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脑肠轴是中枢神经系统与胃肠道间相互作用的重要通路。缺血卒中可促进肠道菌群失调和移位,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也会反向影响缺血卒中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文章对缺血卒中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以综述两者的联系及相关机制,并对靶向肠道菌群的卒中治疗进行了展望。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胃肠道微生物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基于急性缺血脑卒中溶栓术后实施延续性护理的疗效。方法:从近两年于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病例中,选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40例,分别采取延续性护理、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的运动功能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更高,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在急性缺血脑卒中溶栓术后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有助于确保患者临床疗效的稳步提升,不断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溶栓术后 延续性护理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规范的三级康复治疗对缺血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在本院治疗的缺血脑卒中患者156例,简单随机分为两组,各78例。对照组男48例,女30例,年龄(66.46±9.79)岁;治疗组男47例,女31例,年龄(65.78±8.91)岁。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三级康复治疗(病房床前早期康复介入治疗+康复理疗科继续康复治疗+家庭或社区长时间持续康复治疗)。对患者分别在入组时(M0)及发病1个月后(M1)、3个月后(M3)及6个月后(M6)进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并记录数据,再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0、M1时,两组缺血脑卒中患者上肢FM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3、M6时,治疗组上肢FMA评分分别为(35.21±20.43)分、(46.67±18.61)分,均高于对照组(24.54±19.52)分、(29.56±21.7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0时,两组缺血脑卒中患者下肢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1、M3、M6时,治疗组下肢FMA评分分别为(18.34±9.67)分、(25.24±9.82)分、(30.51±6.23)分,均高于对照组(13.41±8.72)分、(17.19±8.78)分、(19.65±11.5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规范的三级康复治疗对改善缺血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具有明显疗效。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康复治疗 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缺血脑卒中的栓子成分与血管开通程度、手术过程及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进行支架取栓和(或)吸栓的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192例,获得的栓子成分主要是红细胞、纤维蛋白、白细胞和血小板,按照栓子的主要成分将患者分成红细胞为主组和纤维蛋白为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血管闭塞处的CT值、手术时间、取栓次数、血管再通程度和临床预后等数据之间的差异。结果有138例大血管闭塞脑梗死患者取出了血栓并进行了病理检查,患者血管闭塞的部位包括颈内动脉56例、大脑中动脉62例、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各20例。59例患者血栓成分以红细胞为主,79例患者以纤维蛋白为主。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血栓成分以纤维蛋白为主[77.2%(61/79)],非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血栓成分以红细胞为主[45.8%(27/59),χ²=8.115,P=0.004]。以红细胞为主的患者较以纤维蛋白为主患者栓子的CT值更高[42(32,53)比36(31,41),Z=-2.003,P=0.045],取栓次数更少[2(1,2)比3(2,4),Z=-7.613,P<0.001],手术时间更短[45(30,60) min比80(60,90) min,Z=-6.944,P<0.001],临床预后更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的患者比例:62.7%(37/59)比39.2%(31/79),χ²=7.444,P=0.006]。两组间患者血管闭塞的部位无明显差异。结论血栓成分主要是红细胞的患者卒中的病因是非心源性脑栓塞的可能性更大,栓子的CT值也相对较高,栓子更易取出,且临床预后相对较好。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机械取栓 病理 栓子组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颅脑血管成像(CTA)评估急性缺血脑卒中脑组织灌注缺损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10月在威海市中心医院诊断为急性缺血脑卒中35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双层探测器头颈部光谱CTA及颅脑CT灌注成像(CTP)检查。在CTA重建的碘密度图及有效原子序数图上测量并比较灌注缺损区及健侧的碘密度值、有效原子序数值,在CTP图像上测量并比较患侧与健侧脑血容量(CBV)值、脑血流量(CBF)值,同时测量脑灌注缺损面积。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碘密度值与CBV值、碘密度值与CBF值、有效原子序数值与CBV值、有效原子序数值与CBF值、CTA显示的脑灌注缺损面积与CTP-CBF显示的脑灌注缺损面积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5例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患侧碘密度值[(0.22±0.07)mg/ml]、有效原子序数值(7.38±0.05)、CBV值[(1.9±0.7)ml/100 g]、CBF值[(15.1±5.9)ml/(100 g·min)]均显著低于健侧[碘密度值(0.44±0.10)mg/ml、有效原子序数值(7.52±0.06)、CBV值(3.4±0.7)ml/100 g、CBF值(57±27)ml/(100 g·min),t值分别为-14.7、-14.5、-11.2、-9.7,P<0.001];光谱CTA显示的脑缺血面积[(2 292±1 393)mm2]与CTP-CBF图显示的脑缺血面积[(2 290±1 359)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6,P=0.944)。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的碘密度值与CBV值呈正相关(患侧为r=0.350,P=0.039;健侧为r=0.551,P=0.001);有效原子序数值与CBV值呈正相关(患侧为r=0.488,P=0.003;健侧为r=0.552,P=0.001);光谱CTA显示的脑灌注缺损面积与CTP显示的脑灌注缺损面积存在强相关性(r=0.993,P<0.001)。结论双层探测器光谱CTA可实现对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情况、脑组织灌注缺损程度“一站式”评估,为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提供了一种更快捷的评估方法。

  • 标签: 卒中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碘密度图 有效原子序数图 脑灌注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压疮评分、跌倒评分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急性缺血卒中(AIS)出院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择2014年1月至2018年11月河北省任丘康济新图医院住院治疗的AIS患者4 46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标准,mRS评分在0 ~ 2分为出院结局良好,mRS评分≥3分者为出院结局不良,分析压疮评分、跌倒评分及NIHSS评分对AIS出院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出院结局不良患者压疮评分明显低于结局良好患者[(16.96 ± 2.89)分比(19.91 ± 1.71)分],出院结局不良患者跌倒评 分、NIHSS评分高于出院结局良好患者[(6.66 ± 1.77)分比(5.21 ± 1.64)分、(7.34 ± 5.08)分比(3.15 ± 2.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压疮评分、跌倒评分和NIHSS评分对出院结局不良预测的界值分别为18.5、5.5和3.5分;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9、0.731和0.863,灵敏度分别为86.00%、76.20%和78.30%,特异度分别为64.00%、59.50%和80.60%。压疮评分、跌倒评分和NIHSS评分对出院结局不良的预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压疮评分、跌倒评分和NIHSS评分对AIS出院结局不良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压疮评分越低、跌倒评分及NIHSS评分越高,AIS出院结局不良的风险越高;积极控制压疮及跌倒的发生,可有效降低AIS出院结局不良的风险。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压力性溃疡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压疮评分、跌倒评分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急性缺血卒中(AIS)出院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择2014年1月至2018年11月河北省任丘康济新图医院住院治疗的AIS患者4 46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标准,mRS评分在0 ~ 2分为出院结局良好,mRS评分≥3分者为出院结局不良,分析压疮评分、跌倒评分及NIHSS评分对AIS出院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出院结局不良患者压疮评分明显低于结局良好患者[(16.96 ± 2.89)分比(19.91 ± 1.71)分],出院结局不良患者跌倒评 分、NIHSS评分高于出院结局良好患者[(6.66 ± 1.77)分比(5.21 ± 1.64)分、(7.34 ± 5.08)分比(3.15 ± 2.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压疮评分、跌倒评分和NIHSS评分对出院结局不良预测的界值分别为18.5、5.5和3.5分;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9、0.731和0.863,灵敏度分别为86.00%、76.20%和78.30%,特异度分别为64.00%、59.50%和80.60%。压疮评分、跌倒评分和NIHSS评分对出院结局不良的预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压疮评分、跌倒评分和NIHSS评分对AIS出院结局不良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压疮评分越低、跌倒评分及NIHSS评分越高,AIS出院结局不良的风险越高;积极控制压疮及跌倒的发生,可有效降低AIS出院结局不良的风险。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压力性溃疡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 将尿激酶静脉溶栓运用于急性轻型缺血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并对其产生的疗效进行深入探究。方法 随机选择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90名急性轻型缺血脑卒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按照先后就诊顺序分为AB两组,其中A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B组患者在其基础上开展尿激酶静脉溶栓法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本次研究显示,治疗两周后,B组患者NIHSS评分以及mRS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患者,并且,通过对生活质量六个维度的指标进行对比发现,各指标评分同样高于A组患者,并且两组之间差异明显,为此,具备统计学意义。讨论 通过尿激酶静脉溶栓的方式治疗急性轻型脑卒中患者,可明显缓解患者症状,减少复发的可能,且疗效明显,确切,因此应该临床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尿激酶 静脉溶栓 急性轻型 缺血性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平衡护理模式在脑卒中急救中的应用效果。选取我院2019年2月1日至2020年2月12日经急诊绿色通道收治的30例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2019年2月10日至2020年3月7日31例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采用动态平衡法参与的卒中急救模式,比较两组的效果差异。结果:实验组采用动态平行法参与急救护理模式能提高缺血卒中患者救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动态平行法 缺血性脑卒中 急救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脑卒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7月确诊为急性缺血脑卒中的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研究内容设定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含41例患者。对照组仅采用阿替普酶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替普酶联合舒血宁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应用NIHSS进行评估后,发现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前的分数分别为(16.08±2.21)、(16.21±3.0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评分分别为(6.43±1.61)、(10.54±2.14),(P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舒血宁 联合疗法 阿替普酶溶栓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缺血脑卒中是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病因,往往遗留严重的躯体功能障碍,及时有效地溶解血栓、恢复功能是其治疗重点。经颅超声刺激(TUS)能在无创情况下溶解血栓,改善循环,起到神经保护的作用,且具有一定的神经调节功能。作为一种新兴的康复辅助治疗手段,TUS可以促进患者功能恢复,提高康复疗效,已在脑卒中的康复治疗中逐渐得到推广应用。本文对TUS的作用机制、康复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进行综述,以期为缺血脑卒中后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经颅超声 缺血性脑卒中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基于急性缺血脑卒中溶栓术后实施延续性护理的疗效。方法:从近两年于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病例中,选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40例,分别采取延续性护理、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的运动功能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更高,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在急性缺血脑卒中溶栓术后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有助于确保患者临床疗效的稳步提升,不断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溶栓术后 延续性护理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科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缺血脑卒中偏瘫预后的影响,探讨有效的护理模式,促进患者尽早康复,并提高生活质量。方法82 例缺血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A组与B组,各41例。A组实施神经内科常规护理, B组实施神经内科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评分。结果护理后, B组患者的FMA、ESCA、ADL、SF-36 评分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神经内科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缺血性脑卒中 偏瘫 肢体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优质护理应用于急性缺血脑卒中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期的护理效果。方法:共纳入78例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选取始于2020-1并止于2021-2。根据入院时间将患者信息输入Excel表格后以排列序号分组,序号为奇数即归纳为参照组(39例),否则归纳为护理组(39例),均接受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治疗期间前者行常规护理,后者行优质护理,以统计学对两组神经功能以及护理有效率等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护理前,两组神经功能评分相似(P>0.05),护理后,较参照组,护理组神经功能评分更低,护理有效率更高(P<0.05)。结论:优质护理应用于急性缺血脑卒中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期的护理效果显著,建议优先选择。

  • 标签: 优质护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超早期静脉溶栓 神经功能 护理有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给予急性轻型缺血脑卒中病患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本研究纳入80例急性轻型缺血脑卒中患者,收集时间2018年6月-2020年11月,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比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包括TNF-α、NO,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mRS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常规疗法+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轻型缺血脑卒中,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用药安全有效。

  • 标签: 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规范化护理对缺血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及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收集缺血脑卒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规范化组,每组60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和规范化护理模式,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神经功能(NIHSS评分)、生活质量(QOL评分)改善情况及患者出院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规范化组的NIHSS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规范化组心理、生理、社会适应性评分及生活质量总分、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规范化护理可促进缺血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及改善其生活质量,并提高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 标签: 规范化护理 缺血性脑卒中 康复效果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缺血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进行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方法:研究时间:2019.05~2020.05;研究例数: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30名人员为一组。所有患者均进行降血压、降血脂及脑保护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运用针刺治疗,观察组则运用针刺及温和灸治疗。结果:临床疗效比对,观察组显著更优(P<0.05)。同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针灸治疗缺血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疗效造成影响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脑卒中次数及后遗症期,而非独立相关因素为性别、年龄及体质指数。结论:通过本文所诉治疗方法治疗缺血脑卒中,临床疗效较为理想,其临床疗效受病程及脑卒中次数等原因影响。

  • 标签: 针灸治疗 血性脑卒中 运动性失语 疗效 相关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缺血脑卒中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的效果分析。方法:抽取本院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间接收的100例缺血脑卒中并高脂血症患者为实验对象,再应用掷币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各有50例患者。对照组给以10mg/d阿托伐他汀实行医治,实验组给以20mg/d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实行医治。对比两组患者医治前后血脂指标水平以及医治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对比,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优于治疗前,实验组改观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高脂血症 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在缺血脑卒中的治疗中采用阿托伐他汀与阿司匹林药物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以本院收治的缺血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80例,均于2020年1月至12月在本院就诊。随机将80例患者均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研究组除阿司匹林肠溶片外,还增加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对比两组血脂变化情况、神经功能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血小板(PLT)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并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数据呈现出明显差异,研究组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