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我国刑法学从形式角度对目的进行分类,德日刑法学从实质角度对目的进行分类。目的理论的提出和发展是类型思维的产物。根据类型的层次性,可以将非法定目的分为真正和不真正非法定目的。这种分类有利于深化对目的主观要素及目的犯法律适用的理解。

  • 标签: 类型 真正非法定目的犯 主观要素 法律适用
  • 简介:我们对判处缓刑的罪犯,我们应加强对缓刑的监管,我们国家的法律和法规并没有规定被判处缓刑的罪犯不能上大学

  • 标签: 犯进 缓刑犯 进高校
  • 简介:【摘要】恢复与中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且二者在价值上有等质性。恢复要上升为法定量刑情节,必须对其成立条件加以明确界定。对于恢复的成立条件,可从有效性、及时性、自动性和彻底性四个方面探讨,并将其与中止加以比较,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关键词】刑法恢复成立条件比较恢复与中止原本应是刑法学中的一对“双胞胎兄弟”,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在价值上具有等质性[1],但二者由于各自“诞生”的时间差异,在刑法上却得到了迥然不同的刑罚待遇。恢复理应被上升为法定量刑情节,与自首、立功制度相并列,享有与中止基本等同的刑罚处遇。但要将其上升为法定量刑情节,必须对其成立条件从有效性、及时性、自动性和彻底性四个方面加以明确界定。此四要件需同时具备,缺一不可,否则恢复犯难以成立。……

  • 标签: 恢复犯 成立条件 条件探索
  • 简介:中止作为一种特殊、复杂的犯罪形态,一直是理论聚讼的焦点。实践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探索。一是行为如果发生在内部关系错综复杂的共同犯罪中,其犯罪中止的有效性如何把握?二是在犯罪人已完成了危险的实行行为,但实害的犯罪结果并未发生。在此情况下,犯罪人自动采取措施,并且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出现,其性质应如果认定,是构成危险的既遂,还是构成犯罪中止?若构成犯罪中止又是构成危险的中止还是实害的中止?

  • 标签: 中止犯 处罚 共同犯罪中止 危险犯
  • 简介:无论适用刑法第157条的规定还是适用刑法第279条的规定都不能对行为人实行的行为的不法内涵作出全面的评价,即数个行为之间具有独立关系的牵连,对这种性质的牵连实行数罪并罚的处断原则

  • 标签: 原则探讨 处罚原则 我国牵连
  • 简介:在风险社会视野下,抽象危险的设立迎合了法益保护的发展潮流,加强了对于危害公害的行为预防,是刑法为了面向社会而做出的一种有效的规范应对。但是,对于是否允许抽象危险以"具体的案件中未发生相应的危险"为理由而出罪,学术界仍不乏争辩。鉴于抽象危险的刑法设置中规定的是事先推定的危险,并非拟制的危险,因此应当在程序上做应然性限缩,允许反证危险并不存在从而出罪。

  • 标签: 抽象危险犯 法益 责任 危险
  • 简介:激情作为一种常见而又特殊的犯罪类型,无论在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刑法中,几乎都对其作出了相应的规定,而在我国刑法中却没有相关的规定,甚至在刑法学论著中也缺乏对其进行系统地论述.应界定激情的概念,确立激情的认定标准,根据激情的不同情形认定激情应负的刑事责任.

  • 标签: 激情 激情犯 激情犯罪 刑事责任
  • 简介:罪数形态概念应当是着眼于对客观现实中所发生的具体犯罪现象的一种描述,至于这些犯罪现象该如何处理在概念中并不涉及,而吸收概念直接着眼于对某些犯罪形态该如何进行具体处理(即吸收)这一问题上。可见,吸收与犯罪形态中其他概念表述的对象是两个层面的问题,这一点正是这一概念与其他的犯罪形态概念不同的根本所在。因而,严格地讲,"吸收"这一术语不能作为表述犯罪形态的概念。为吸收这一概念所努力设定的各种吸收形式有的根本就不属于罪数形态的研究范围,有的则完全可以被罪数形态中的其他概念消解。

  • 标签: 吸收犯 存在形式 不同层面 功能消解 废除
  • 简介:牵连所实施的数罪之间或者是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实行行为吸收非实行行为是牵连包含不了的,牵连行为人不仅对其目的行为或原因行为具有故意

  • 标签: 处断原则 牵连犯 犯处断
  • 简介:本文在简要回顾政治不引渡原则的历史沿革之后,着重对与政治不引渡原则的法律意义有关的两个理论问题进行了剖析;在比较充分地探讨了政治不引渡原则的具体含义及适用后,作者对政治不引渡的例外作了一个系统的归纳。

  • 标签: 政治犯罪 引渡 政治犯不引渡
  • 简介:<正>根据《德国刑法》第24条第1款以及《日本刑法》第43条但书的规定,成立中止,必须是行为人"因自己的意思"停止犯罪。而"因自己的意思"即中止的任意性。德日刑法理论中所讨论的中止的任意性,在我国刑法理论中被称为自动性。任意性是未遂与中止的本质性区别所在,是凸显中止个性的重要特征。德日等国刑法理论非常重视对"任意性"的研究,形成了观点不同的各种学说。我拟在对国外各种相关学说进行全面梳理与评析的基础上,就我国刑法理论中所涉及的中止自动性问题展开全面思考。

  • 标签: 中止犯 自动性 主观说 任意性 客观说 障碍未遂
  • 简介:“不能”虽然在我国刑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却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种社会犯罪现象。对于这种犯罪现象,应否追究刑事责任,是司法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这里通过对几个案例的分析,谈一点个人看法。案例一。甲、乙、丙到外地旅游,买回冬笋500斤。冬笋运回后,放在单位屋内走廊上,均分三箩,每人一箩,准备各自回家叫人来取。

  • 标签: 不能犯 犯罪现象 现实生活 刑事责任 司法实践 案例
  • 简介:转化是指行为人在实施足以构成基本罪的危害行为后,由于行为人主观方面的变化,并出现了特定的犯罪情节,而使基本罪的性质转化为另一重罪,而按重罪定罪量刑的犯罪形态。转化的构成特征分为客观特征和主观特征。客观特征主要由形式特征、前提、转化条件、法律特征等构成;主观特征主要围绕犯罪故意及犯意转化而展开。

  • 标签: 转化犯 客观特征 主观特征 行为人 本罪 构成特征
  • 简介:过失的本质是"违反预见义务",在过失的研究当中,和故意一样,首先必须考虑过失的实行行为即具有引起犯罪结果发生的实质危险的行为,而不能仅仅考虑"违反规则"或者"违反日常生活当中应当注意的事项"的行为;在过失的主观方面,不仅要考虑行为人的预见义务、预见能力,还要考虑行为人对结果的预见程度。只有对上述问题具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对过失的认定中所遇到的"自愿承担风险的行为"以及"合法行为的替代"问题做出妥当的处理。

  • 标签: 过失 实行行为 允许危险 预见能力
  • 简介:对死刑器官捐赠问题进行探讨,主要从器官移植的民法概述、死刑犯人权的国际法保护与其人格尊严的国内法保护三方面入手。在目前情况下,国家立法机关应该进一步完善器官捐赠的相关立法。将死刑器官捐赠相关的问题明文规定并形成相配套的法律体系,既能够保障死刑自身的基本人权,也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共道德和伦理。

  • 标签: 死刑犯 器官捐赠 人格尊严 人权保护
  • 简介:在基本犯罪过程中,行为人实施的基本犯罪行为出现过限,这既是犯罪转化的动因,亦是理解转化本质的关键。基本犯罪行为的过限超出了基本犯罪构成的范围,不仅如此,过限部分存在着“不能单独成罪却具有更加严重的社会危害性需要定罪处罚”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方案就是刑法将过限部分与基本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相结合从而成立刑法规定的另一个犯罪,并以此罪定罪处罚。这是转化固有的属性。

  • 标签: 转化犯 基本犯罪行为过限 重合的犯罪构成
  • 简介:<正>1996年12月的一个夜晚,秘鲁首都利马一位17岁的少女马丽娅在下班回家途中不幸遭到三名醉汉强奸.她向家人哭诉之后,其父要去宰了强奸,其兄则要去揍他们,而她则要求将他们绳之以法.但当其中一名强奸表示愿同她成婚时,家人们都要她完婚.三名强奸也逼迫她成婚,无奈之下,她跟那名强奸成了婚.强奸与被害人结婚,被害人想保住脸面,强奸则是欲逃避制裁.根据秘鲁法律,强奸与被害人结婚者免罪.这项法律在1991年又作了修订:轮奸中有一人同被害人结婚,则同案犯全体免罪.在采用上述立法例中的拉美14国中的哥斯达黎加规定:强奸只须有愿与被害人结婚的意思表示,不问被害人已否同意,一概免罪.如今,秘鲁国会正就此项法规进行辩论.

  • 标签: 被害人 意思表示 进行辩论 女权运动 法律后果 司法委员会
  • 简介:目前有关转化研究的分歧颇多,特别是对转化的基础、转化的主观罪过、转化的犯罪形态和转化的共同犯罪分歧很大。对这些基本问题,结合各种分歧观点进行深入的探讨,不仅有助于全面认识转化这种新型犯罪形态,也有助于转化理论体系和法律设置的完善。

  • 标签: 转化犯 刑法 司法工作人员 中国 犯罪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