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破裂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2例破裂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52例(共52个动脉瘤)患者均采取血管内治疗,其中使用单微导管弹簧圈栓塞17例、双微导管弹簧圈栓塞14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21例。术后即刻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复查,其即刻栓塞程度均采用Raymond分级评估。出院后所有患者均行影像学随访,预后评估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结果52例患者的52个动脉瘤中,1个动脉瘤术中破裂后转为开颅手术夹闭,余51个动脉瘤均成功行血管内治疗。51个动脉瘤的术后即刻Raymond分级Ⅰ级33个、Ⅱ级15个、Ⅲ级3个。其中术中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患者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对症治疗后,效果良好,无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52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3.4±3.1)个月(2~48个月),其中预后良好46例(88.5%)(mRS 0~2分),预后不良6例(11.5%)(其中mRS 3分3例、4分2例、5分1例)。共有46例患者行DSA复查,其中3例复发,1例原动脉瘤囊部分再通,遂行二次栓塞术,其即刻栓塞程度达到RaymondⅠ级;1例二次栓塞因微导管无法到位,观察1年后动脉瘤愈合;1例瘤颈部残留和首次栓塞后无变化,继续随访观察。结论血管内治疗破裂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和影像学随访结果良好,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仍需更大样本量和更长时间的随访结果来证实。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脏外科实施的208例全动脉化CABG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88例,女性20例,年龄(54.7±10.7)岁(范围:32~79岁)。个体化选择动脉血管移植物并制定手术策略,其中使用左胸廓内动脉207例,右胸廓内动脉38例(双侧胸廓内动脉37例),桡动脉187例(188支),每例患者移植血管(2.6±0.7)支(范围:2~4支)。非体外循环CABG占98.1%(204/208)。将患者分为双侧组(37例,使用双侧胸廓内动脉加或不加桡动脉)和单侧组(171例,仅使用一侧胸廓内动脉和桡动脉)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估算远期全因病死率、主要严重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和再次血运重建率。Cox回归分析远期死亡的独立预后因素。结果总体术后30 d病死率为1.4%(3/208),MACCE发生率为1.9%(4/208),出血二次开胸发生率为0.5%(1/208),深部胸部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4%(3/208),围手术期无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双侧组与单侧组患者术前基线数据无差异,总体术后30 d病死率,MACCE、出血、深部胸骨切口感染发生率均无差异(P值均>0.05)。术后随访(5.4±2.8)年(范围:0.2~10.9年),1、5和10年全因病死率分别为2.3%、3.4%和6.9%,MACCE发生率分别为3.9%、11.2%和28.5%,再次血运重建率分别为0.4%、3.7%和11.9%。年龄>65岁是远期死亡的独立预后因素(HR=1.125,95% CI:1.050~1.205,P<0.01)。结论选择合适的患者、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全动脉化CABG是安全、可行的,可降低远期病死率和再次血运重建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5月威海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6例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患者(共36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36例患者中,行单纯介入栓塞22例,行单纯开颅手术夹闭9例,5例行开颅血管搭桥联合介入栓塞手术。以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评估手术治疗效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临床结局。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成像(CTA)评估影像学结局。结果行单纯介入栓塞的22例患者中,完全栓塞21例;行单纯开颅手术夹闭的9例患者中,成功夹闭8例;5例应用开颅血管搭桥联合介入栓塞的患者均成功吻合血管并达到完全栓塞。36例患者中,9例术后存在非新发的神经功能缺失,1例术后死亡。35例患者出院时的GOS为:Ⅴ级18例,Ⅳ级14例,Ⅲ级3例。35例患者术后2周复查CTA或DSA,显示动脉瘤均消失。术后3~12个月的影像学随访结果显示,动脉瘤复发3例(8.6%),均为行介入栓塞的患者;其余32例未见动脉瘤复发。34例获临床随访1年,mRS 0~1分21例,2分8例,3分3例,4分1例,5分1例,预后良好率为85.3%(29/34);失访1例。结论根据具体病情采用介入栓塞术、开颅夹闭术或开颅血管搭桥联合介入栓塞治疗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预后较好,动脉瘤复发率低。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TA-MCA)搭桥术在慢性颅内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分析单支/双支STA-MCA端侧吻合术后短期的安全性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20年1月至8月收治并行STA-MCA端侧吻合手术治疗慢性颈内动脉系统闭塞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单支搭桥组和双支搭桥组。对比2组患者术后短期内出现脑血流过度灌注综合征、桥血管闭塞、颅内感染、头皮切口愈合不良等相关并发症的统计学差异。结果本文共纳入患者35例,共行手术41次,其中单支搭桥25次,双支搭桥16次。2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搭桥组患者术后出现脑血流过度灌注综合征的几率(20%)低于双支搭桥组(4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3)。单支搭桥组和双支搭桥组中术后7 d的CT脑血管成像未见桥血管显影的患者分别为2例和1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4)。2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颅内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结论本研究目前暂时没有发现双支搭桥可能增加的手术风险,但是双支搭桥术后可能增加脑血流灌注较单支更为明显,后续研究将做进一步的量化研究,以评估该术式的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多见于主动脉弓及其分支,肺动脉及冠状动脉亦常受累。对于累及肺动脉多以狭窄为其主要表现,可出现继发性肺动脉高压,目前经皮腔内血管介入技术是其治疗的一条新的途径,但一侧完全闭塞,另外一侧严重狭窄治疗难度高,风险大,需要恰当的治疗策略才能尽量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现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近期成功救治的1例大动脉炎引起左侧肺动脉完全闭塞,右侧肺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治疗策略报道如下,以期提高对此类患者治疗的成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诊断肾动脉分支异常伴或不伴肾动脉狭窄的漏误诊原因。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25日于北京协和医院经CT血管造影(CTA)检查诊断为肾动脉分支异常的80例患者共103个肾的超声检查结果,与CTA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重点讨论肾动脉分支异常伴或不伴肾动脉狭窄的漏误诊原因。结果在CTA诊断的103个肾中,27个为肾动脉变异合并狭窄,76个仅为肾动脉分支异常不伴肾动脉狭窄。在肾动脉变异合并狭窄的27个肾中,2个超声正确诊断(检出率为7.4%),均由高年资超声医师检查;25个超声诊断不全面或漏诊,其中15个由低年资超声医师检查,10个由高年资超声医师检查。仅肾动脉分支异常的76个肾中,9个超声正确诊断(检出率为11.8%),其中8个高年资超声医师检查,1个由低年资超声医师检查;67个超声漏诊,其中24个由低年资超声医生检查,43个由高年资超声医师检查。结论肾动脉分支变异伴或不伴肾动脉狭窄的超声检出率较低,超声检出水平与工作年限可能有一定关系,提示在超声医师临床实践及教学培训过程中,注意强化对肾动脉分支异常的全面认识,将有助于提高超声检查对肾动脉分支异常这类疾病的检出率及诊断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对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诊疗中桡动脉痉挛的出现及其原因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为有关人员开展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方法:本次实验抽取本院 2019年 1月 -2019年 12月期间就诊的冠心病患者共计 210人,对所选患者实施经桡动脉介入诊疗,统计和记录所选患者桡动脉痉挛出现情况,并研究导致桡动脉痉挛出现的原因。 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所选 210例患者中出现桡动脉痉挛的患者共计 45人,桡动脉痉挛出现几率为 21.43%;患者年龄、生活习惯、性别、导管更换情况、桡动脉直径与导管外径或是患者身高的比值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桡动脉痉挛的出现。结论: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诊疗中桡动脉痉挛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患者年龄、生活习惯、性别、导管更换情况等方面,医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对相关因素给予足够的关注,并积极采取适当措施进行应对。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对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使用 CT 冠状动脉血管成像( CTCA )检查的诊断意义。 方法 现对临床收治的疑似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展开研究,入院时间在 2019 年 2 月至 2019 年 12 月间,选取其中 132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予以 CT 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GAG ),以 GAG 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探讨 CT 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的诊断意义。 结果 CTCA 检查的狭窄占比率为 71.97% ,正常的占比率为 28.03% ;而 GAG 检查的狭窄占比率为 77.27% ,正常的占比率为 22.73% ,两种检查方式的结果比较显示无明显差异( P < 0.05 ); CTCA 检查后的符合率为 93.21% 、特异性为 93.33% 、灵敏度为 91.18% ,。 结论 CTCA 检查结果和 GAG 检查结果之间无明显区别,且临床诊断的符合率、特异性和灵敏度较高,在评估冠状动脉狭窄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相关性咯血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及预后,提高临床上对此少见病的认识及规范诊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10岁8个月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相关性咯血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患儿以反复中至大量咯血并进行性加重入院。胸部增强CT+血管重建示降主动脉右侧缘发出一血管,扭曲走行至右肺门区,心血管造影明确为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经介入封堵后治愈出院。结论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相关性咯血是咯血的少见病因之一,心血管造影为诊断金标准。介入封堵为具备适应证的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相关性咯血的一线治疗手段,预后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利用血氧灌注指数( PI)指导术后管理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 2016年 11月至 2018年 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中心住院行介入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 9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 50例)和 PI导向组( 43例)。对照组:每半小时观察并记录,同时记录 PI值。 PI导向组:使用脉搏血氧饱和度探头进行 PI测定,每半小时记录术肢 PI数值变化。结果 PI导向组术后疼痛、麻木、肢端发凉及手部肿胀等并发症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复查桡动脉 B超,提示对照组有一例桡动脉闭塞,但与 PI导向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患者术后 30分钟的 PI值均低于 1.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从术后 1小时开始至术后 4小时,两组 PI值均逐渐升高,但 PI导向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 4.5小时开始至术后 6小时解除压迫,虽然两组 PI值进一步升高,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通过新一代脉搏氧饱和度测量仪动态监测 PI值,客观评估患者介入术后桡动脉穿刺部位压迫强度,避免过度压迫导致肢体损伤,有效地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同时未增加穿刺点出血的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肺双途径栓塞治疗肺动脉假性动脉瘤(pulmonary artery pseudoaneurysms,PAPs)伴大咯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经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ve angiography,DSA)证实为PAPs伴大咯血的15例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相关影像学表现、介入治疗技术和临床止血成功情况,随访1年内咯血复发状况。结果共发现15个PAPs,肺CTA发现14个,血管造影发现1个。术中仅支气管动脉造影发现6个,仅肺动脉造影发现4个,支气管动脉及肺动脉造影均发现4个,1个体肺动脉造影均未发现。介入栓塞术后咯血有效止血14例,1例患者术中因大咯血窒息导致死亡。患者随访12个月,其中1例患者术后2周复发大咯血行外科切除术;1例咯血术后3个月余复发,再次行介入栓塞后咯血停止。结论经体肺双途径栓塞治疗肺结核患者PAPs伴大咯血的临床疗效确切,方法可行,但仍有一定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teriosclerosis renal artery stenosis, ARAS)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肾动脉彩超检查的老年患者140例。比较ARAS患者与非ARAS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单因素分析(t检验或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40例老年患者中ARAS 68例(ARAS组),无ARAS 72例(非ARAS组)。ARAS组患者高血压病史和糖尿病病史所占比例、年龄以及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非ARAS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57、3.897,t=-2.970、3.989、-3.360;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史及HCY、hs-CRP水平是老年ARAS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1.077(1.019-1.138)、4.814(2.006-11.552)、1.072(1.026-1.119)、1.345(1.190-1.520),P<0.01]。结论及早发现高危患者,并针对性改善危险因素,对于ARAS的治疗和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简介:【 摘要】 目的:探究经桡动脉、股动脉进行冠脉造影的护理需求,为给予患者针对性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 2018年 10月 -2019年 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180例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患者,根据患者的入路方式分为对照组( 90例)与观察组( 90例)。对照组为股动脉入路,观察组为桡动脉入路。给予所有患者术后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情绪烦躁发生率以及腰背酸痛发生率、满意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者患者的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不良情绪发生率、腰背酸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能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患者更少发生并发症,患者感到更满意。
简介:摘要1例老年女性因视物重影5个月就诊眼科。眼部检查右眼外转受限,视野示双眼上象限同向非一致性局部视野缺损,头部核磁共振平扫示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右侧海马后部异常信号。诊断为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大动脉瘤,右侧展神经麻痹。行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术治疗后动脉瘤栓塞完全。经详细定位诊断后发现患者视野缺损为视放射Meyer襻受损所致。(中华眼科杂志,2020,56:862-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