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北宋时期,在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下,扬州总人口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下至南宋,扬州作为南北政权对峙的前沿地区,人口总数虽不及北宋整体水平,但不断增长的趋势并未改变,而且淮东地区的在城人口占有一定的优势。人口的增长是宋代扬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以往认为宋代扬州相对衰落的观念过于笼统,忽视了宋代扬州区域、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面。南宋扬州人口流动性较为突出,其中军兵的遣入较北宋时期更为明显,反映出扬州城市属性从经济性向军事性的转变。

  • 标签: 宋代 扬州 人口状况 经济发展 城市属性
  • 简介:对于辽代人口总量,学界研究众多,但多据户数推算人口总数。吴松弟《辽代人口新考》认为辽代户丁数据中,丁更为可靠,利用统计数据来推算户均丁数,进而根据丁数推算新的户数,再结合户均人口推算人口数。这一研究方法显得独树一帜,在辽代人口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传世文献所载的丁数实为兵数,并非中原王朝传统意义上的丁,亦非一户中所有壮年男丁。《辽代人口新考》用统计数据推算户均丁数的前提不存在,具体计算过程亦有问题。对于失载户口的估测,《辽代人口新考》在方法论上没有新意,某些部分缺乏说服力。至于传统赋税意义上的丁籍,辽代的终止年龄很可能要高于五十岁。

  • 标签: 辽代 人口 丁户关系
  • 简介:多民族社会的现代进程加速了族际流动。在此过程中,不同民族成员身份的认同都有其核心的构成要素——族性。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过程中,民族成员个体的族性会随之发生一定程度的变迁。这种变迁既有伴随着少数民族成员的城市适应和融入而产生的族性的内嵌和交融,也有伴随着少数民族成员城市融入的社会紧张和社会排斥而产生的族性表达和彰显。

  • 标签: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族性 族性变迁
  • 简介:以水利为切入点,梳理地方社会史,是水利社会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治水”到“水利共同体”,再到强调“水利区域社会”,是水利社会学经历的大致脉络。藏区的水利研究在这方面尚属空白。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巴塘县境内不同的水利设施见证了不同群体的交往史,层累式的水利工程,不仅逐渐形成了巴塘城区的人文区位格局,也隐喻着巴塘地区的历史变迁。其中,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在发生,不同的民族群体,在水的流动之中,逐渐把边界模糊,形成了巴塘多民族和多元文化交汇的局面,这正是区域社会独有的历史发展路径。

  • 标签: 水利 水利共同体 巴塘 社会史
  • 简介:本文运用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并结合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及部分研究成果,利用纵向和横向比较的方法,分析了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和100万人口以上各民族人口的增长、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受教育程度、婚姻以及就业的行业职业分布的变化情况。

  • 标签: 少数民族 人口发展 分析 六普
  • 简介:四川是一个回民人口相对较少的的省份.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赛典赤*赡思丁任陕西五路西蜀四川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元大德八年(1304年)赡思丁第三子忽辛出任四川行省左丞,实行军民屯田制,他们的部属、家眷、工匠、阿洪、随行商人也来到四川,形成较具规模的回民定居人口.明末张献忠转战四川,烽火连绵,四川人口大减.清初实行"湖广填四川"大规模移民政策,从湖南邵阳等地迁移来大批回民.据卷八记载:当地马姓苏姓回民后裔,除一部分留居宝庆(邵阳)外,有的迁四川成都、泸州、隆昌、富顺、内江、绵竹、罗江、孝泉、新都、土桥、罗江等县镇.又据该地记载,康熙至乾隆年间,有较多的人迁往四川成都府、嘉定府(今乐山)、叙州府(今宜宾)、犍为、隆昌、郫县等地.载,苏氏先后迁徙四川的,有成都市以及隆昌、仁寿、松潘、犍为、武胜、郫县、达县、绵竹、荣县、宜宾、江油、懋功(今小金)、广元、乐山、南溪、庆符、内江等18个市、县,可见当时迁徙规模之大.乾隆和同治年间,清王朝对西北回民血腥镇压中,一部分幸存者逃到四川仁寿青杠桠、成都土桥乡等地定居,同治十二年(1873年)清廷将被俘的1000多户回民编成7个营,押至新都唐家寺、郫县安德堡等地管制屯田.现在四川的马姓回民中,尚有"湖广马"、"陕西马"的称谓,反映的就是上述不同的历史事件.

  • 标签: 四川 实行 行商 人口 商人 民屯
  • 简介:本文从人口流入地与流出地的差别、距离、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等方面论述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构成特点,叉从人口流出地分布、行业分布等层次论述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分布特点,最后从个人和社会多重角度分析了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动因。

  • 标签: 少数民族 流动人口 构成 特点 动因
  • 简介: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包括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式和各种社会心理。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人口迁移运动,大批东部沿海沿江地区的人口被迫向西部后方内迁,对后方社会的变迁产

  • 标签: 抗日战争时期 广西 人口迁移 社会心理 社会思想观念 社会意识
  • 简介:一、引言贸易中介性行业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作为城镇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察区域社会经济变迁的一个重要侧面。近年来,城市商业史的研究己成为经济史研究的热点,并取得了一大批学术成果,这些成果着重对唐宋以来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作了相当深入的探讨,

  • 标签: 民族经济融合 西城镇 经纪业 近代 商品经济发展 社会经济变迁
  • 简介:为了系统研究安徽地区城镇的历史变迁,总结历史上安徽城镇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由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万清牵头组织、安徽城市研究中心主办的“安徽地区城镇历史变迁研究”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9月28日在合肥举行。来自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巢湖学院、宿州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安徽省住建厅及安徽省方志办的有关同志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主要围绕安徽地区城镇历史变迁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具体内容等方面展开了热烈讨论。

  • 标签: 历史变迁 城镇发展 学术研讨会 安徽省 研讨会综述 社会科学院
  • 简介:本文通过对山东东部沿海地区(主要是青岛、烟台和威海三市)少数民族人口流迁的现状、特征、影响和解决途径四个方面的研究,探索新时期少数民族流迁问题的规律,寻找解决矛盾的根本途径,揭示做好少数民族流迁工作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安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的重要作用.

  • 标签: 山东东部沿海地区 少数民族人口 人口流迁
  • 简介:扬州在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明代江浙一带比较重要的回回人口活动区。前辈学者对该地的伊斯兰发展及其回回人口的来源己作了不少重要研究。如,对扬州回回人口来源的研究方面,田坂兴道曾提到,明成祖迁都北京使善于经商的回回吸引到京杭大运河一带的城市,这其中就包括扬州。但他没有注意到明代前期的军事调动对扬州回回来源的影响,

  • 标签: 回回 扬州 人口 中心 卫所 中国伊斯兰教
  • 简介:1979年9月14日上午,北京大学召开了隆重的为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先生彻底平反、恢复名誉的会议。马寅初先生因身体不适,不能到校,特委托他的夫人王仲贞、女儿马仰惠和孙子马思一代表他参加会议。教育部副部

  • 标签: 马寅初 人口增长 《新人口论》 人口问题 北京大学 社会主义
  • 简介:18世纪中期,清朝统一新疆。在清政府的鼓励下,内地(尤其是陕甘地区)人口向新疆的流动趋势逐渐加强。随着以汉人为主的流动人口的增加,有关这些人的各种犯罪活动也随之增加,而犯奸案例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以嘉庆时期新疆的犯奸案例为线索,主要对此类犯奸案例中犯奸者的组成、社会经济地位、社会关系和家庭背景,移民中的性别失调以及异民族之间的犯奸案例等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作者进而分析了内地人移民新疆的动机、内地人的新疆认知以及伊斯兰文明对内地人移民新疆的重要影响。

  • 标签: 人口流动 嘉庆时期 新疆 案例 性别 性犯罪
  • 简介:<正>2010年8月16日,在省城联社会议室召开了《山西省志·城镇集体工业志》篇目研讨会。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李茂盛,党组成员、副主任张晓光及省志二处处长任小燕等5人来到省城联社,与山西省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党组书记、主任李荣钢,副主任杨晋才及部分编纂人员就《山西省志·城镇集体工业志》篇目的设置进行了交流座谈。

  • 标签: 城镇集体工业 地方志办公室 编纂人员 副主任 交流座谈 修志工作
  • 简介:通过'非顶级特色城镇风貌'概念的提出和对其重要性的初步论述,引发学术界的关注,研究其范围、含意、评价体系及与'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等经典保护方法的相互关系,并尽快采取措施,保护研究这一容易被忽略且在快速消失中的遗存。

  • 标签: 非顶级特色城镇风貌 价值评估 保护
  • 简介:本文以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满文录副奏折》等满文档案为中心,与正史、地方志和报刊资料相互印证,梳理并分析了清代柳条边外城镇火灾的特征、原因,火势扩张的因素与态势,进而总结火灾对旗人、民人生活的危害以及衙署损失的情况,探讨火灾的惩罚措施与接济方式,提出适合于柳条边外城镇特征的火灾预防措施。

  • 标签: 满文档案 火灾 清代 柳条边 城镇
  • 简介:清代(1840年前)的人口危机及对近代社会经济的影响田彤人口作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体,是社会生产力构成中的能动要素和生产关系的体现者,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必要前提条件。人口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必须互相适应。如果人口的增长与生产发展相...

  • 标签: 人口危机 近代社会 人口过剩 中国近代 人口增殖 人口问题
  • 简介:<正>避暑山庄创建于18世纪初,最后完工于18世纪末。山应兴建近百年,历经康、雍、乾三朝,这个时期,清朝政府不仅完成了统一边疆大业,进一步巩固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而且在经营、开发边疆过程中,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了边疆与内地的关系。在清代开发祖国边疆过程中,以长城边外的开发最早,而山庄的兴建几乎与边疆开发同时起步,同时发展。康乾时代出现的人口北迁高潮及北疆初具规模的开发成就,这些都为山庄的兴建创造了一定的社会条件。本文将以这一时期内地流民北移.清政府对策以及边外地区土地开发与农业生产发展对避暑山庄兴建的影响,作一初步探讨与研究。

  • 标签: 蒙古地区 喀喇沁 康乾时期 清朝政府 边疆开发 蒙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