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4 个结果
  • 简介:欧阳修的《诗经》诠释以古今相通的“人情”作为推究义以及鉴别先儒注疏得失的重要诠释尺度。他的“人情”诠释理念,发掘了《诗经》这一儒家经典独特文本类型蕴含的诗人的生命情感体验.在对文辞的情感表达与意境构造的诠释上,一定程度地突破了汉儒的讽喻诠释传统。

  • 标签: 欧阳修 诗本义 诠释学 人情 讽喻
  • 简介:透过经学诠释学的视域,儒家以“思无邪”为中心的《》教观,是历代儒士在《》之为“义之府”的前理解中,对《》教意义在此时当下的筹划、构建及修正。作为第一位自觉的《》学诠释者,孔子断章取义,引《》论《》,以“思无邪”本文的字面意义对《》教的意义予以概括性的规定;《毛诗序》则将“思无邪”的整体意义规定为一种政教类型,视《》本文为一个内在一致的统一体,以“美刺”言,形成从整体到部分融贯一致的封闭的诠释循环系统:朱熹则以对本文实际真理的肯定修正“美刺说”.并在“劝善戒恶”的层面,重新构建了“思无邪”之“使人得其情性之正”的去邪归正的《》教观。

  • 标签: 经学诠释学 《诗》教 思无邪 诠释学循环 完全性的先把握
  • 简介: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诗歌以模仿维多利亚浪漫主义诗人为能事,其诗歌节奏死板僵化,不利于诗人客观地再现诗性体验。庞德本着自己“日日新”的创新诗学,在《华夏集》的翻译中注重意象的叠加与并置,创造性地使用绝对节奏,实现了对美国诗歌韵律的创新,引发了轰轰烈烈的自由运动,对韦利等后世诗人译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标签: 绝对节奏 自由诗 庞德《华夏集》
  • 简介:闻一多先生已逝世60余载,在其47年的人生历程中,留下了“为万民鼓与呼”的丰功伟绩,写下了文、史、哲融会贯通的理论巨著与灵动有力的诗歌作品,铸就了“正直、崇高、善良”之美德,而且体恤民生疾苦,以正义的言行影响着社会与人心。因此,闻先生实为“社会之良心”,可谓现代诗人中的“脊梁”。

  • 标签: 诗歌作品 闻一多 艺术内涵 诗魂 人生历程 丰功伟绩
  • 简介:本文立足于经典的阐释学重构,从三个方面对《》被经学化这一命题进行阐释学关照,认为,首先,《》之文本就具有无限敞开的阐释空间;其次,“乐舞”三位一体坍塌后,“凡圣贤之言《》,主于声者少,而发其义者多”的阐释策略又造成了阐释者的意义强加和文本意义的转换;再次,《》被作为真理话语建构的文本依据,在与儒家知识分子以及皇权意识形态相互塑造的历史进程中。其权威地位才逐渐得以确立。在这三重因素的合力与互动中,由《》向《诗经》的经学化转换将是其不可逃避的宿命所在。

  • 标签: 《诗》 经学化 阐释学
  • 简介:咏物于齐梁时期大量出现,齐梁咏物的数量远远超过了之前所有咏物之和。故王夫之曰:“咏物,齐梁始多有之。”那么,齐梁诗人认为咏物的本体是什么呢?齐梁诗人在论著中多次表达了诗歌创作的实质是抒发情性。而梳理从先秦到齐梁时期,文人对“情性”观念的演变和齐梁咏物创作实际的考察,则让我们更精确的理解齐梁诗人的情性观,并对齐梁咏物本体的认识更加接近事实。

  • 标签: 齐梁时期 “本体” 咏物诗 情性观 诗人 诗歌创作
  • 简介:由于明初士人的诗学理论具有易代之际典型的过渡特点——即立足于理学的大背景之下,与朝代初兴所推行的风雅政教观念有所应合,但又受到祧宋归唐思想的影响,带有文学审美性质的反理学倾向;因此,明初士人对李白诗歌风雅正音内涵的挖掘,以及对李诗豪放飘逸之艺术个性的无法回避,出现了理论上的矛盾交错,这使得明初对李白的理论评价,呈现出比元代更为明显的理学与文学相融通的特征以及艺术审美趋向。

  • 标签: 李白诗歌 明初 审美类型 选诗 批评 艺术个性
  • 简介:考察纷繁复杂的20世纪90年代的汉语诗坛,我们不难其尴尬语境中读到汉语诗歌写作的粗粝的精神本质:激进的美学锋芒正在日益地钝化,玩弄语言的拼贴游戏,精神空间被肉体欲望的碎片填充,与无聊、琐碎、庸常的日常生活达成和解。

  • 标签: 20世纪90年代 诗歌写作 王家新 精神本质 精神空间 日常生活
  • 简介:英国学者西蒙·沙玛说:“风景首先是文化,其次才是自然;它是投射于木、水、石之上的想象建构。”也就是说,所有的风景都是有意识的,特别是对诗歌而言。诗人沉浸于观看,在一个特定的位置获得对风景的感知和控制,从而让风景得以成型,这意味着以某种秩序建构一幅图画:它的色彩、线条和次序。而这个过程,从实践过程讲,非常具体,而从想象力角度讲,又是极其抽象。

  • 标签: 毕晓普 现代诗人 毕肖普 沙玛 射于 雷顿
  • 简介:欧阳修的"穷而后工"的诗学思想不仅受到屈原、司马迁、韩愈等人的纵向影响,而且与其自身的易学思想密切相关。欧阳修在易学理论中提出的"物极而必反"的思想,以及他在解释《困》卦时提出的"困极而后亨"的命题,实际上可视为其提出"穷而后工"这一命题的最直接的的思想渊源。

  • 标签: 欧阳修 “物极而必反” “困极而后亨” “诗穷而后工”
  • 简介:白驹过隙.倏忽之间,新世纪的脚步已走到2004年.回顾这几年来华文散文诗坛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无论是躁动、跃动、律动,还是低迷、沉思、清醒,我们不能不讶异于这段历程之中的变数.在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日常、人与心灵及人与人之间等等因素的相互关联驱使下,尤其是在世俗化和商品化的大潮席卷下,新世纪以来即近年来的散文诗坛依然是扑朔迷离,众说纷纭.而今,即使站在2004年的坐标点上,某些结果似乎还是难以断言或过早下结论.

  • 标签: 华文散文诗 大众文化 审美意识 艺术风格
  • 简介:脱离现实、无所作为的诗人喜欢梦游,最易陷入泛抒情的泥淖.凌空蹈高,虚无飘渺,没有确定的对象,指代模糊不明,所抒之情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流于空洞,失于浮躁,表面上是在提炼共性的东西,实际上缺乏可感可触的生活意蕴和个性特色,作品的概念化和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

  • 标签: 诗人 地域性 谢幕 写作 同质化现象 个性特色
  • 简介:<正>中流抒情诗集《鹿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第一版),辑诗人五、六十年代之交和七、八十年代之交的诗作六十五首,从其形式上可划分为三类:(一)两两分段的信天游体;(二)四四分段的传统民歌体;(三)二四相间分段的十四行体。第一类最多,共三十一首;第二类次之,有二十四首;第三类最少,只有十首。这些虽都是自由体新诗,却又有着鲜明的格律化特色,而第三类就更能全面体现诗人的独特风格,其格律化特色也最为突出。这些十四行体诗作集中表现了诗人在新诗形式的探索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分析这些十四行,可以看出其格律化有如下表现:

  • 标签: 艺术特色 六十年代 八十年代 独特风格 艺术成就 信天游
  • 简介:<正>何其芳(1912.2.5——1977.7.24),生于四川省万县.当他“还是封建家庭里的小孩子的时候,就在那些迟迟的日影爬过墙壁,孤独的夜鸟飞鸣在天空的私塾的日子里,文学,自然也只能是封建社会的文学,就走到(他)的生活里来了.它好像是无边的黑暗里闪耀着惨白的光辉的灯火.”然而,当时他“既然不懂得就是那种不满意的寂寞的日子也是建筑在对于别人的劳动剥削上,自然更不可能辨别那些封建的文学的有害方面”.1929年到上海人吴淞中国公学预科.1930年

  • 标签: 何其芳现象 中国新诗 《预言》 《夜歌》 作品 卞之琳
  • 简介:全球化进程必然导致民族文化与文化全球化的冲突。对于处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处的新加坡华文旧体的创作和传播而言,既要坚持古典文学样式的写作,又要面对新加坡多元社会的文化洗礼。对于这一文学现象的研究,即中国古典文学种类的海外生存现状,以及在中外的对话、交流中反观我们中国古典诗词在当代的生存的问题,是具有现代意识与前瞻性的论题。

  • 标签: 文化特质 新加坡 旧体诗 后殖民主义 华文 中国古典文学
  • 简介:2007年11月11日,由中国现代文学馆、文艺报、河南文艺出版社和中外散文诗学会联合主办的"纪念中国散文90周年颁奖会暨《中国散文90年(1918-2007)》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隆重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中

  • 标签: 中国散文诗 中国现代文学馆 作家 副主席 出版社 陈建功
  • 简介:王云这部论著以20世纪之前的泛现象作为主要的述评对象,而这一直是诗歌研究和文化研究的盲区。本论著的目的在于借助中国古代诗歌的观照,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重新评估西方前现代诗歌。

  • 标签: 中国古代诗歌 西方 参照系 前现代 传统 20世纪
  • 简介:晚唐五代格的大量出现是“儒者”主体意识与诗风极盛背景相结合之产物。与以科举为导向的经学教育相交织,成为孤寒沉沦之士修身立心之要途。作为诗歌创作形态的“苦吟”也因此被赋予了彰显儒者之心的深意,形成了风骚雅正的基本诗学思想。同时,又将以《毛诗正义》为核心的“比兴”“讽刺”理论加以拓变,形成“物象比”“内外意”等新批评概念,对晚唐诗的重立“意”以及隐喻化和象征性思维也有深刻影响。进而,又从“道”与“格调”两大层面提升了近体的诗学、诗史地位,其在唐诗学形成中的独特价值不容抹杀。

  • 标签: 诗格 儒者 苦吟 毛诗正义 比物讽刺 诗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