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5 个结果
  • 简介:台中东势客家的归属,以往有过许多争议。董忠司(1987)认为是“中部四县”,罗肇锦(1990)归入饶平,洪惟仁(1992)则说“声调上是四县类型,而潮州饶平味道甚浓。”直到1997年,台中县大甲河客家协会探访广东大埔县后,即对外声称东势是大埔

  • 标签: 客家话 中东 起源 大埔县 声调
  • 简介:各种文论史、文学批评史都比较注意对诗话、词话、曲的研究。其实从南北宋之际起,还出现一种四六,如王銍《四六》、谢伋的《四六谈麈》、洪迈的《容斋四六丛谈》、杨囦道的《云庄四六馀》之类,也对文论和文学批评提出了不少重要观点,值得我们给予必要的重视。本文拟对此略作论述,希望引起文论史家和文学批评史家的重视。任何文论和文学批评,都是对文学创作的总结。宋代四六的出现,正是四代四六文发达的产物。宋初前八十年,骈骊之风盛行,但大体未脱唐人窠臼(所谓'犹沿于古意')。唐代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古文运动,并未能取代骈文,相反,在晚唐、五代及宋初,骈风复盛,太祖、太宗、

  • 标签: 四六话 容斋四六丛谈 文学批评史 文论史 古文运动 杨囦道
  • 简介:<正>《经典释文》是汉典音义的代表,在中国古代音义类辞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语文辞书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价值自不必说。但毋庸置疑的是,今本《经典释文》已非《经典释文》的原貌。这种改变不管是《经典释文》一书在历史流传过程中的自然成之,还是后人有意为之,都已是不争的事实。若我们对此没有正确认识,并加以高度重视,我们就难以认识《经典释文》的原貌,我们对《经典释文》的研究及所取得的成

  • 标签: 《经典释文》 语文辞书 音注 《集韵》 秋官司寇 流传过程
  • 简介:明清之后,批评家公认李清照的词可以和词史上任何一个大家相提并论。明清女词人写作的时候,已经不再关心李的改嫁问题,可见她们在确立自己的创作经典时,关注的主要是词的文学体性。明清女词人对李清照的推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其作品中的某些精彩语意的欣赏,一是追和其作品。明清的女词人或许没有什么具体的文学批评着作,但她们以自己的创作加入了对李清照形象的建构,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学批评,而在这一过程中,她们也建构了自己的形象,使人们从一个侧面看到明清两代女性文学的兴盛。

  • 标签: 李清照 明清 女词人 经典 建构
  • 简介:跨入21世纪,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施全方位可持续发展战略,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关键时刻,山西省“九五”期间立项的重点文化建设工程、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纂的《山西大典》出版更具有特别意义。这部815万言,1.8万余辞条,1092页彩图5000余帧照片的三卷集成巨制,浓缩了山西历史和当代的百科信息,为认识和开发山西提供权威性科学决策资料依据。

  • 标签: 《山西大典》 中国 编纂工作 体例特点 创新意义
  • 简介:忌讳是人类社会中普遍的文化现象,最早的忌讳,是在原始人的无知与支配下产生的,表现为神秘型的禁忌。而趋吉避凶更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若是此心理反映在语言上,这时各国或各地方言的言语禁忌或委婉表达便是十分常见的现象,本文透过英语、汉语、客方言中的语言禁忌现象,了解其异同之处,以及语言禁忌产生的原因与影响。

  • 标签: 语言禁忌 客家话 人类社会 原因与影响 文化现象 社会心理
  • 简介:<正>有清一代,正规的满语教学,持续二百数十年之久,故留下大量《条子》,皆为手抄本,无一部是出版的。清代官方多编辞典之类,罕见有语法、会话等教材成为一大空白。这个空白,由塾师的努力而补上了。民间塾师授课,无日不在编写教材,这就是《条子》,类似现在的会话,并将语法、句型、熟语、成语等熔为一体。学生终日读诵《条子》,背熟,练习口语,并有助于写成文章。因满语没有类似汉语言文

  • 标签: 条子 手抄本 咸丰 文书 满语 背熟
  • 简介:本书以照片这种视觉形象为主要表达手段,给人以真实感,并辅以相关的史料说明,以致图文互鉴、相得益彰.给读者留下过目难忘的深刻印象。图集最大的特点是真实性和可视性。

  • 标签: 《西藏文化大国集》 西藏 宗教文化 民间文化 书评
  • 简介:“文化借重”是指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为获得赢效的传播效果,自觉地利用其它优势或强势文化符号,将其作为传播的主题要素以助其传播成功的一种特殊策略。“刘三姐”在其文化传播过程中,形成了“误读”与“挪借”模式、“印象”模式、“寻找”模式、“经典重绎”模式、“异质同构”模式和“恶搞”模式等六种模式,以期由对“借重模式”的讨论而引发了今后如何对文化资源加以激活利用的思考。

  • 标签: 刘三姐 经典生成 文化借重
  • 简介:(三)"四书"中的《论语集注》"四书"包括《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它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编纂和注释的,从而使这四本书成为宣传其理学观点的基本教材。这四本书,在儒家诸多典籍中属于文字较少、意义明确显豁、字句又较为通达明白的,并集中反映了儒家思孟学派的主要观点。

  • 标签: 《论语》 编辑 流传 《大学》 《孟子》 《中庸》
  • 简介:近日,笔者有幸聆听了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专家关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的教学策略,他们建议在文章中用知人论世解读法,但这种解读法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主题挖掘或嫌深奥与牵强。一篇文章,如若非要通过查寻背景资料才能读出它的好处来,这样的文章也未免读得太吃力、太沉重了。况且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本就缺乏查寻资料的条件,对他们来说,赏读一篇文章最好纯粹地从文字出发。

  • 标签: 《春》 教学策略 朱自清先生 课堂教学 阅读体 句式结构
  • 简介:经典古诗文是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精华,不仅文体多样,同时还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对传承我国古代优秀历史文化思想有巨大作用。诵读经典,可以陶冶学生情操,颐养性情,修身养性。对于未经雕琢的小学生来说,经典诵读还有利于提升他们的朗读水平、语言水平、理解能力、文学修养、记忆能力等。为此,本文探讨经典诵读的作用及其教学方法,希望对同行教学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标签: 诵读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 历史文化 教育意义 经典诵读 文化思想
  • 简介:属粤中片的客家地区(惠州市、河源市、新丰县),除客家外,内部还有一种“蛇”(或称“蛇声”,“蛇”为地方文献用字)。最早介绍它的是周日健先生^[1],他在《新丰方言志》中说:“新丰方言有客家和水源两种,后者又称蛇声。《长宁县志》卷八提及‘开建之始祖,自福建而来则为客家音,

  • 标签: 粤中地区 客家地区 “蛇话” 性质 得名缘由 心理意识
  • 简介: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以注重感悟、体验的直观式的认知态度为特征,这就孕育了中华民族情感丰富、细腻旷远的艺术心灵。人们习惯于用鲜活而情绪化的审美方式去观照自然万物,以求达到心灵与自然相互感应、浑然一体的境界,超越具象的物质形态和时空界限,从中体验到宇宙本原之美。司空图在《诗品》中提出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命题,就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对这种传统的审美观照方式和主体应该保持的特定审美心境的认识。

  • 标签: 超以象外 文艺美学 审美心境 《诗品》 审美观照 环中
  • 简介:延续一百余年的盘古神话研究,可谓成果丰硕。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探讨,因而也得出不同的结论。关于盘古神话的原产地、族属,学界一直有南方说、中原说、西北说以及外来说。盘古神话产生的时间是本土说与外来说之争的重要立论依据;南方说与中原说均充分运用古籍文献、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资料、口头传承与民俗传承进行多重论证,各持其说。在这些论争中牵涉了学界对盘古与盘瓠、盘古与伏羲关系的不同探究。反思盘古神话研究,我们从研究方法上得到很大启示。对于还没有终结的盘古文化研究,我们倡导打破各自为阵的僵局,进行学术对话。

  • 标签: 盘古神话 外来说 南方说 中原说 盘瓠 伏羲
  • 简介:是疼痛,是缅怀,是感念,是思索……情感的激流终于抵达了思想的岛屿……自从9月28日晚钱先生远行后,这是我心海起伏的流向。先生散淡,浮世红尘名与利,世象纷繁轻与重,散淡何其难.先生坚守,从1957年发表《论'文学是人学'》,穿越60年的风雨沧桑,始终坚守修辞立其诚,何其难.而先生将散淡和坚守融合为一体,真诚为人,磊落处世,坚毅地走过崎岖的险境,从容地走过人

  • 标签: 传奇缅怀 导师钱谷 缅怀导师
  • 简介:笔者对逸散在甘川藏区民间的苯教经典进行了实地调查,接触到大量的民间苯教文献,从中选取了147篇经文,共计1280页,根据苯教传统分类为基础,重新分类编目,并做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总结了经文的特点及其中折射的文化信息。

  • 标签: 苯教 分类研究 民间 调查 藏区 甘川
  • 简介:本文通过对清前期皇宫精典建筑成就的研究,来进一步挖掘本原文化内涵,以发现和确认皇宫早期建筑内檐满族独创的装饰艺术图案.同时,在朝鲜史料中发现清前期皇宫彩画颜料的来源,这些填补清宫建筑研究领域空白的"小课题"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 标签: 建筑成就 满族装饰 文化内涵 颜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