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改良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获得随访患者30例,共45节手术椎体,均采用单侧椎弓根外侧入路改良椎体成形术。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本组病历,手术定位时间平均约5min,一次穿刺成功为43节椎体,一次成功率95.56%,骨水泥填入椎体平均注射量4.2ml,术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术前平均8.9±0.7分别降至术后24小时的2.3±0.5分、术后1周的2.0±0.4f分及术后3月的1.8±0.5分(P<0.05)。结论单侧椎弓根外侧入路改良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3月—2015年10月的47例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5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邻近椎体再次骨折作为观察组,在42例没有再次骨折患者中随意抽取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并对年龄、性别以及骨水泥注入量等相关因素影响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骨水泥渗漏、骨水泥注入量、腰椎骨密度、以及抗骨质疏松治疗方面(P<0.05)。结论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骨水泥渗漏、骨水泥注入量、腰椎骨密度以及抗骨质疏松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水痘患儿的临床护理。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儿科收治的66例患儿,将患儿进行对症治疗,并给予患者相关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组患儿经我院的精心治疗及护理,全部痊愈,无一例患儿出现护理并发症。结论对于临床上小儿水痘症状,主要以预防为主,一旦出现水痘应立即采取相应护理措施,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制定护理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腺样体扁桃体肥大的围术期安全护理研究。方法选择收治120例腺样体扁桃体肥大患儿,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安全护理,比较两组患儿围术期的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护理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术后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1.67%vs20.00%)、护理满意度(98.33%vs83.33%)比较均有差异(P<0.05)。结论小儿腺样体扁桃体肥大的围术期对其实施安全护理,可提高手术疗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可供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对椎体裂隙征(intravertebralcleft,IVC)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PVP治疗13例13个椎体病变,PVP采取经皮经椎弓根入路穿刺病变椎体,将针尖置于椎体前1/3处,将粉/液/对比剂比例为321的聚甲基丙烯酸甲脂(poly—methylmethaerylate,PMMA,骨水泥)注射入病变椎体,单椎体注入骨水泥5-10ml。结果全部病例成功手术。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及骨水泥外漏。施术后3天疼痛缓解12例,1例术后复查MR见同节椎体新发骨折,再次手术后疼痛缓解,止痛效果100%。结论PVP是治疗椎体裂隙征的一种止痛效果好,创伤小,操作简单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椎体强化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再发椎体骨折的临床特点以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3月—2017年4月间接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再发椎体骨折58例患者临床资料,对本组患者随访(12.52±3.46)个月,评价高龄、既往合并其他骨折病史、性别、糖尿病、骨水泥量与再骨折相关性,并完成Cox回归分析。结果本组对象相邻椎体骨折发生32例(55.17%),非相邻椎体骨折26例(44.83%);再骨折为术后3个月者19例(32.76%),为1年内再骨折者39例(67.24%);经多因素分析显示,既往合并其他骨折病史(P=0.015,HR=0.374,95%CI=0.179~0.842)、高龄(P=0.025,HR=1.048,95%CI=1.003~1.097)是预测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椎体强化术后再发椎体骨折原因主要与骨质疏松症自然病程有关,高龄与与既往存在其他骨折病史属于再骨折独立危险因素,对此临床需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含有左氧氟沙星的四联分阶段序贯疗法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80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初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治疗组45例,对照组给予兰索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疗程为7d。治疗组第1-5d给予兰索拉唑+左氧氟沙星;第6-10d给予兰索拉唑+甲硝唑+克拉霉素,疗程为10d。分别于PPI治疗结束后及结束后四周复查电子胃镜及13C尿素呼气试验评价溃疡愈合和HP根除情况。同时观察两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HP根除率及溃疡愈合率分别为88.89%、95.56%,均高于对照组(77.14%、91.4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7.78%、17.14%,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含有左氧氟沙星的四联分阶段序贯疗法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疗效优于标准三联疗法,且较为安全,是一种可供选择的一线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讨论难治性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给予三联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选择提供指导性依据。方法现选取笔者所在医院产科接收并治疗的难治性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92例,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划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例数均为46。胎儿娩出后对照组仅采取宫腔纱布填塞法治疗,实验组则采取三联疗法治疗,术毕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产后出血情况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7%,相较于对照组的73.9%显著更高(P<0.05);实验组产后2h出血量、产后24h出血量以及平均出血量较对照组均显著更少(P<0.05);两组均未见死亡病例,其他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实验组为4.3%,对照组为23.9%,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更低(P<0.05)。结论难治性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予以三联疗法治疗止血效果理想,相关并发症少,总体疗效确切,对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建议临床重视与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非梗死区导联ST段压低对梗死相关血管病变位置﹑合并非梗死相关血管的病变情况及梗死后心功能变化的判断价值。方法连续评价2009-2011年95例接受介入治疗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分析入院时心电图,根据是否存在Ⅱ﹑Ⅲ﹑aVF导联(下壁导联)ST段压低及Ⅰ﹑aVL导联(高侧壁导联)ST段压低分为四组。A组下壁导联ST段压低组(32例),B组高侧壁导联ST段压低组(20例),C组二者均压低组(9例),D组二者均无压低组(34例)。四组间进行临床资料﹑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CAG)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的比较。结果冠脉造影发现对于梗死相关血管(IRA)A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近段的病变发生率高于B﹑C﹑D组(P<0.05)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36.1%﹑63.6%,A组合并右冠状动脉(RCA)病变的发生率高于其余各组(P<0.05),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59.4%﹑75%,各组间其他血管病变及病变血管支数无明显差异(P>0.05)。A﹑B组ST段的压低幅度与左室射血分数有相关性(A组r=-0.44,P<0.05;B组r=-0.66,P<0.05),C组ST段压低幅度与左室射血分数无相关性(r=-0.23,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下壁导联ST段的压低能帮助判断梗塞血管的病变位置,非梗死区ST段的压低的导联数目和压低幅度对预后心功能的判断有一定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联疗法在反流性食管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本院收治的98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将98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莫沙必利+奥美拉唑+蒙脱石散)与对照组(莫沙必利+雷尼替丁)。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8.0%(48/4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5%(37/49),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症状积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反流性食管炎采用以莫沙必利、奥美拉唑和蒙脱石散为主的三联疗法进行治疗,能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使其尽快康复,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脂联素检测在女性RA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分别对59例女性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患者、30例其他风湿病组、30例对照组血清脂联素进行检测。同时检测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CRP、IL-6、RF、ESR、DAS28积分;比较脂联素与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女性RA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16.3±3.1μg/mL)明显高于其他风湿病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RA组脂联素与DAS28、IL-6、CRP相关(r=0.537、0.525、0.493,P均<0.01),与ESR、RF、CCP无关(P>0.05)。结论脂联素检测在女性RA患者中有临床应用价值,脂联素(adiponectin,AD)参与了RA的慢性炎症过程。进一步深入研究脂联素在RA病理过程中的意义,将有助于进一步阐明RA发病机制、为RA寻找治疗与干预新靶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