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联用咪唑安定静脉策泵输注手术后镇痛的效应。方法:625例ASAⅠ-Ⅱ级,胸、腹、头、颈部及骨科手术患者,采用小剂量氯胺酮(0.1-0.14mg·kg^-1·h^-1)行术后患者静脉持续输注(Continuousbackgroundinfusion,CB),加0.5ml锁定时间15分钟的按需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analgesia,PCA).结果:术后CBI+PCA时间50.04±15.62(8-137)h,镇痛满意者604例,占96.64%。结论:小剂量氯胺酮和咪唑安定联用可提供优良地镇痛,与氯胺酮相关的副作用则较少。
简介: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非血液病患者手术后凝血功能监测中的应用价值;并根据检测结果对术后患者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的疗效进行评估。方法选择非血液病患者38例,于术后输注FFP前、输注200ml及输注400mlFFP后分别进行TEG及传统凝血象检测。对两种实验方法的结果进行分析,并对3种状态下TEG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输注FFP前、输注200ml及输注400mlFFP后3种状态下,R时间、K时间、Angle值及凝血综合指数CI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3.405、20.869、19.978和31.243,P值均〈0.01),但最大振幅(MA)值在上述3种情况下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1.651,P〉0.05)。3种状态下,PT、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及凝血酶时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374、8.382、117.049和23.029,P值均〈0.01)。3种状态下凝血象与TEG-CK检测结果比较,显示2种检测方法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3,P〈0.05)。结论TEG适用于患者术后凝血功能监测。TEG结果显示,输注不同量FFP后患者凝血功能得到显著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咪芬合剂持续输注辅助硬膜外麻醉镇静的临床实用效果。方法择期硬膜外麻醉行下肢或下腹部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切皮前Ⅰ、Ⅱ组以0.04mg/kg、Ⅱ组0.06mg/kg咪唑安定各加芬太尼1.0ug/kg静脉注射,Ⅲ组静注后继以咪唑安定0.04mg•kg-1•h-1+芬太尼0.2ug•kg-1•h-1持续静脉输注至缝皮时。记录给药前、给药后5、10、30、60分钟、缝皮时和手术结束时七时点的镇静程度评分(OAA/S)、平均动脉压(MAP)、脉搏氧饱和度(SpO2)和术中不良反应。结果Ⅱ组给药后5分钟和10分钟MAP和SpO2均有降低,与给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5分钟内3组OAA/S均在2-4分之间;Ⅰ、Ⅱ组分别在10分钟和30分钟后大于4分;Ⅲ组至缝皮时镇静呈平稳状态,OAA/S维持在3分左右,手术结束时大于4分。Ⅱ组5、10、30分钟三时点和Ⅲ组给药后至缝皮时各时点OAA/S值与Ⅰ组同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与Ⅱ组同时点比较,30分钟、60分钟、缝皮时三时点OAA/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咪芬合剂持续输注有效维持手术全程平稳的镇静状态,避免术中清醒,临床效果优于单次静脉注射应用。
简介:目的观察小儿腹部手术硬膜外持续推注给药的可行性,局麻药推注的浓度、速度及并发症,并与常规硬膜外麻醉对比观察。方法选择32例年龄在9/12一8岁的准备腹部手术的小儿,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对照组,常规行连续硬膜外麻醉,B组为观察组,行硬膜外麻醉,待麻醉平面稳定后,用浙医大舰一彻微量注射泵,将配制好O.8.1.2%利多卡因按0.4~0.8ml/kg/h的速度持续推注。结果B组术中较A组生命体症平稳。结论因为持续推注给药法,是根据首次给药情况及局麻药药代动力学确定推注速度,使局麻药的量和浓度在硬脊膜外腔内能维持相对的稳定,故硬膜外麻持续推注阻滞术对生理扰乱小,不仅能获得满意的阻滞范围,而且阻滞范围和阻滞程度较稳定,不象常规硬膜外阻滞过程中,在前次向麻药的作用末期或追加给药不及时的情况下,会出现阻滞程度减轻,肌松不良,甚至疼痛的现象。特别是克服了追加给药时,对患儿生理的扰乱,尤其是对一般情况较差的患儿。我们认为,持续硬膜外阻滞术是一种较理想的小儿麻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