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口腔癌及口咽癌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规范化的口腔癌及口咽癌病理诊断报告不仅应提供给临床准确的病理诊断,还应包括与患者预后评估、治疗策略选择相关的信息。由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成立专家组,对口腔癌及口咽癌病理标本固定、取材及报告内容等进行研讨与规范,形成《口腔癌及口咽癌病理诊断规范》。此规范涵盖了近年来在口腔癌和口咽癌临床病理方面的一些重要变化,如口腔癌肿瘤T分期应考虑肿瘤侵袭深度、肿瘤N分期应考虑有无淋巴结外扩展、口咽癌中新亚型人乳头状瘤病毒相关性鳞状细胞癌等。希望通过本规范的制定,提高我国口腔癌及口咽癌病理报告质量,为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所致肝损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检索石家庄市第五医院信息系统,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出院诊断含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NSAID所致肝损伤患者纳入NSAID组,其他药物所致肝损伤患者纳入对照组。记录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测结果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由本研究团队成员根据相关标准重新统一进行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估法(RUCAM)评分、临床分型分级、病理学分型分级和临床转归评价。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385例,NSAID组63例,对照组322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依据R值对DILI分型和肝损伤严重程度分级的结果显示,2组患者中不同类型肝损伤者占比和不同级别肝损伤者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NSAID组和对照组行肝活检者分别为41和142例,结果显示,NSAID组血管损伤型者占比高于对照组[4.9%(2/41)比0(0/142),χ2=7.003,P=0.049],汇管区炎症发生率和细胆管增生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63.4%(26/41)比93.7%(133/142),χ2=25.544,P<0.001;43.9%(18/41)比76.1%(108/142),χ2=15.337,P<0.001],肝细胞脂肪变性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2.0%(9/41)比9.2%(13/142),χ2=4.925,P=0.026]。经停药和对症治疗,NSAID组和对照组患者有效率分别为88.9%(56/63)和92.5%(298/322),痊愈率分别为41.3%(26/63)和52.5%(169/322),均无死亡者,2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AID所致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转归与其他药物所致肝损伤相似,肝脏病理学特点为汇管区炎症和细胆管增生发生率低于而肝细胞脂肪变性发生率高于其他药物所致肝损伤,并可见血管损伤改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浙江省台州医院收集的21例LELC的临床资料、病理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原位杂交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1例LELC中,发生于涎腺8例、胃5例、肺6例、乳腺1例、宫颈1例。HE染色显微镜下形态相似,在丰富的淋巴细胞背景中见散在分布低分化或未分化的癌细胞,呈巢片状排列,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癌细胞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p63、p40,间质反应性淋巴细胞表达CD8、CD20。原位杂交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16/21)阳性。结论LELC是少见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大部分与EB病毒感染相关,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预后相对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AMF)的病理特征。方法收集高邮市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9年7月经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学确诊为AMF的女性患者12例,年龄39~53岁。回顾性分析12例AMF组织标本光镜下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结果12例AMF组织标本镜下见大量薄壁血管的间质、卵圆形或梭形的瘤细胞,部分区域也可见少量厚壁血管,有明显的细胞密集区与细胞稀疏水肿区交替,细胞密集区聚集在血管周围。Ki67增殖指数约5% 1例,<1% 11例。结论AMF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间叶源性肿瘤,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病理诊断主要结合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标记。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炎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乳腺疾病中心收治炎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25例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炎性乳腺癌患者纳入分析,占同期收治新发乳腺癌患者的0.89%(25/2811)。临床分期Ⅲ期17例(68%),Ⅳ期8例(32%),预后分期Ⅲ期17例(68%),Ⅳ期8例(32%)。Luminal B型(HER-2阴性)9例(36%),HER-2阳性型5例(20%)及三阴型11例(44%)。19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R0切除率94.7%(18/19)。中位生存时间18.2个月,预后分期ⅢB期、ⅢC期和Ⅳ期患者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2.9%,66.7%和15.6%(χ2=13.247,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炎性乳腺癌临床发病率不高,但是病期晚,预后差。在接受新辅助治疗后90%以上的患者可以获得局部R0切除。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睾丸网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科(3例)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1例)4例睾丸网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H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睾丸网腺癌患者,年龄26~64岁,2例最大径分别为3.0 cm和4.5 cm,大体检查肿瘤位于睾丸门部,切面实性,灰白灰黄色。镜下观察4例睾丸网腺癌具有多样的组织结构,包括梁索状(4/4),腺管状、巢状、肉瘤样(3/4),实性(2/4)以及乳头状、筛状、裂隙样(1/4)。腺癌细胞主要表现为3种形态:立方-柱状(4/4)、多边形(4/4)及梭形(2/4)。胞质透明及嗜酸性,胞核具有中-重度异型性及多形性,核分裂象多少不等。4例均可见到睾丸网上皮由良性-异型增生-癌转变过程。1例可见嗜酸性玻璃样小球。免疫组织化学示广谱细胞角蛋白(4/4)、上皮细胞膜抗原(4/4)、Ber-EP4(3/3)、碳酸酐酶Ⅸ(2/2)弥漫强阳性,细胞角蛋白7(4/4)、波形蛋白(4/4)、CD10(4/4)、PAX8(3/3)、PAX2(3/3)局灶阳性,Ki-67阳性指数>50%(4/4)。该病预后差,3例随访患者中2例于术后1年内死亡。结论睾丸网腺癌少见,组织学结构多样,镜下观察到睾丸网上皮由良性-异型增生-癌转变过程是重要的诊断线索,而详细的临床病史、肿瘤的生长部位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婴儿性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搜集2013—2020年河南省人民医院病理科IH确诊病例52例,对其形态学、免疫表型及PIK3CA、GNAQ基因变异情况进行分析。结果52例IH女患儿37例,男患儿15例,发病部位有四肢、躯体和头颈部。病变外观均呈鲜红色或暗红色斑块,形态学上,肿瘤组织呈分叶状生长,增殖期血管内皮细胞密集成片,呈卵圆形或上皮样形态,血管腔不明显,可见细胞凋亡;消退期血管内皮细胞较稀疏,呈纤细梭形或扁平状,血管腔可见,多量脂肪纤维组织增生。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血管内皮细胞表达葡萄糖转运蛋白1、CD15及其他内皮相关标志物;PIK3CA、GNAQ基因均未见突变。结论IH是发生于婴幼儿较常见的血管源性良性肿瘤,形态学以分叶状结构生长,伴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及微血管腔形成为主,增殖期需与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先天性血管瘤等鉴别,消退期需与脉管畸形等鉴别。
简介:摘要2020年我们病理人经受住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考验,为抗击疫情作出了贡献。疫情之下,病理医务工作者不断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优势,积极开展远程诊断、远程会诊、线上会议、线上培训等各项工作,促进了学术交流,加强了学科建设。疫情并没有停止病理人前进的步伐,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移植肾膜性肾病(MN)受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肾移植受者术后移植肾活检确诊为MN的临床病理资料,将受者分为原发病不明组(A组,12例)和复发组(B组,7例),比较两组临床病理及预后之间的差异。结果两组亲属活体肾移植的比例和术后基线肾功能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受者术后平均16.4个月后出现复发,明显早于A组。两组移植肾损害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肾病综合征和(或)肾功能不全。B组血抗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和肾组织PLA2R抗原染色的阳性率明显高于A组。B组肾组织IgG4亚型染色强度强于A组。A组受者术后5年移植肾存活率为77.8 %,而复发受者为66.7 %,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PLA2R抗体在移植肾MN复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移植肾组织PLA2R染色有助于对原发病的判断,其敏感性高于血清抗PLA2R受体。利妥昔单抗是治疗移植肾膜性肾病的有效方案,值得进一步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恶性胸腔积液(胸水)的病理类型、组织来源及临床特点。方法选取启东市人民医院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经液基细胞学检查发现异型细胞后制成细胞块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明确诊断为恶性胸水的细胞块105例,分析病理形态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及临床特点。结果胸水恶性细胞经免疫组化证实为肺腺癌来源的共94例,占89.52%,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天冬氨酸蛋白酶A(Napsin A)、癌胚抗原(CEA)阳性;肺小细胞癌来源1例,占0.95%,神经细胞黏附分子1(CD56)、突触素(Syn)阳性;肺鳞状细胞癌来源2例,占1.90%,细胞角蛋白5/6(CK5/6)、P40阳性;卵巢来源腺癌1例,占0.95%,癌抗原125(CA125)阳性;乳腺来源腺癌4例,占3.81%,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囊泡病液蛋白15(GCDFP-15)阳性;胃肠道来源腺癌2例,占1.90%,肠特异性转录因子2(CDX-2)阳性;胰腺来源腺癌1例,占0.95%,癌抗原19-9(CA199)阳性。结论肺腺癌是引起恶性胸水的最常见原因,TTF-1、NapsinA、CEA对于肺腺癌来源的肿瘤细胞呈阳性表达,3种标志物联合应用有助于明确诊断,同时应与其他类型肺癌及其他部位来源的肿瘤鉴别。
简介:摘要患者的病史对病理诊断非常重要,病理医师在临床病理诊断过程中,常常有病例需要进一步了解病史,甚至反复挖掘病史,才能作出满意的诊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自2013年8月尝试设置病理科问诊室,初衷是希望能够有一个专门的场所可以使病理医师与患者或家属面对面地沟通,通过对病史的全面了解,作出准确的诊断。经过数年的运转,发现病理科问诊室的功能远超预期,值得推荐。现将经验和体会进行总结,以期与同道交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诊断困难的乳腺纤维上皮性肿瘤的病理学特点,分析TERT检测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2013—2021年93例诊断结果不确定的乳腺纤维上皮性肿瘤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等信息;重新复习病理切片,对间质细胞密度、间质细胞不典型性、核分裂象及间质生长程度等形态学指标进行判读;采用Sanger测序检测TERT启动子突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研究TERT蛋白在间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分析TERT启动子突变及TERT蛋白表达水平同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本组病例年龄30~71岁,平均年龄46岁;肿瘤最大径1.2~8.0 cm(平均3.8 cm);病理学特点:纤维腺瘤区域中存在分叶状结构,或者间质细胞中至重度丰富;一部分病例肿瘤边界的判读存在困难;TERT启动子突变,在年龄≥50岁、肿瘤≥4 cm、出现4倍及10倍物镜下无上皮区间质生长的病例中发生率更高,这些特点更符合叶状肿瘤;TERT蛋白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点以及TERT启动子的突变无相关性。结论对分叶状结构的判断争议以及间质细胞丰富肿瘤的分类争议,是乳腺纤维上皮性肿瘤诊断困难的原因;结合形态学特点及TERT启动子等分子指标进行综合评估,有助于明确诊断以及更好地评估复发风险。
简介:摘要前列腺癌生物学行为具有高度异质性。如何精准判定肿瘤的“惰性”与“侵袭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体化治疗是目前临床面临的重大挑战。2020年,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总结并更新了若干与前列腺癌预后评估、风险预测和组织学诊断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强调了分子检测在前列腺癌诊断及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本文对ISUP关于前列腺癌分子病理标志物的更新和临床应用研究做简要解读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前哨淋巴结(SLN)假阴性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分析病理漏检的可能原因,探讨提高SLN检出率的方法。方法收集2009—2018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及北京南郊肿瘤医院SLN活检假阴性的皮肤恶性黑色素瘤39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通过复阅原HE切片、薄切组织块、加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多重复核,分析漏检的可能原因。结果39例SLN假阴性病例,假阴性率26%。原发灶部位下肢肢端占64%,中位Breslow厚度4.0 mm, 59%可见溃疡,Clark分级Ⅳ级占71%, 60%的病例核分裂象计数达2个/mm2以上。在区域淋巴结转移之前出现皮肤移行转移或复发的病例Breslow厚度>4.0 mm的比例高于其他病例。随访16.7~137.2个月,5年黑色素瘤特异性生存率为68%、中位生存期70.2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组预后差于≥60岁组。经病理多次复核,最终检出阳性SLN 10例,阳性检出率26%,复核纠正后的SLN假阴性率为19%。原HE切片中倍镜检出4例,均在边缘窦内(≤0.2 mm),主要为痣样形态。薄切组织块检出5例,4例最大径在1.8~4.5 mm之间,其中2例出现于原HE切片未切全的区域。3例形态学复核可疑并加做SOX-10染色,最终检出1例微小转移灶。结论复核阳性的SLN多为边缘窦内的微小转移,充分而完好地暴露SLN被膜下组织、仔细阅片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利于提高SLN的阳性检出率。预后方面,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是SLN假阴性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不良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增生性息肉(gastric hyperplastic polyps,GHP)伴癌变的临床、内镜和病理特点。方法对18例病理确诊为GHP伴癌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特征、病理特点、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GHP伴癌变患者年龄(67.2±7.8)岁(45~79岁),男6例、女12例;临床症状表现为腹痛、腹胀或无明显症状。患者合并胃内多发息肉为主(13例),单发的癌变GHP好发部位在胃体(7例)。内镜下病灶形态多样,15例为带蒂息肉,癌变息肉直径均>10 mm,9例直径>20 mm。背景黏膜中14例存在萎缩性胃炎,4例合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结论GHP伴癌变患者缺乏特异性症状,对于HP阴性合并萎缩性胃炎的多发性胃息肉患者,需警惕较大、带蒂息肉癌变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