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我六岁习字,家父作班禅额尔德尼九世活佛造像,命我题字,并悬诸室中。一日,越中大书画家徐生翁先生过访,见造像题字注视良久,后问我父亲题字为何人所书?答曰:"小犬所涂。"先生喜悦赞许,说此儿之字出诸自然,具天真稚朴之气,嘱我父善加诱导,以求进步。抗日战争初期,我离开绍兴,万里寻父于广洲湾(今湛江市),先生则在绍兴,天各一方。但父亲不时的向我讲述生翁先生的人品艺品,令我敬仰不已。由于小时先生对我的嘉勉和启导,故我在家破人亡的遭遇下,仍不废书画练习。抗日战争胜利的第二年,我从湛江返回绍兴,并携劫后余物——两幅先生早年书画作品拜访先生,不意先生阅后自
简介:三年前,当我和朋友第一次驾车翻越罗坪山海拔3000多米的丫口时,大雨和大雾紧紧地包围了我们。那是上午,天地间却是一派无边无涯的迷漾和晦暗,雾灯完全地丧失了作用。
简介:中国古老的灯彩艺术,据说始于西汉,兴于隋唐,盛于南宋。二十世纪人称"江南灯王"的回族穆斯林何克明,从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和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挖掘提炼题材,创作了大量灯彩作品。他一改传统制作方法,用我国享誉世界的丝绸、绫罗、锦缎为材料,独树一帜,创立了"立体动物灯彩"流派。其工艺之精湛、造型之生动、色彩之艳丽,达到令人目不暇接、拍案叫绝的境界,为我国的灯彩艺术留下了许多光彩夺目的瑰宝。何克明老人于1989年12月11日无疾归真。按风俗,墓碑不宜冠亡人生前头衔。我作为公墓管理所主管,擅自破例,建议家属为他刻上"江南灯王"四个字,以展示这位穆斯林民间艺术大师的成就和风采,供后人敬仰。何克明走过的九十五年漫长历程,坎坷、曲折、传奇。他生长在一户南京籍贫困穆斯林
简介:代的问题:同一个十年出生的三代作家在分析阐释作家文本意义、价值时,文学研究者通常将花大量时间投向作家作为个体存在于历史时空里一路走来的"佯长身影"研究,对"时间流"、出生地、出生年龄、生长环境、生存背景的研究一定程度上主宰着研究者把握作家内心世界的颉颃高低.在前现代社会,文学地域色彩的根性尤其浓郁,士大夫、诗人对家乡文化依赖、偏好终其一生;进入后现代社会,文化全球化使得作家不能恒定固守文化"根性",那种寻找"文学的‘根"集体行动只能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昙花一现,而况这些作家有一个同样的烙印:20世纪50年代初中后期出生的有插队和知青、红卫兵经历的一代人,郑义、韩少功、梁晓声、叶辛、李杭育、郑万隆等,意识形态的恒定不变使得十年出生的人成为一代人,发出声音毫无疑问也是同一口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