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氦氖激光耳腔内照射联合水杨酸滴耳液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的疗效。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46例,以氦氖激光耳腔内照射联合水杨酸滴耳液滴耳,以酒精清洁耳道,用吸引器清除耳道内霉菌团块,予以长春产JHL-96型氦氖激光照射治疗机,激光波长632.8nm,连续输出,输出功率30mW,光斑直径0.2cm左右,照射距离2cm,将激光头伸入外耳腔内。每日两次,一次15min,10次为一疗程。同时嘱患者自行以3%水杨酸滴耳液滴耳,tid×10d,十天后复查。对照组109例,嘱患者以3%水杨酸滴耳液滴耳,tid×10d,十天后复查。比较两组间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6.6%,对照组有效率80.7%。,按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氦氖激光耳腔内照射联合水杨酸滴耳液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能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采用二氧化碳点阵激光结合超分子水杨酸在临床治疗痤疮及痘坑痘印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3月~2023年3月间收治的102例痤疮及痘坑痘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样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例数均为51例。对照组采用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之上联合超分子水杨酸治疗,根据干预结果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联合治疗的观察组在痤疮以及痘印痘坑两个层面上的治疗效果均更加显著(P<0.05);结论:结合二氧化碳点阵激光与超分子水杨酸在治疗痤疮及痘坑痘印方面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奥沙拉嗪、美沙拉嗪和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比较三种氨基水杨酸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20例2011年1月~2014年1月入院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根据治疗用药不同分为三组,奥沙拉嗪组(n=40)、美沙拉嗪组(n=40)和柳氮磺吡啶组(n=40),三组患者用药疗程均为8周;观察三组患者用药治疗后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奥沙拉嗪组、美沙拉嗪组和柳氮磺吡啶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77.5%、75.0%和92.5%,柳氮磺吡啶组总有效率(92.5%)显著优于美沙拉嗪组(77.5%)和奥沙拉嗪组(75.0%)(P均<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5%、7.5%和12.5%,治疗过程中予以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且对治疗无影响。结论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较美沙拉嗪和奥沙拉嗪疗效更好,不良反应稍高,但对症处理后即可缓解。
简介:目的建立RP—HPLC法测定呱西替柳(GCTL)中水杨酸愈创木酚酯(GASAL)含量,用HPLGMS联用对GCTL中有关物质进行鉴别。方法用AgilentZORBAXEclipseXDB-C18柱(150mm×4.6mm,5μm);以甲醇-水(75:25)为流动相,流速1mL·min,柱温(30±0.15)℃,于检测波长为240nm定量测定CR2TL中GASAL含量,分别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和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HPLGTOF-MS)鉴定有关物质。结果GASAL在3.0~100ng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9.8%(RSD=1.53%)。在供试液中水杨酸愈创木酚酯随时间线性增加。HPLC-MS鉴别出6种有关物质分别可能是水杨酸、2-((2-甲氧基苯氧基)羰基)苯甲酚钠、2氧-2,3-苯并.2-氢呋喃7-羧酸-2-甲氧基苯酯、2-羟基苯甲酸-2-乙酰基苯酯、水杨酸愈创木酚酯、2-(2‘-乙酰氧基苯甲酰氧基)苯甲酸-2-甲氧基苯酯。结论测定GCTL中有关物质和GASAL含量应在制备样品溶液后20min内完成,GCTL中有关物质可能来自自身水解、酯化、内酯化及原料等。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利奈唑胺联用5-羟色胺能药物致5-羟色胺综合征(SS)的临床特征。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截至2021年2月),收集利奈唑胺联用5-羟色胺能药物致SS的病例报告类文献,记录患者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利奈唑胺和5-羟色胺能药物用药情况(用药原因、用法用量、药物洗脱期等)以及SS的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处置及转归等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50例(来自46篇文献),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龄23~98岁49例,4岁1例;使用5-羟色胺能药物的原因为精神疾病(36例)、疼痛(8例)和帕金森病(2例)等,使用利奈唑胺的原因为葡萄球菌属感染(24例)、肠球菌属感染(13例)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11例)等。50例患者中,先用5-羟色胺能药物再用利奈唑胺者48例,先用利奈唑胺再用5-羟色胺能药物者2例;44例无药物洗脱期记录,6例药物洗脱期不足。5-羟色胺能药物用药途径为口服者40例、静脉滴注者10例;35例患者有用法用量记录,均符合药品说明书规定;使用1、2、3、4种5-羟色胺能药物者分别为27、16、5、2例,所用药物主要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5-羟色胺能药物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片类药物等。利奈唑胺用药途径为静脉滴注者27例,口服者11例,未提及用药途径者12例;49例成人患者用药频次符合药品说明书规定,1例患儿用药频次低于药品说明书规定。SS发生于联合用药后3 h~20 d,多在联合用药后1~5 d;表现为精神状态改变、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和神经肌肉功能异常者分别为45、47、45例。停用利奈唑胺和/或5-羟色胺能药物并接受对症治疗2 h~9 d后,43例好转,1例出现SS后因心脏骤停死亡,6例在SS症状得到控制后死于原发疾病。结论利奈唑胺联用5-羟色胺能药物致SS多发生在联合用药后1~5 d,临床表现与其他原因所致SS相似,停用相关药物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后,总体预后尚可,但严重者可致死亡。
简介:摘要:在国标饮用水无机非金属指标—氨氮的检测项目水杨酸盐分光光度法中,关键点和难点是次氯酸钠溶液的配制,若次氯酸钠含量过低或者过高都会影响氨氮与水杨酸-次氯酸盐的显色效果。因此含氯缓冲溶液的精确配制是成功检测得准确结果的关键。本文就生活饮用水检验方法——无机非金属指标氨氮检测进行关键点的剖析与探究,对标准进一步创新与补充,为生活饮用水日常检测氨氮含量提供参考数据。
简介:摘要:在国标饮用水无机非金属指标—氨氮的检测项目水杨酸盐分光光度法中,关键点和难点是次氯酸钠溶液的配制,若次氯酸钠含量过低或者过高都会影响氨氮与水杨酸-次氯酸盐的显色效果。因此含氯缓冲溶液的精确配制是成功检测得准确结果的关键。本文就生活饮用水检验方法——无机非金属指标氨氮检测进行关键点的剖析与探究,对标准进一步创新与补充,为生活饮用水日常检测氨氮含量提供参考数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行障碍可能的精神生化机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经哌醋甲酯治疗后的52例品行障碍男性患儿和25名正常男性患儿的血清中5-羟色胺类及代谢产物水平。结果品行障碍患儿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和NE/3-甲氧-4-羟苯乙二醇(MHPG)比值(22±15)低于正常患儿(148±49),血清高香草酸水平(3.5±2.5ug/L)高于正常患儿(0.6±0.1ug/L);经哌甲酯治疗有效者血清MHPG水平(11±8ug/L)高于无效者(6±4ug/L);智力发育不平衡组血清NE水平(80±40ug/L)低于智力发育平衡组(86±54ug/L);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3版修订本,将病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重度品行障碍患儿血清NE水平(79±41ug/L)明显低于轻度(99±39ug/L)。结论品行障碍可能和去甲肾上腺素能两种递质系统失调或失衡的结果。
简介:背景:肠易激综合衙(IBS)是一种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目的:探讨5-羟色胺(5-HT)和5-HT3受体(5-HT3R)在腹泻型IBS(D—IBS)患者结肠黏膜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8名正常人和28例D—IBS患者行结肠镜检查并分别取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黏膜标本各两块。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HT阳性细胞;以蛋白质印迹分析半定量检测5-HT3R的表达。结果:D—IBS组4个部位结肠黏膜的5-HT阳性细胞数和5-HT3R的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多(P〈0.05),但4个部位之间相互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D—IBS患者结肠黏膜5-HT合成和分泌增多,5-HT3R表达上调,提示5-HT和5-HT3R可能为D—IBS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之一,为D—IBS的治疗提供了分子靶点。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与胃癌预后相关的微RNA(miRNA),构建风险评分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从人类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下载491例样本的人类基因组miRNA测序数据(胃癌组织样本446份,正常胃组织样本45份)和相应的临床病理信息。通过R 4.0.2软件edgeR包对miRNA表达谱进行差异分析,将所得差异表达谱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分析筛选预后相关miRNA,进一步对筛选出的预后相关miRNA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并构建预后风险评分模型。采用Kaplan-Meier曲线、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曲线下面积(AUC)动态变化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以|log2差异倍数|>1.5、P<0.01为标准,筛选出175个胃癌组织中差异表达miRNA。通过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和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6个与胃癌患者总生存率相关的差异表达miRNA,使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成功构建5-miRNA风险评分模型:风险评分=0.183×hsa-miRNA-184+0.086×hsa-miRNA-675-0.231×hsa-miRNA-2115+0.548×hsa-miRNA-3943-1.455×hsa-miRNA-1246。在训练集、测试集、总体数据集中,高风险组患者的累积生存率均低于低风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8.90、9.50、26.70,P均<0.05),模型预测效能优于TNM分期,且分层分析显示模型能有效预测早期胃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模型风险评分、年龄和M分期是胃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95%可信区间)分别为1.19(1.07~1.32)、1.20(1.06~1.40),1.50(1.01~2.23)、1.90(1.28~2.90),1.34(1.15~1.57)、2.10(1.05~4.40);P均<0.05]。结论基于5个miRNA构建的5-miRNA风险评分模型预测胃癌患者预后的准确性高,是独立的预后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