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邮电部。我是学习绘画的,希望能到画报社搞创作,报到后才明白是设计邮票,自己对邮票不了解,只知道邮票是贴信用的。走进工作室,看到几位年轻同行,一问他们都是中央美术学院毕业,但他们都是学图案的,再看他们办公桌上正在画比火柴盒图还小的画图,心凉一大半,心想我在学校毕业创作画的比桌面还大,如何拿这枝小画笔,不禁愁容满面。我不安心工作,但不敢找组织上谈,自己认定无力挽回命运的决定,只得祈盼日后能有转机。熟悉工作情况后,就要开始接受工作任务。邮票设计工作做的是超前事,画明年才发行的邮票,见了一份明年邮票发行选题,我选取个农业题材.因为在学校去过几次农村,画过农村题材,心想有事干心情也许会好点。

  • 标签: 邮票设计 学校 报到 画报 报社 毕业
  • 简介:抗战八年木刻展及其它———《艺海风云》回忆之二□王琦1946年5月,我和韦贤带着三个孩子,乘法国新闻处包用的一架美国军用机,从重庆飞到南京。法新处在玄武湖附近百子亭的办公室正在装修,职员的宿舍尚无着落。在一片复员声中,宁、沪一带的房子十分紧张,而且...

  • 标签: 木刻艺术 回忆录 木刻运动 木刻家 内山完造 鲁迅先生
  • 简介:<正>引言这篇文章是对JimPetro和NancyPetro合写的《冤案何以发生:导致冤假错案的八大司法迷信》(FalseJustice:EightMythsthatConvicttheInnocence,以下简称为《冤案何以发生》)~①一书的评论。同时这也是一篇回忆,因为我将从我本人,"俄亥俄州无辜者项目"(OhioInnocenceProject,以下简称为"OIP")主任的视角,讲述我所看到的JimPetro是如何从俄亥俄州检察官和选举产生的俄亥俄州检察总长,成为全美很有影响力的被错

  • 标签: 无辜者 俄亥俄州 合写 有罪判决 共和党人 DNA
  • 简介:各国发行邮票一般以本国政治、经济、文化大事为题材,有关国际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我国亦是如此。尤其在五六十年代,国际类题材多数是经相关部门建议后才列入邮票选题的。邮电部对于这方面的题材非常慎重,具体经办人员需要与外交部、对外友协等相关单位反复联系。当时,我国的对外关系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发行过中苏、中越、中朝、中阿(阿尔巴尼亚)、中匈、中捷、中罗等多套邮票,还发行过一套中非(非洲)友好邮票。

  • 标签: 邮票选题 发行 题材 国际 中国 政治
  • 简介:抗战八年木刻展及其他———《艺海风云》回忆之二〔续〕□王琦我从上海回到南京不久,便接到美国《生活》杂志的女记者贾安娜从纽约发来的电报,希望寄100幅木刻作品去纽约展出。同时,她又代表纽约市博物馆向我收购几幅我的木刻作品,并要我去和南京美国大使馆文化...

  • 标签: 木刻 回忆录 南京 《嘉陵江上》 作品 香港
  • 简介:《文学回忆》讲述了从文学之起始以来中国、西方乃至世界的文学发展历程。木心先生独到的见解以及他自身对于文学乃至艺术的理解和态度,带给读者不只是文学,而是对于整个艺术范畴的精神享受。本文就木心先生的艺术精神从几个方面着重进行分析。

  • 标签: 艺术精神 情感 人生态度 精神品格
  • 简介:18世纪,卫斯理约翰创立英国循道会。19世纪中期,随着英籍牧师俾士来到中国香港,英国循道会在华传教活动亦拉开序幕。梧州开埠通商后,在麦路得医生的带领下,循道会在梧州地区积极宣讲教义传播福音,开展各项传教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文章以慈善救助为切入点,通过考察各种具体行为,再现了这些慈善活动对教会和当地百姓的双面向影响。

  • 标签: 英国循道会 麦路得 梧州 慈善活动 《麦路得》回忆录
  • 简介:英国循道会是卫斯理兄弟于18世纪在英国创立的教会。19世纪中期,英籍牧师俾士来到中国香港,拉开了英国循道会在华传教活动的序幕。1897年,梧州开埠通商,英籍牧师麦路得被派往梧州开展传教活动。在麦路得等人的带领下,英国循道会在梧州地区开展了教务、医疗、办学、慈善等活动,积极推动了英国循道会在梧州地区的传教工作。本文结合《麦路得》回忆,利用多方资料梳理英国循道会在梧州的医疗活动始末,再现了英国循道会在梧州地区传教发展的历史图景,并反思其对教会自身及梧州社会的影响。

  • 标签: 英国循道会 梧州 医务活动 《麦路得》
  • 简介:马尔克斯的《苦妓回忆》、瓦尔泽的《恋爱中的男人》和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均涉及忘年恋这一题材。比较之下,我们发现不同背景下的主人公们都面时着孤独、美、文化的束缚,但他们或挣扎其间,或冲破束缚。而冲破束缚的力量绝不来自于欲望肆意,失去标准,而是来自于富含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生命力——孤独中的爱,爱中对美的包容,对自然情感的尊重。

  • 标签: 忘年恋 束缚 《苦妓回忆录》 《恋爱中的男人》 《洛丽塔》
  • 简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决定加强对党史特别是对建国后、对“文化大革命”十年历史的研究和总结。并且指出,这是全党的任务,也是党史工作者的光荣职责。为此,中共中央先后成立了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和中央党史文献研究室;中央党校也加强...

  • 标签: 革命回忆录 党史研究 一届三中全会 中央党校 历史唯物主义 毛泽东思想
  • 简介:1991年12月25日晚上的那一幕也许还让人记忆犹新:戈尔巴乔夫神情黯然地坐在摄影机前,最后一次以苏联总统的身份向全国人民发表电视讲话。他的讲话宣告了苏联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帝国的解体。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七十多年的镰刀和斧头国旗徐徐落下,俄罗斯的红蓝白三色旗迅速地升了上去。十年以后,这一事件的主角戈尔巴乔夫出版了一本厚厚的回忆《真相与自白》。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是在尽可能详细地叙述所发生的一切,希望能够有助于读者理解和评价那些动荡岁月在全世界制造政治气候的人的用心和意图",这是一本值得我们关注的回忆。这是一本相当坦诚的书。与叶利钦回忆中激情澎湃、荡气回肠的文字相比,戈氏的文字稍稍显得平淡而朴素,这背后也正暗合着两人截然不同的性格和气质。历史那双看不见的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选中了他们两人,既是巧合,又是必然——"戈尔巴乔夫时代"与"叶利钦时代"一样,都打上了深刻的个人的烙印,又同时构成了一枚硬币的两

  • 标签: 戈尔巴乔夫 回忆录 失败者 俄罗斯 政治局 苏联
  • 简介:当前中国史学的发展有两大趋势:一是田野调查引起史学研究者的关注;二是口述史的兴起。这两者标志当代史学研究的视野从单纯的文献求证转向社会、民间资料的发掘,这是历史学进入21世纪的重要倾向。近数十年来,客家学研究遵循这一研究取向,日益突破原先的注重文献检索的文本研究的范式,重视从下向上看社会的视角,走出书斋去观察,去做“田野”,到某一个村落或城镇去研究一个个案,以期能通过对客家历史的“客观”描述,来展现客家社会的民情风貌,从而复原“原生态”的客家历史文化。

  • 标签: 社会生活 粤东客家 回忆录 大侠 梅州 中国史学
  • 简介: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是任何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都必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我们解读了新加坡以中央公积金制度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一制度不但切实保障了社会的公平,更卓有成效地维护了社会的效率,为增强其经济发展的国际竞争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 标签: 国家竞争力 新加坡 社会保障制度 公平 效率 竞争力
  • 简介:所谓“后楼”,指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因其最初的办公地点位于中南海居仁堂的后楼而得名。关于戚本禹调“后楼”的原因,在他的《回忆》中是这样说的:“杨尚昆对我主编的《群众反映》一直都是意见很大的。尽管他有时也经常会找(我)刊登一些批评他所不喜欢的人的东西,但他总是担心我会给他捅出娄子来。特别是因为葛慧敏的事情,搞得他和谭震林的关系很紧张。后来在关于‘包产到户’的群众意见专辑问题上,他和田家英都受到了谭震林的攻击。所以他就与田家英商量,调离我的工作。”

  • 标签: 《回忆录》 中南海 谎言 群众意见 中央书记处
  • 简介:[摘要]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单一的写作形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和抗拒心理。因此,语文教师要多辟蹊径,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比如撰写回忆回忆的撰写是依附于教材相关名著和篇目的大型写作活动,它符合新课标对初中生写作的要求,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笔者力求通过活动策略的制定和实施,使回忆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突显应有的价值。

  • 标签: [] 回忆录 初中作文教学 策略
  • 简介:中国电视剧50年来的成就,是新中国文化史上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由解放军艺术学院电视艺术中心拍摄的五集电视纪录片《腾飞》,正是对这一段历史进程的真实记录和精心梳理,是电视工作音运用电视艺术手段对自身发展的回顾与反思。它的成功之处体现在叙事的结构、表现的手法、解说的语言、深刻的主题四个方面,使观众在对中国电视剧发展历史的回顾中获得强烈的审美感受。

  • 标签: 电视纪录片 《腾飞》 电视剧艺术50年 发展规律 艺术品格
  • 简介:文化大革命的精神暴力,在根本上体现于对透明度的追寻。“文革”常常被称为“触及灵魂的革命”。究竟是否成功地触及了人们的灵魂,是另外一回事,关于这一点,下文还要言及。现在且说当时的一个著名口号,那就是“狠斗私字一闪念”。这里的关键字眼是“私”。“私”的涵盖面很广泛:从自私到个人利益,到任何私人化的东西,譬如说私人价值、私人空间、私人生活。这是一柄双刃剑,相对于它的对立价值“公”———公家、公共场合、无私、大敞四开、没有秘密的窗子———来说,永远处于一个不安的地位。对于一个以公有制为特点的政治结构来说,任何具有私性的东西都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必须用公有的理想和精神,淹没个体的声音。在这样一种社会结构里,不允许隐晦,一切都必须是透明的。对透明度的追寻,其中心表现之一,是一个社会身份被严格划分界定的阶级制度。于是,有红五类,有黑五类,甚至还有黑七类。当然,不是说完全不存在社会流动性:有些年轻人,被视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对任何熟悉中国历史的人来说,这似乎是对中国中古时代的“九品中正制”的现代变形。“传统”本来是“文革”意欲消除的目标,现在却改头换面地再度出现了。但是,在传统与其现代版本之间,存在着一样至关重要的差别:在...

  • 标签: 中透明度 回忆录文革 文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