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于明平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3-05-15
  • 出处:《教育研究》 2013年第5期
  • 机构:〔摘要〕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和选择,是课程改革倡导的新观念。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被动接受式的学习,严重束缚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让新观念、新方法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应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 简介:本文以微观社会生态学为研究视角,以大学生人际心理空间为研究对象,运用人际空间与人际交往相互作用的基础理论,结合人际交往的基本原理,探讨人际心理空间的内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笔者从人际心理空间影响人际沟通的角度,重新审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境,并提出从内外视角寻求建构大学生和谐人际心理空间的有效策略,以优化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品质,实现人际和谐,进而推动和谐校园的构建。

  • 标签: 大学生 人际心理空间 人际交往
  • 简介:〔摘要〕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种“好、乐”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现。语文应该是情感的语文,它承载着丰富的感情色彩,一篇散文,一句古诗,一句名言,哪个不具有情感呢?这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要走近文本,亲近文本,进而和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语文教学必须要重视情感的渗透,拓宽学生的精神空间

  • 标签: 〔〕语文教学兴趣培养情感 渗透
  • 作者: 韩永万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3-04-14
  • 出处:《教育研究》 2013年第4期
  • 机构:〔摘要〕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普遍存在着“重课堂教学,轻课外活动”的现象,许多教师将整个教学活动的着力点全部放在课堂教学40分钟上面,对于和语文教学有关的语文课外活动重视程度不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活动,而且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的作用。在课堂教学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教师需要在时间与空间上面进行拓展,及时巩固与深化课堂教学成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此过程中,课外活动可以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 简介:教育流动空间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网络时代将发挥中枢作用,包括可以突破时空界限、丰富信息的表征或表现形式,改变学习资源的分布形态,使其具有无限可复制性和广泛通达性的技术要素;人类教育活动密集和活跃的教育区位要素;愿意参与到教育流动空间的开发、设计、架构以及应用中的人力要素。教育流动空间作为一种社会化形塑的空间,还体现出空间的集聚与扩散效应,将彻底改变教育实现空间正义的方式,并从根本上突破以往从调控有限的教育资源在不同现实教育空间中的配置程度来促进均衡发展的思路。

  • 标签: 教育流动空间 构成要素 集聚与扩散
  • 简介:前苏联教育家雷先科娃说过:“学生这个职业,是人世间最艰苦的……”确实这样,学生这个职业是人世间最艰苦的职业。在我国,今天的中小学生这个群体,是社会各类群体中最为艰苦的一族,由于家长望予成龙、望女成风的期望心理,由于学校分数至上,升学第一的办学目标,给学生的心理、学业、身体等等方面增添了无穷无尽的压力,导致他们恐惧、厌倦和精力消耗,忧郁和缺乏自信,健康状况不佳。

  • 标签: 中小学生 健康状况 期望心理 办学目标 应试教育 中国
  • 作者: 赵明花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6-02-12
  • 出处:《教育研究》 2016年第2期
  • 机构:〔摘要〕《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取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
  • 简介: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新课程基于素质教育的理念,积极倡导教学方式的改变,对于中小学课程资源的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新课程也必然对高考改革、大学教育带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加强大学——中学的合作,拓展合作空间,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积极意义。下面,着重就加强中学与大学合作,开发课程资源谈几点认识。

  • 标签: 中学 大学 教育合作 课程改革 教学模式 培养目标
  • 作者: 徐利民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3-04-14
  • 出处:《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3年第4期
  • 机构:[摘要]贫困生是现今高校中存在的一个特殊群体,如何做到公正、高效地资助高校贫困生,日益成为高校资助工作的一个焦点问题。作为高校辅导员,贫困生认定及资助具体工作的实施者,在哪些方面、哪些空间发挥作用,才能真正做好资助工作是我们目前工作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 简介: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的目标,即促进学生积是丰富的几何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形象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遵循形象思维的发展规律,让学生经历从空间知觉到空间表象再到空间想象的过程,最终内化成学生解决问题的空间能力。为实现上述目标,电子白板的“交互性”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小学数学 交互式电子白板 空间观念
  • 简介:〔摘要〕本文针对教学质量形成各环节的限制因素,提出了结合信息化技术构建虚拟教学空间,并对虚拟教学空间的功能模块、实现技术和建设经验进行了论述。

  • 标签: 〔〕教学条件系统开发信息
  • 简介:随着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不断深入,高校R&D活动对区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升的作用越发重要,因而成为大家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利用1998—2010年省域面板数据,在以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实证研究了中国高校R&D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知识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1)高校R&D的经费支出和人员投入提升了本区域的次级创新能力,但不利于本区域基础创新能力的提升;(2)一个区域次级创新能力的提高,会促进周边地区次级创新能力提升,但程度较弱,该地区基础创新能力的变化并不利于周边地区相应基础创新能力的提高。本文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现实依据。

  • 标签: 高校R&D 知识溢出 区域创新能力 空间杜宾模型
  • 简介:文章基于空间的视角,认为在大数据的助推下,城乡义务教育空间实现了由二元对立的物理空间认知向一体化的流动空间认知的转型,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对正义的追求也从起初的分配正义转向空间正义。基于制度伦理在流动空间中无法发挥应有的规范作用的问题,文章认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应加强"数据新政"伦理规范和德性伦理规范的建设,保障数据安全流动与共享,避免在流动空间中人的内在德性失落或边缘化。

  • 标签: 大数据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空间认知 空间正义 空间伦理
  • 简介:针对农村高等教育人口比重的研究表明,2002—2011年间我国农村高等教育滞后区域对领先区域存在追赶效应,东中西三区域内部农村高等教育不均衡程度在考察年度内均出现拐点,区域间的差距仍是全国不均衡的主要根源。八地区的分解则显示北部沿海地区内部差距较为显著。农民经济收入、城镇化水平、教育经费投入、农均耕地和农村固定资产投入等都是影响省域间农村高等教育差距的因素。其中,农民经济收入贡献率最大但呈弱化趋势,城镇化水平和农均耕地的贡献率逐渐上升,教育经费和农村固定资产投入对省域间农村高等教育差异的影响程度呈下降趋势。因此可通过对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教育经费投入和新农村建设等缩小我国农村高等教育发展的内部差距。

  • 标签: 农村高等教育 空间差异 sharpley值分解