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论述了管道绝热施工的质量控制要点。遵循国家标准规范并结合国际石油石化工程自身特点列出国际项目中管道常用绝热施工要求。另外,参照国际海洋工程项目管道近年的工程经验,总结出国际石化项目的管道绝热施工质量及其技术要求。根据以往国际石化项目管道绝热安装工程的经验总结简述了安装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为后续项目提供参照经验。

  • 标签: []绝热层 管道 伸缩缝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迅速。工业规模和生产技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在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石化生产的节能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石化行业是典型的耗能行业。据相关统计,石化行业的年能耗约占全国工业总能耗的20%。因此加强石油化工生产过程的节能管理和能源控制,科学降低石油化工生产中的能耗,对于提高石油化工生产效率,促进石油化工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从石油化工行业出发,对保温节能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提出了一些看法,供有关人员参考。

  • 标签: 石油化工 保温施工 石化储罐
  • 简介:摘要:随着经济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低温气瓶主要用于储存低温液态工质,目前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如:储存液体火箭发动机燃料、作为氢燃料车储罐以及应用于低温生物学和低温电子学等。低温气瓶良好的绝热性能是实现储存低温液态工质的重要保证。低温气瓶一般由内胆和外壳组成。低温气瓶的漏热途径根据不同绝热方式而有所不同,以高真空多层绝热为例,其漏热途径主要有真空夹层之间的辐射传热、残余气体导热以及支撑构件导热等三部分。这些漏热情况导致储存在低温气瓶内的液体蒸发而压力升高,直至逸出造成浪费;同时,如果泄压阀发生损坏,甚至会引起重大事故。在某些野蛮作业场所不合格产品,更易引发事故。因此低温气瓶的安全必须得到保障。为了更快地获得高真空,层间绝热材料和吸附剂通常要被加热到一定温度并且维持一定时间,使得材料吸附的气体能够很快释放出来。目前,这种内加热方法被广泛应用在抽真空过程中。然而,由于绝热材料在过高温度下容易损坏,加热温度需要严格控制。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掌握绝热材料间的温度分布对于抽真空过程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 标签: 低温绝热气瓶 定期检验 分析
  • 简介:摘要:本文着重分析 STP超薄保温板的组成、保温性能,并结合现场实际使用情况,通过研究实际运用 STP超薄绝热保温板,将为此材料的推广使用打下一定的基础,并能有针对性的优化材料,提高系统的适应度。

  • 标签: STP超薄绝热保温板 热桥 系统性能 应用研究
  • 简介:摘要:为更好的实施节能环保理念,降低建筑工程整体能耗,现以"纸纤维素、植物纤维保温材料"2种绝热节能环保材料为例,研究了纸纤维素的优势以及其在建筑工程中的体应用。从改变建筑模式的基础构建、实现建材生产低耗高产2个方面入手,探讨了植物纤维保温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具体应用。根据绝热节能环保建筑材料的发展状况,从建筑材料系统化发展趋势、装配式建筑材料带动建筑保温节能建筑材料、冷库保温、气凝胶、多功能复合等,研究了其应用发展前景。结果表明:绝气节能的材料具有热学性质稳定、能源消费、安全无毒的、防火性能好等特点,符合建筑工程的应用需求。

  • 标签: 绝热节能环保材料 建筑工程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随着液化天然气(LNG)行业的快速发展,LNG储罐绝热系统作为保障LNG安全存储和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其设计与经济性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介绍了LNG储罐绝热系统的基本原理与结构,然后详细阐述了绝热系统的设计方案,包括材料选择、结构设计、施工工艺等,并对设计方案进行了经济性分析。最后,结合案例分析,对绝热系统的性能与经济性进行了综合评价。

  • 标签: 液化天然气 储罐 绝热系统 设计方案 经济性分析
  • 简介:一、西太平洋海域的共同调查(WESTPAC)每年冬季,日本水路部都组织测量船“拓洋”号实施WESTPAC(IOCSub—CommissionfortheWesternPacificRegion)观测,这项观测以监测西太平洋海域的海洋循环的长期变化为主要目的,使用的观测仪器有超声波流速仪、波浪计、盐度测定仪、营养盐自动分析仪、窄带多波束测深仪、连续水温、盐度、水深仪(CTD)、垂直水温连续测定装置(XBT)等,特别是人造卫星跟踪的浮标的使用,更有助于了解辽阔的调查海域鲜为人知的海流。图1为这项观测中获得的浮标轨迹。

  • 标签: 西太平洋海域 人造卫星跟踪 超声波流速仪 盐度测定仪 热含量 年变化
  • 简介:摘要:虽然近年来建筑行业的能源节约在各种技术领域都有所改善,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因此,为我国建筑的未来开发无害环境材料,应在适应本国建筑的基础上,在国外引进现代技术和节能保温,开发适合建筑行业的保温材料,提高我国建筑材料的性能。对于我们拥有建筑气候的五个最大区域,今后需要根据当地建筑行业调整无害环境的材料,加热外墙,开发新的隔热层,以减少污染,提高建筑寿命。高能效材料建筑行业的未来围绕轨道、结构、创新和效益展开。a)重视热能源建筑行业的发展、国内需求的创造和质量的把握;(c)扩大有效供应以满足发展需要;减少排放,保护环境。承担社会责任,维护公平竞争。本文对建筑工程中绝热节能环保材料的应用与发展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 标签: 建筑工程 绝热节能 环保材料 应用发展
  • 简介:2017年9月18日,《自然-地球科学》期刊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显示,尽管实现《巴黎协定》所定的将升温控制在1.5℃的目标并非不可能,但人们要下更大的减排决心。论文指出,根据此目标设定的碳预算,可用的碳排放剩余限额比此前预计的更多。

  • 标签: 升温控制 地球科学 目标设定 碳排放 论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基于18个CMIP5模式在RCP情景下的模拟结果,综合分析了全球升温1.5~4℃阈值下亚洲地区平均温度和降水以及极端温度和降水的变化,并着重对比了1.5℃与2℃升温阈值下的异同。结果表明:相比工业化前,在全球升温1.5℃、2℃、3℃和4℃阈值下,亚洲区域平均温度将分别升高2.3℃、3.0℃、4.6℃和6.0℃,高纬度地区的响应大于中低纬地区;降水分别增加4.4%、5.8%、10.2%和13.0%,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极热天气将增加,极冷天气将减少;极端降水量的变率将会加大。与2℃升温阈值相比:1.5℃阈值下亚洲平均温度的上升幅度将降低0.5~1.0℃以上,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增幅减少5%~20%,但西亚和南亚西部的降水则偏多10%~15%;极端高温的增温幅度在亚洲地区均匀下降,而极端低温的增温幅度在亚洲中高纬地区降低显著;亚洲大部分地区极端降水的增加幅度减弱,但在西亚会增强。全球升温1.5℃和2℃时,亚洲发生非常热天气的概率相比基准期(1861—1900年)均将增加1倍以上,发生极热天气的概率普遍增加10%;发生极端强降水的概率增加10%。

  • 标签: 全球气候模式 CMIP5 升温阈值 极端气候 气候变化
  • 简介:利用自适应控制模型对气候系统进行模拟,比较了基于不同参照基准年2℃升温目标下的金球允许排放路径,在评价各目标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种减排目标方案,进而根据不同分配原则计算了中国未来的排放空间。研究表明,实现较工业化前升温2℃较为困难,实现较1850—1900年和1861—1880年升温2℃目标的可能性较大。提出了较工业化前升温2.5℃、较1986—2005年升温1.0℃和较1850—1900年升温1.5℃三种可行的轻度、中度和高度减排目标。中国在主权、平等主义和支付能力分配原则下可获得约1/5的比例份额,在三种目标情景中排放空间逐渐降低,排放缺口依次增大。

  • 标签: 自适应控制 升温目标 排放空间 分配原则
  • 简介:【摘要】 在冬季生产中,针对含水较低且原油粘度较高的单井拉油点,在冬季生产中,容易造成回压升高,地面管线冻堵现象,增大了管线穿孔风险,严重的造成原油无法进罐,油井停井。针对这一 问题,进行水套炉 循环升温装置的研究, 利用感温器检测温度的变化,保证管线 温度维持在一个合理经济的水平上。

  • 标签: 水套炉 自循环升温 装置 介质 测试
  • 简介:《巴黎协定》正式生效,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提出新的机遇与挑战,也必将对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带来重要影响。本文结合IPCC发布的可持续发展(SSP1)、中度发展(SSP2)、局部或不一致发展(SSP3)、不均衡发展(SSP4)、常规发展(SSP5)5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以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准,综合考虑人口现状和发展政策设定不同发展路径下各省人口模型的相关参数,在全球升温控制在1.5℃和2.0℃时,对比研究中国和各省分年龄、性别、教育水平的人口演变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全球升温1.5℃时,SSP1和SSP4路径下总人口较2010年增加0.44亿人;升温2.0℃时,SSP2和SSP3路径下较2010年分别增加0.23亿和0.67亿人,SSP5路径下减少约0.12亿人。5种路径下中国人口将在2025—2035年达到峰值,人口峰值正处于全球升温1.5℃期间。(2)全球升温1.5℃时,除了东北地区和四川、安徽省外,多数省(市)人口均较2010年有所增加;升温2.0℃时,西北、西南和以东南沿海地区为主的发达省份保持较高的人口增量,其他地区人口开始呈减少趋势。(3)在全球升温1.5℃和2.0℃期间,大部分省份人口达到峰值,其中SSP3路径下广西人口最多,可达1.13亿,其他路径下广东省人口最多,达1.53亿。(4)未来中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比重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特征。与全球升温1.5℃相比,升温2.0℃时的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重,东北地区老龄化问题最严重。采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路径,全球升温控制在2.0℃之内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科学选择。

  • 标签: 全球升温1.5℃和2.0℃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 人口预估 分省 中国
  • 简介:基于气象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从西南地区降水年际变化规律入手,运用统计学方法从时空角度分析了与其相伴随的环流型和非绝热加热的关联。结果表明,当西南地区降水偏多时,东西向异常气旋、反气旋分别位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上空以及青藏高原西南侧上空对流层中、高层,西南地区对流层高层被异常偏北风控制,低层被异常偏南风控制,中层伴有较强的异常垂直上升运动,且与异常非绝热加热源区基本重合,而青藏高原西南侧上空对流层中层为异常的垂直下沉运动,且与异常非绝热加热汇区基本重合;反之亦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气候动力学方法揭示了导致西南降水异常的可能物理过程:高原西南侧爬升流的异常垂直运动通过影响南支气流向下游的水汽输送异常,进而导致西南地区非绝热加热异常,最终实现对西南地区降水的调制作用。

  • 标签: 青藏高原 西南地区降水 非绝热加热
  • 简介:本文基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5阶段(CMIP5)的17个全球气候模式,确定了1.5℃温升(相对于1861—1880年)的发生时间,预估了全球升温1.5℃时,北半球冻土和积雪的变化,并对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在3种排放情景下(RCP2.6,RCP4.5,RCP8.5)分别于2027、2026、2023年达到1.5℃阈值。当全球升温1.5℃,北半球多年冻土南界北移1°~3.5°,冻土退化主要发生在中西伯利亚南部。多年冻土面积在全球升温1.5℃时,在RCP2.6、RCP4.5和RCP8.5排放情景下较1986—2005年分别减少约3.43×10~6km(221.12%)、3.91×10~6km(224.10%)和4.15×10~6km~2(25.55%);北半球超过一半以上的区域雪水当量减少,只在中西伯利亚地区略微增加;北美洲中部、欧洲西部以及俄罗斯西北部减少较显著,减少约40%以上。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面积在RCP2.6、RCP4.5以及RCP8.5排放情景下分别减少0.15×10~6km~2(7.28%)、0.18×10~6km~2(8.74%)和0.17×10~6km~2(8.25%)。青藏高原冬、春季雪水当量分别减少约14.9%和13.8%。

  • 标签: 多年冻土 雪水当量 北半球 全球变暖1.5℃
  • 简介:利用北京地区13个气象台站1979~2005年的气温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1990~2005年的三期1:10万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在分析气象站点3km半径缓冲区内土地利用/覆被及变化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气温变化在不同下垫面状况下的差异,分析了北京地区3种主要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对气温变化趋势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建设用地对气温升高的影响最显著(0.822℃/10a),林地、草地、耕地混合类型次之(0.296℃/10a),林地最小(0.197℃/10a);2)利用“观测减去再分析(OMR)”方法后,建设用地的OMR年均温升温趋势依然最大(0.527℃/10a),林地、草地、耕地混合类型次之(--0.012℃/10a),林地最小(--0.118℃/10a),表明建设用地对气温升高具有增强作用,而林地对气温升高具有抑制作用;3)当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向城市建设用地类型转化时,转化的面积越大,气温变化量越大。

  • 标签: 土地利用 覆被 “观测减去再分析(OMR)”方法 气温趋势 北京地区
  • 简介:利用CMIP5耦合气候模式的模拟结果,分析了不同排放情景下1.5℃和2℃升温阈值出现的时间。多模式集合平均结果表明:RCP2.6、RCP4.5和RCP8.5排放情景下,全球地表温度将分别在2029年、2028年和2025年达到1.5℃升温阈值;RCP2.6情景下直至21世纪末期都未达到2℃升温阈值,RCP4.5和RCP8.5排放情景下达到2℃升温阈值的时间分别为2048年和2040年。伴随着排放情景的升高,完成从1.5℃升温阈值到2℃升温阈值所需要的时间缩短。区域尺度上,达到同一升温阈值的时间主要表现为陆地比海洋早,且陆地对排放情景差异的敏感性相对较差,而海洋达到升温阈值的时间则随着排放情景的升高而明显提前。中国达到相应升温阈值的时间要早于全球,且以东北和西北地区出现的时间最早。

  • 标签: CMIP5耦合气候模式 1.5℃升温 2℃升温 出现时间 区域分异
  • 简介:潮白河流域为北京主要供水源,其水资源量对北京用水保障至关重要,因此开展该流域在全球1.5℃和2.0℃升温下的径流预估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利用1961—2001年WATCH数据对SWAT水文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在此基础上,应用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中5个全球气候模式在典型浓度路径(RCP4.5、RCP6.0和RCP8.5)下预估的全球1.5℃和2.0℃升温下的数据驱动SWAT模型,开展了潮白河流域气温、降水及径流量的变化预估研究,并量化评估由气候模式和RCPs导致的水文效应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1)SWAT模型基本能较好地模拟潮白河流域的月径流特征,应用该模型进行气候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评估是可行的。(2)在全球1.5℃和2.0℃升温下,潮白河流域年平均温度较基准期(1976—2005年)分别增加1.5℃和2.2℃,年平均降水量也增加4.9%和7.0%。预估的年径流量在全球1.5℃升温下总体略有增加,盛夏和秋初的径流量占全年的比例也有所增加;在全球2.0℃升温下,年径流量增幅达30%以上,但夏季径流量占全年的比例明显减少。(3)在全球2.0℃升温下,潮白河流域极端丰水流量明显增加,洪涝发生风险增大。(4)未来气温、降水量和径流量的预估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在全球2.0℃升温下不确定性更大;相对而言,径流量的不确定性要远大于降水量的不确定性;无论是全球1.5℃升温下还是2.0℃升温下,预估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全球气候模式。

  • 标签: 潮白河流域 SWAT水文模型 全球气候模式(GCMs) 典型浓度路径(RCPs) 径流 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