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对大学生道德生活进行制度教化,需遵循公正民主制度原则和"无一例外"教化原则,在"有道德制度—有道德生活—有道德个人""强约束"制度教化中,建构塑德"公正为本"、尚德"他律认同"、有德"规训教化"、习德"刚性约束"、行德"理解式强制"全方位制度道德生活,使大学生成为"有道德个人"。

  • 标签: 大学生 道德生活 制度教化
  • 简介:阴阳是万物基本属性,人本性也不例外,也必然包含阴阳两个方面,人之质阴阳则表现为性和情。董仲舒以阴阳来阐释性情基本思路,是以其天人相副观念为前提。以阴阳论性情,这是董仲舒对于性情关系最具有影响力和特殊性理论形式,此种观念也构成了两汉关于性情看法基本倾向。而就其现实理论旨趣来说,董仲舒所重者乃是在于基于这样性情关系讨论,最终为社会教化(尤其是对于人欲望教化和引导)确立一个扎实根基。教化成善是董仲舒关于人性理论关键所在,本性只是一种可能性。既然人之质之中有善有恶,要成善,就必须去除恶质,这就需要教化。而教化需要王者来实行,这是天意所决定,离开王者教化,人之质中善质是无法体现出来,因此善也没有办法达到。

  • 标签: 董仲舒 阴阳 性情 教化 《春秋繁露》
  • 简介: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了著名模仿学说,并批判了模仿诗人和模仿剧给公民提供了低俗模仿对象,使得公民放纵自己欲望,从而导致公民德性败坏。这一学说给当代德性教化启示是,需要让儿童从小模仿和体验善好与高贵事物,让他们远离低俗恶劣事物和影响;需要为青年人提供仔细研读真正伟大经典著作自由教育,以此培养有德性公民。

  • 标签: 柏拉图 模仿 德性 教化
  • 简介:在中国古典剧论史上,“教化论”作为贯穿始终一种戏剧批评理论,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面貌和地位。宋元时期,剧论里教化论”零星散见于文人笔记序跋等,对戏剧教化功能认识由萌芽走向成熟。明初由于官方审美对戏剧影响和控制.“教化论”在剧坛上占据主导地位,由仅关注戏剧功能扩展至戏剧创作。相对于前期高蹈,明中晚期“教化论”受到“言情说”反驳和修正,在剧论中地位明显淡化,逐渐让位于“本色”、“当行”等艺术性要素。清初剧坛承晚明余绪,“关乎风化”作为戏曲审美标准之一.与“情”“文”等一起被纳入戏剧终极审美理想之中。清中后期,戏剧创作出现回归明初重伦理教化倾向,剧论中教化论”被重新大肆鼓吹,出现复古和泛滥。

  • 标签: 古典剧论“教化论”地位流变
  • 简介:中国传统道德思想自从被统治者利用并上升为主流意识形态以后,它一整套传统道德教化体系便与它一并成为了统治者手中政治工具。从此逐渐遮蔽了其固有的价值性,具有了鲜明工具性特征。这种特征主要表现为:政治伦理化和道器分离。

  • 标签: 传统道德教化 工具性 政治伦理化 道器分离
  • 简介:长期以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更多地被认为仅仅是学校责任,而学校道德教育(以下简称为道德教育或德育)也被认为是个体接受和遵循既定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系统过程.这种理解方式往往导致对道德个体性遮蔽,窒息了个体德道学习自觉能力,割裂了道德生长整体精神空间.今天,学校道德教育局限性已日益凸现.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对道德教育提出要求和挑战,要求我们实现道德教育向道德教化转进,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方法.

  • 标签: 道德教育 局限 道德教化 创新
  • 简介:治国关键是治政,以德治国思想能否得以实现,起关键作用是行政人员,只有当行政人员能够以德行政,才能实现以德治国目标。当前我国以德行必要性主要基于以下三点:一是依法行政存在着难以克服缺陷;二是以德行政在行政实践中独特价值;三是以德行政是传统德治思想与现代行政实践融合结果。

  • 标签: 依法行政 以德行政 探讨
  • 简介:洛克认为没有人类普遍同意原则,洛克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依据道德原则发生,洛克认为人们之所以会允许、赞美、讴歌那些道德规则

  • 标签: 养成思想 德行养成 思想经验论
  • 简介:王阳明学术思想,众所皆知在于阐扬孟子学,开展"心即理"、"知行合一"与"致良知"。这些论述也与阳明阐述"体认之知",并将"知识之知"含摄其中有关。王阳明不仅将"德行之知"标举至形而上本体层次,同时是以"心之良知"为天理人道贯通所在,将"心"本体义、活动义、实践义融贯,彰显人之最可贵且至高无上者在"心"。其强调"事上磨练"以致良知,实即将"性"含摄于"心"中,"心"居主导位置,"性"只是虚说。这也将"性"之所以具有成长性活动义予以彰显,及收摄于"心知"变化,至此具有认识义与德行义之"心知"可融贯为一,"意"因此成为可引诱"心知"方向决定性因素,这也即是其四句教中所言之"意"与"格物"。阳明之"心知"是就主体言,所谓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事,并非绝对唯心之论,也非唯我论,而是强化主体性存在,所谓"事"之存在,是在吾心之活动中呈现,不在吾心之意识呈现,则非关吾心之意识活动,也无讨论空间。换言之,进入讨论空间之事、物,即已进入吾心之意识活动中。这是阳明之创见,将"知"作为一切认知活动与实践根源。

  • 标签: 王阳明 格物致知 良知 德行之知 认知心
  • 简介:摘要:幼儿园教育需要以培养幼儿形成良好德行为习惯为己任,在常规教育中,幼儿园需要加强对于幼儿品德行为习惯重视度,根据幼儿个性特征,采取有效化教学活动,制定合理化教学活动,以此促进幼儿个人成长。

  • 标签: 幼儿 品德 行为习惯
  • 简介:教化就是“以教道民”、“以教化民”,通过道德教育来感化人民,转移世间的人心风俗,培养道德主体“应然”道德选择能力和优良道德品质。儒家曾建立了一套比较系统教化理论,并在长期教化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方式方法,其中包含了不少道德教育一般规律,对今天社会道德教育仍有重要借鉴意义。基于此,分析当代道德教育实然状态对理想教化悖反,探讨了儒家教化思想在当代道德教育实践中价值定位。

  • 标签: 儒家 教化思想 当代价值
  • 简介:采用文献分析法,并加入质性研究访谈叙事法,前者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论述教化本质与意涵;后者则辅助说明教化蕴含的人文、伦理与审美的力量可以深入学生心灵,唤起学生自尊、自信和自主性,也可激发教师反思并改变其对学生态度,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并彰显思觉行盼是教化哲学观基本要素,促使教育活动得以兼顾具自主意识个体主体性与实践伦理社会性。质言之,若教育活动不违其以德为核心本质,则教育与教化乃一体之两面,即两者均在化育人才,使其知书达礼,恪尽职责,有守有分,是士人、是君子、是高尚品格仁者,乃至于圣人。确立了教化乃主体性与社会性辩证合之知行活动,具有批判性思考社会性意义,也是诗意教育学理情兼容并蓄旨趣,故对受工具理性扭曲台湾教育可发挥震聋启喟之功,对透过诗意教育学倡导,以导正被扭曲之教育本质、学术研究与学习自由以及教师尊严等,提供本土教育改革理论建构参照。

  • 标签: 诗意教育学 教化 批判思考 思觉行盼教学 现代主义
  • 简介:传统"内容说"把文本当作承载道德伦理和教化"内容"来看待,人们阐释作品无非就是要揭示并传达一种教化思想,一种道德伦理观念。正是这种对永恒道德伦理观念不懈追求才导致了对文本源源不断阐释,也使批评家们乐此不疲地充当起道德家。桑塔格"反对阐释"首先反对就是这一认识论及其导致一系列后果,她接过反理性先驱手中接力棒,以"新感受力"来对抗艺术道德教化,旗帜鲜明地提出"艺术目的是提供快感",对感性欲望予以彻底解放。在当时形势下,只有提倡艺术目的是带来快感,才能以激进态度来抗击阐释流弊。

  • 标签: 内容说 新感受力 反对阐释 快感 教化
  • 简介:摘要特色办学是学校提升内涵、寻求新发展必由之路。几年来,土城中学依托学校文化建设,打造“独具特点、与众不同”办学特色,在特色学校创建上作了有效探索和实践,力求在竞争激烈形势下,闯出办学新路,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 标签: 学校文化 德行合一 健康发展 特色学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先哲日:“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财不如义高,势不如德尊”。德,在人生中地位是很高,它胜过金钱,胜过权势,使人走向高尚,使人青史流芳。财物、权势、地位,只有在德统帅、支配下,才会有价值。否则,只会成为污名毁身祸因。晋代富翁石崇,可以算是富得流油显贵了,他钱财宝物堆

  • 标签: 党员干部 德行修养 中国共产党 作风建设 政绩考核工作
  • 简介:【内容摘要】劳动教育一向是德育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更要从小树立劳动意识,在各种劳动教育和实践活动中得到启示与领悟,为其培养良好道德品质打下坚实基础。

  • 标签: 劳动教育   小学生   自然   实践活动
  • 简介:每个厌学孩子背后肯定都有有问题老师和家长。家长和老师合力造就了孩子厌学。但,小初阶段,家庭教育为先。家庭主要任务是:教化养正。

  • 标签: 家庭教育 家长 老师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