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作者将要出版的《哲学深渊:马克思与德国哲学家的对话》的导论部分。文章回顾了作者结合马克思与德国哲学家的关系来阅读马克思著作的历程,例如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与胡塞尔现象学的"生活世界"理论的异同,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类"概念的发展,马克思的"主体"与黑格尔的"人格"的内在联系,马克思的存在观与康德、黑格尔和海德格尔存在观的比较,另外还涉及维特根斯坦和分析哲学、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和黑格尔的形而上学传统等等,都是作者所关注的话题,展示了马克思哲学的多方面的理论处境。

  • 标签: 马克思 德国哲学家 关系 比较
  • 简介:诉诸直观自身的艺术所传达的人在自然、历史和人类的密码中所解读的东西。在人于密码中解读超越存在并基于完美性而使纯然的沉思得以持存之处,便出现了作为介质领域的艺术。只有在形而上的思考中,人才会通过反省的意识洞察到艺术对密码的严肃解读,进而使人的精神始终向其生存根源开放。正是在人能够触及生存根源之处,生存与天赋才终于合二为而成其为天才。在艺术中,密码要么作为超验的直观而达至其直观性,要么作为内在超越而在现实本身中变成可见的,迄今为止,那些最伟大的艺术家总是想方设法把上述两种可能性结合起来。在艺术这个大家庭中,由于音乐、建筑、雕塑、绘画、诗等门类表现密码的方式各不相同,艺术便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面相来。

  • 标签: 艺术 密码 生存 超越存在
  • 简介:康德关于能思存在之本性的论点基于表象“”的具体本性。他认为,经验自我属于个有思想的肉体实有,其内感官被心灵自己的状态激动,因此和外感官样牵涉被动性。这样的心灵或理性只具有相对自发性,没有归因能力的它(物)或精神自动机,从而不是完全自主的。不过,如果有个内在于实践理性的目的,那么它可能会是完全自主的。康德认为这个目的道德律,我们选择的行动方式只有被其蕴涵(而非出于偏好)才表达真正的自由。

  • 标签: 我思 统觉 目的 道德律
  • 简介:作为思维的个先验主体的“个伴随着切概念的意识,它只能和意识到它的作为内感官的经验性意识同“出现”,这是康德对“”的最为基础性的认识。在实践哲学里没有出自感性的病理学的的地位,尽管也考虑到了肉体性的“”的有限性,但理性自己就已独立地规定了意志。理论化的“”也探入到情感领域,情感得依赖种朝向知识的可传达性。所以康德理论化的“”伴随着其写作,其风格先验哲学无风格的风格。但理论化的“”在康德那里无疑具有情感侧面的,如对道德律的敬重始终是这理性原理的最为紧密的伴随物。另外,康德字面上并不出现的理性的“”即使理论化地隐匿地加以表达,还是必然具有其参与世俗生活的社交性。

  • 标签: 康德 写作 风格
  • 简介:"什么哲学"的提问方式本身,就已经在用传统方式回答了哲学是什么。但是,海德格尔扭转了这个提问方式,即哲学不是任何意义上已经被准备好了前提的现成的东西。他把"什么"或者""的提问方式,变成了关于对这种提问方式如何出场问题的研究,将存在的话题转化为时间的话题,用时间问题引导空间问题,从此改变了哲学研究的方向。

  • 标签: 哲学 存在 时间
  • 简介:在《乌托邦的精神》(1918/1923)、《希望的原理》(1959)、《哲学论文集》(1969)等著作中,德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聚焦音乐与乌托邦、音乐与语言表达方式、音乐与社会、音乐与家乡等主题,集中探讨了音乐节史学、音乐形式的语义学和旋律语义学等系列音乐哲学问题。通过比较分析伟大音乐作品的语言表达方式,布洛赫全面阐述了自身关于音乐史和音乐理论的根本见解以及音乐艺术的本质:"音乐最年轻的艺术"。音乐既是最年轻的艺术,也是最高的艺术,因为音乐把人类永恒的"希望"自身作为其讴歌的内容。音乐既置身于生活之中,又超然于生活之外,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超越性",音乐创作才最直接地表现作为乌托邦显现的"自身相遇"。音乐乌托邦意识的显现和尚未形成的现实的象征。音乐倾听未来"家乡"的回响,谛听源自人的直观和根源的象征性声音。

  • 标签: 音乐哲学 音乐语言 青春 乌托邦 家乡
  • 简介:在雅斯贝尔斯哲学中,存在大全。在大全思维中,雅斯贝尔斯构思了幅存在的图像。在思维中,不可避免地发生这幅图像,因为这个非对象性的东西本身当作思维的被想象的对象。在这幅图像中,同时编入个别单词的图像。就此而言,这是来自图像和无图像的种图像,但是,这不可能来自隐喻和其他标志的种聚集体,相反,这是存在的种构成性的改写。在自身的改写中,存在球形地、飘忽不定地显现出来;它是动态地,然而严格地被整理过的,它成梯级形状并编织状地联系在起,按类别归类并相互交错地联合起来。它被分离并相互统摄着,它可以览无遗,但它不是封闭的、突破的和联合的。不过,它总是轻微的、透明的,就像在某种巨大的三维丝网里样,到处都被截获在自身的关系之中。

  • 标签: 哲学逻辑学 存在 存在图像 大全 大全样式
  • 简介:康德的第类比即实体性类比的论证值得研究。它的主要目标论证实体在现象的变化中持存。对此,康德给出了三个论证。第版论证从主观领会入手,强调持存物时间本身的经验性表象的基底,但由于其存在跳跃和缺漏,最终不令人满意。第二版论证转换角度,强调持存物时间本身的基底,论证简洁明了,弥补了上述不足。为了说明实体为何不生不灭,康德还补充了个论证,它方面捍卫了第类比的论证目标,另方面为第二类比做好了铺垫。总的来说,康德的第类比的论证可以令人接受的。

  • 标签: 康德 第一类比 实体性 第一版论证 第二版论证
  • 简介:本文首先要探讨的,布伦塔诺如何尝试根据存在之类比的学说这线索,来对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学说展开系统化。对存在者及其多重含义的追问集中于范畴分析。海德格尔对布伦塔诺解释中的这决定性要点的解读,极具批判性的。他的批判经历了不同的阶段:首先是对传统判断理论(作为真理的位置)的解构,然后对存在(ousia)的时间性解释,最后存在的真理含义的明确提出。与布伦塔诺不同,海德格尔尝试以种源初的发生方式揭示范畴的发生行为,这取代了布伦塔伦提供种“范畴系谱学”或者种“范畴演绎”的尝试。自此,重要的,将构成希腊之现成范畴的背景的原初经验加以突出:希腊存在论的源始规定是从制作(poiesis)范畴中派生出来的。同时,要批判性地探讨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存在论阐释的可能性和界限。

  • 标签: 存在之统一性 类比的统一性 海德格尔 亚里士多德 布伦塔诺
  • 简介:在词源学和哲学的视角下,文章首先分析和引证了"gemein"为什么会是"下流的""无耻的",阐述了没有个性和下流无耻的关系。文章力图借助词源学的方法揭示出,杰出就是意味着对起规范作用的边界进行挑战和游戏;而真正的天才总是可能冒着被时代误解的风险。

  • 标签: gemein 下流 变态 天才
  • 简介:在《第三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与有关共产主义的论述之间具有某种致性。以私有财产为视角,这种致性表现在:首先在私有财产的两种扬弃形式与他在批判黑格尔时所进行严格区分的两种扬弃形式之间具有致性;其次,在私有财产的积极本质与他在批判黑格尔时所考察的异化的积极意义之间具有致性;最后,在私有财产的扬弃方式与他在批判黑格尔时所发现的扬弃的破绽之间具有致性。

  • 标签: 私有财产 辩证法 共产主义
  • 简介:先天综合判断的第三者问题康德先验哲学中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纯粹审美判断作为先天综合判断,其第三者问题同样康德先验哲学中个重要且合理的问题。但是,学界对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关于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所做的研究往往忽视了纯粹审美判断的第三者问题。研究表明,审美共通感联结纯粹审美判断的主词和谓词的第三者,赋予纯粹审美判断普遍必然性的先天根据。因而,可以将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理解成针对审美共通感所做的演绎。在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中,审美共通感的地位基础性的,因此,它在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中发挥的作用就不仅仅是功能性的,更是发挥着主导性作用。

  • 标签: 审美共通感 纯粹审美判断 第三者 判断力批判 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