C1-INH进行有效分离,并去除大多数杂质蛋白。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中国绝经后早期乳腺癌患者接受芳香化酶抑制剂(AIs)辅助治疗后的骨丢失情况。方法选择手术治疗后的雌激素受体(ER)和(或)孕激素受体(PR)阳性绝经后早期乳腺癌患者,服用来曲唑、阿那曲唑或依西美坦行辅助内分泌治疗。治疗前,患者填写生活方式调查问卷,进行基线骨密度和骨代谢标志物检测。治疗过程中,患者每年检查骨密度1次,随访并记录复发和死亡事件。结果2013年11月至2016年8月纳入符合入组条件的乳腺癌患者131例,基线骨量正常65例,骨量减少68例。69例服用来曲唑,52例服用阿那曲唑,10例服用依西美坦。中位随访43.7个月,100例患者可评价骨密度变化。股骨颈、全髋和腰椎L1~4骨密度逐年下降,其中第1年下降最明显,分别下降2.3%、2.4%和3.9%。2年间新发骨质疏松10例,其中8例发生在腰椎,均为基线骨量减少者。131例完成生活方式问卷调查的患者中,日常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的比例较低,分别为28.2%和7.6%;半数以上(52.7%)日常缺乏适度锻炼。结论绝经后早期乳腺癌患者接受AIs辅助治疗后骨密度逐年下降,其中第1年下降最显著,腰椎是发生骨质疏松的最常见部位。绝经后早期乳腺癌患者日常钙和维生素D补充不足比较普遍,应尽早采取防护措施,加强健康宣教。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应用胚胎外胚层发育(EED226)抑制组蛋白甲基化过度修饰是否具有抗癌活性并研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肝癌细胞株BEL-7402和SMMC7721,用不同浓度的EED226处理肝癌细胞4、6、8 d,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活性;5 μmol/L的EED226或者二甲基亚砜(DMSO)处理肝癌BEL-7402和SMMC7721细胞株48 h,分别采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检测EED226对肝癌细胞组蛋白3上的第27位赖氨酸的三甲基化(H3K27me3)的表达水平的影响和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Western blot检测EED226对肝癌细胞株的Bcl-2相互作用细胞死亡介导因子(Bim)和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因子1A(p21)的表达水平的影响。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EED226能强效抑制肝癌细胞株BEL-7402和SMMC7721的增殖,抑制效应呈现明显的时间、浓度依赖作用。处理8 d后,EED226在两个细胞株中的半数细胞活性抑制率(IC50)分别为0.8 μmol/L和0.9 μmol/L。分子机制研究结果显示,2个肝癌细胞株分别经EED226处理与DMSO处理后H3K27me3的表达相比较显著下降。在BEL-7402和SMMC7721细胞中,EED226处理组H3K27me3的下游基因Bim和p21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高于DMSO组[1.00±0.15比5.67±1.53(t=-5.266,P<0.01),1.00±0.05比6.67±1.53(t=-6.422,P<0.05)和1.00±0.25比6.30±1.50(t=-5.968,P<0.05),1.00±0.10比6.00±1.00(t=-8.61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应的Bim和p21蛋白质水平均显著升高。结论表观遗传调控新型抗癌制剂EED226能够抑制肝癌细胞中组蛋白三价甲基化过度修饰,进而解除对Bim和p21表达的抑制,达到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表明EED抑制剂具有一定的抗肝癌作用。
简介:摘要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odium-dependent glucose cotransporter-2,SGLT-2)抑制剂通过抑制近曲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尿糖排泄,发挥降糖作用。近年来多项大型随机化临床试验证明此类药物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风险。SGLT-2抑制剂的心血管保护作用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本文总结SGLT-2抑制剂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利尿排钠、心室重构和心功能、钠氢交换体、心肌能量代谢、动脉粥样硬化及神经激素调节等降糖作用之外可能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对老年人磁控胶囊胃镜(MCE)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接受MCE检查的老年患者(≥60岁)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分为2组,比较2组的胃视野清洁度、黏膜可视度、疾病检出率及不良反应事件情况。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MCE胃视野清洁度和黏膜可视度积分的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2组患者疾病检出率的差异。结果共纳入93例患者[男性70例,中位年龄75.0(60~93)岁],未应用质子泵抑制剂组(N组)54例;应用质子泵抑制剂组(P组)39例。N组胃总体视野清洁度评分高于P组[22.0(6.0,23.0)分vs 19.5(11.0,23.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186,P<0.001)。N组胃总体黏膜可视度评分高于P组[18.0(6.0,18.0)分vs 17.0(11.0,18.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158,P=0.031)。N组患者的整体胃视野好于P组,尤其是胃底、胃体部视野更清晰。N组和P组胃部病变总检出率比较(57.4% vs 5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3,P=0.558)。2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及胶囊滞留。结论对于老年人群,应用质子泵抑制剂虽会影响MCE视野,但不影响病变检出率,MCE对老年人群是安全的检查选择。
简介:摘要炎症在众多疾病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核苷酸结合寡聚化域样受体蛋白3(nucleotide 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 like receptors protein 3,NLRP3)信号通路是其中关键的一环。NLRP3可通过自组装后形成炎性小体激活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进而激活IL-1β和IL-18前体引发炎症;而马来酸胺乙基青蒿素、骨化三醇、非诺贝特、MCC950、白藜芦醇等药物则可通过抑制NLRP3信号通路的不同位点(如促进核转录因子κB、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NLRP3等)的表达以降低IL-18和IL-1β的表达,进而实现控制氧化应激和慢性炎症进展,最终实现治疗干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AMD等眼病的目的。目前NLRP3信号通路抑制剂治疗眼病的相关研究尚停留在较为早期的动物模型及体外实验,其于眼科疾病的应用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272-277)
简介:摘要大约30%的原发子宫内膜癌(EC)为高度微卫星不稳定/高突变(MSI-H)型,13%~30%的复发性EC为MSI-H或错配修复缺陷(dMMR)型。鉴于EC中存在免疫失调,免疫检查点阻断(ICB)已成为肿瘤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既可用作单一疗法,也可与细胞毒化疗、其他免疫疗法或靶向治疗联合使用。在MSI-H型或dMMR型晚期EC中,PD-1抑制剂多塔利单抗和帕博利珠单抗的缓解率分别为49%和57%,而PD-L1抑制剂阿维鲁单抗和度伐利尤单抗的缓解率分别为27%和43%。在微卫星稳定(MSS)型或PD-L1阳性的晚期EC中,PD-1抑制剂纳武利尤单抗和多塔利单抗以及PD-L1抑制剂阿替利珠单抗、阿维鲁单抗、度伐利尤单抗均有一定程度的抑癌活性,缓解率为3%~23%。基于一项Ⅰb/Ⅱ期研究得到的实质性成果,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于2019年加速批准仑伐替尼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治疗非MSI-H型或非dMMR型、治疗后进展的晚期EC。尽管目前的研究成果意义重大,但深入理解疾病缓解和耐药的分子及免疫学驱动因素对优化下一代EC治疗研究的设计至关重要。
简介:摘要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肺癌的治疗中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免疫检查点种类较多,包括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ITIM结构域蛋白(TIGI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黏蛋白3(TIM-3)等,与免疫治疗的疗效及耐药密切相关。PD-1/PD-L1抑制剂已被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及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肺癌的一线治疗,可延长患者的总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期。CTLA-4抑制剂或TIGIT抑制剂联合PD-1/PD-L1抑制剂的双免疫治疗亦取得良好疗效,但可能发生更严重的不良事件。KIR及TIM-3靶点与免疫治疗的耐药性密切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肺炎(CIP)的临床及CT影像学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1日至2021年10月31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所有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的2 067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系列胸部CT图像,并按照CIP诊断指南纳入CIP患者,分析其发生率、开始用药至出现CIP时间、用药周期、影像学特征、影像学模式、CT分级及转归等。采用χ2检验比较有、无肺基础疾病患者CIP的发生率。结果2 067例接受ICI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中,67例出现CIP,CIP发生率为3.2%。386例肺部有基础病变患者CIP发病率(7.00%,27/386)与1 681例肺部无基础病变患者CIP发病率(2.4%,40/1 6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32,P<0.001)。开始用药至出现CIP时间为7~367 d,中位时间52 d,用药1~12周期,中位周期为2周期。CIP的影像学征象以磨玻璃影(54例,80.6%)、实性结节(26例,38.8%)、实变(25例,37.3%)、网格影(24例,35.8%)为主;CT表现模式以机化性肺炎(OP)模式(34例,50.7%)最多,其次是弥漫性肺泡损伤(DAD)模式(14例,20.9%);CT表现分级为低危级26例,中危级17例,高危级24例;43例低、中危级患者中OP样25例,占比58.1%,24例高危级患者中DAD样13例,占比54.2%。52例随访病例中43例初始未干预,其中23例患者病灶进展,17例病灶缩小,3例病灶完全吸收。随访患者中8例病灶吸收后或停药后出现复发。结论CIP患者的影像表现以磨玻璃影、实性结节、实变、网格为主,影像学表现模式以OP和DAD模式为主,高危级别中DAD占比最高,低、中危级别中OP占比最高。有肺基础病患者更容易得CIP。
简介:摘要在治疗肺癌的过程中,免疫治疗逐渐成为最热门的治疗手段,一线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开启了肺癌治疗的新格局。多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的获批,掀起了免疫治疗的热潮。但是,在治疗过程中,由于激活免疫细胞或者达到免疫最大化,部分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s)。如果缺乏严格的治疗措施,患者会因病情进展或者因irAEs而危及生命。多项临床研究证实ICIs在肺癌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但ICIs治疗带来的不良事件仍不可忽视。文章总结了临床研究中肺癌患者出现的不良事件的特点,同时简要介绍肺癌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irAEs的注意事项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